隋唐五代时期有什么样的着装习俗?
韩熙载《夜宴图》,真实再现了当时人们的服装款式、面料、质地,以及流行的时装。宴会的主持人韩熙载头戴一顶名为“韩俊卿戈”的高顶方形黑帽,身穿双排扣白长衫,领口敞开,袒胸露腹,脚上穿着白袜子和圆头长靴。在享受唱歌跳舞的时候,他在白衬衫外面加了一件黑领长袍。男客大多穿着与唐代相同的标准官服,如圆领衫、黑色短翅锄头、腰间系皮带、黑色皮靴等。地位较高者穿红色长袍,其他人穿绿色长袍,宫女也穿唐代流行的女子男装,即男子短裆圆领长袍。
五代女装
晚唐五代,虽是盛世末期,但已不再崇尚豪华奢侈,而变得现实实用。相比高腰线,裙子下移了,穿起来更方便,活动起来也更方便,男人的锄头也变得僵硬,更理性。
到了晚唐五代以后,衣服不再是五花八门的华丽,而是更加的简洁明了。五代时,女子裙裾变窄,帛变长变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审美特征。
晚唐五代,服饰不再追求厚重华丽,转而追求一种典雅。这主要体现在五代女性服饰色彩和发式装饰的变化上。
女装完全不同于唐代女子的圆滑富贵造型。她们的服装整体看起来修长精致,上面是紧身窄袖上衣或直领上衣,下面是宽松的长裙。她们身后的裙子有几尺长,长裙上端系在胸前,胸前有一个绣花的抹胸。大部分礼服都是用丝带系的,长长的丝带像两条飘带一样垂在身前。这一时期,妇女仍然穿着刺绣丝绸,但丝绸更长和更窄,品种丰富,优雅。
与唐代服饰不同,五代服饰比唐代服饰窄,但长度明显增加。根据人物的比例,推断丝绸的长度约为三至四米。“在隋唐时期,丝绸的长度约为两米,但在五代时期增加到三四米。与唐代相比,挂毯也变得细长,膝盖以下约30厘米。此外,女裙腰线的位置较低,女裙领带的位置也比唐代低,这是她们服饰的显著变化。
隋朝和初唐时期,妇女以小袖作为短裤,穿着高腰紧身长裙,一般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用丝带扎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纤细的感觉。丝绸,又叫“画丝”,通常是用一层薄薄的纱织成,上面印有图画图案。一般长度在两米以上。使用时,它披在肩上,盘绕在两臂之间。时不时的走一走,跳一跳,很美。
南唐女裙也各有特色。韩熙载在任中书当侍郎时,日夜宴饮。回家后,他凭着记忆画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五代时姬姬歌女夜宴的情景。由此可以感受到当时女性服饰的特点。他们的发型从唐朝到宋朝发生了变化。她们的裙摆比唐朝低,裙带比唐朝长,帛比唐朝窄。
韩熙载夜宴图中,女子裙摆已垂至腰部,帛越来越窄越来越长,人物更加婀娜妩媚。对比唐代的《夯土图》可以看出,当时女子裙摆的腰部位置在胸部以上,从背后看甚至接近腋下位置。
有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反而发展成了时尚,口味也跟着变了。比如女人缠足,但能量的来源始于五代。五代时,南唐皇帝李后主有一个宫女,用丝绸裹脚,脚弯得像月牙儿。她在六英尺高的金莲花上翩翩起舞,受到了李后主的喜爱。从此,缠足之风愈演愈烈,千百年来,裹足害了中国的女性。“金莲”成了女人脚的代名词。然而,大多数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妇女往往不缠足。
五代男装
几十年的割据预示着国家的统一,频繁的政权让服饰的文化底蕴更加坚实。五代从侯亮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到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历经五十余年,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也有区别,就是锄头的变化很明显。幕府严记载“五代皇帝裹头于空中,足上翘。”四方霸主,每一次创新都是新鲜的,或者好转之后,就是反转;或像团扇或芭蕉叶,折在前面。伪舒梦始于漆纱,湖南马锡范两角长十余尺,称为龙角。如果人们误碰了它,他们会整天头痛。“唐宋时期汕头的风格不同,五代时经历了转型风格。晚唐李即位后,入御巾,有盛逍遥、安乐巾、厕巾、良庆、宝山、蛟龙、太守、六合、舍人、二益等几十种。南唐时期韩熙载在江南制作了一种绿色纱帽,被称为“韩军轻风”。这种巾不同于唐宋,比宋代的东坡巾要高,顶端尖尖的。
五代男子首服的特点如下图所示。《中国古代服饰》的总结是:“五代十国时间短,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初服稍有变化。”韩熙载夜宴中的一个人和另一个和尚韩熙载,都穿了一件带锄头的袍子,袍子的颜色是绿色的,似乎和当时的制度有关。锄头脚略下垂,中间可能有丝弦,富有弹性,也是晚唐五代常见的样式。
汕头是唐代男女间流行的冠帽形制,也是五代时常见的冠帽形制。从最初的一块民间包头布,逐渐演变成衬有固定帽骨和脚的完美形状,历经千年。最早的馒头是用毛巾包着,两脚绑在后脑勺像皮带一样自然下垂,另外两个角绑回上面做装饰。这就是馒头的最初形态。后来发展为软裹唐巾,形似两巾角垂背,自然飘动,又称“软脚锄”。后来两脚逐渐变短,两脚呈反曲插入后结,多见于中唐。唐中期以来,两脚形状各异,或圆或宽,似坚硬的翅膀,略上翘,中间有丝线,有一定弹性。被称为硬脚锄。到了唐后期,毛巾的形状变得又直又尖。到了唐末,馒头已经超出了毛巾手帕的范畴,成为了固定的帽子。五代时,锄头、巾的变化明显,锄头、锄头广泛流行。五代皇帝多为天裹锄头,足上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