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宋的钱荒

赵宋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重新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宋朝及三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虽然国家从未真正统一过,在整个历史上属于国力弱小的朝代,但中国的封建经济在宋朝相对稳定的阶段还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包括金、银、铜、铁、锡、铅在内的采矿和冶炼业都有很大提高,货币流通和货币铸造也变得相当显著。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钱币数量最多、种类最复杂的朝代,但在最后两宋时期,“钱荒”的声音不绝于耳,有时还相当严重。一方面反映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钱币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又是宋代特殊的政治形势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的棘手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重因素。下面只讨论宋代钱荒的原因及其缓解措施。

经常缺钱的原因

宋朝和以前的朝代一样,禁止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开采和冶炼,所有权由国家垄断,在产铜区设监工,专职官员负责采矿和田务。但实际开采提炼都是由当地的窖冶户承包,按政府规定的数额交年班,有国有也有民营。这和以前各种手工艺品都是政府直接招聘或者员工操作的情况不一样。

从宋太祖剑龙元年到唐太宗道道三年(960 ~ 997)的37年间,允许人们私自开采铜、金、银。《宋史》开宝三年(970年)宣:“古人以稀货不多付,后人赋山以泽,增侵略,减疲劳。每次读到这里,他们都深感遗憾。”捐山失败,不能占别人便宜。既然桂阳监(今湖南桂阳县)丢了班银,就应该减三分之一。”(脱脱等《宋史》卷一八五《食货志》七坑冶,中华书局,1964版)说明朝廷并未与采冶业主争利,使他们在一定的减免赋税政策下从事采冶。后来采矿冶炼一度被收回官营,所有铜矿开采区都被民间禁止。但一段时间后,采矿权部分放开,主要控制冶炼铸造权。

宋代金属矿的分布及年班数。据《宋史·七窖冶》记载:“金、银、铜、铁、铅、锡等有二百监冶作业...饶、楚、建、英、辛、汀、张、南涧八州三十五军,南、邵武二军;漳州有一件事。”铜、铁、银等金属矿集中在今天的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一时间极为繁荣,远超唐朝;其次是安徽、浙江和四川。锡矿和铅矿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湖南和广东。治平时期(1064 ~ 1067),铜矿分布在***11州,1军有46个冶炼厂,主要在江西和福建,其次是广东和四川。元丰时期铜矿分布为22州(军),与治平时期基本相似,浙江、河南、陕西又开了5个铜矿。金属矿的产量也在上升。魏占时(1049 ~ 1053)教铜565438+万斤,铅约65438+万斤,锡33万斤。英宗年间,铜697万斤,铅增至200万斤,锡增至百万斤以上。元丰元年(1078),宗申教铜1460000余斤,铅919000斤,锡232万斤。钱币数量也由唐太宗至道观的80万,增加到真宗景德镇的654.38+0.83万,宗申元丰的500万,铜矿654.38+07,铁矿500万。

宋代钱币是中国钱币史上最为复杂的时期,铸造数量众多,钱名种类最为丰富。唐天宝问年,每年铸钱量只有32万,以全国人口来说,每人只摊到六七文。北宋初年铸钱量达654.38+0多万,元丰年间达500多万。剔除铁钱和纸币,比唐代高出几十倍。按照每年铸造的铜钱数量,从北宋开国到元丰末年,铸造的铜钱总量应该是1.45亿吨,如果加上私铸的钱,总量应该接近2亿吨。官方的铜币是在铜监的监督下铸造的。铜材一般来自周边矿山,也有来自较远产区的。

宋代炼铜的增长如上所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货币最为充裕的宗熙宁、元丰时期,长期积累的钱荒问题凸显。正如当时的人张所指出的,“公私商业较前一年,都苦于缺钱,百货不通,人民困窘,谓之钱荒”(《宋史》卷一八○食粮二币注)。

宋代钱荒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人们出售、熔化铜钱,制作器皿获利。铜是国家禁止的,国家严格控制。百姓缺铜,市场上一般民用青铜器价格都在上涨。受利益驱使,有人卖铜钱铸器皿,据记载获利5 ~ 10倍。其次,虽然北宋严禁“铜钱送出长城及藏南其他国家”(《宋史》卷一八○食粮二币注),但铜钱的民间外流愈演愈烈,大量铜钱不仅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还流向海外,难以遏止;再次,大量铸造铁币,但其实际价值越来越轻,与铜币的比例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人们储存更多的铜钱,不愿意在市场上流通。特别是贵族和地主囤积了大量的铜钱,使得本来就不充裕的铜钱更加稀缺。这种情况在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更加突出。最后,宋代的货币流通非常地方化,其钱币是中国货币史上最复杂的朝代,材质种类最多。此外,没有统一,铜和铁同时使用,硬币的大小和铜铁交换比例的不确定性也是阻碍硬币正常流通的原因。

二,缓解对策

说到底,钱荒就是铜荒。虽然宋代大量开采铜矿、锡矿,到处设置铜钱,但硬币仍然不足。宋朝为了缓解或解决钱荒问题,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增加钱币的铸造和投资。

一种办法,大铸铁钱,铁钱弥补铜钱的不足。

早在宋初,铁钱就与铜钱并行,形成了铜钱与铁钱的流通区域,成为宋代金属钱币流通的重要现象。铁钱的流通区域从最初的四川地区扩大到陕西和河东。杜南之后,为防止铜币流入北方,湖北淮北、靖西、荆门等地也开始使用铁币,朝廷在重要的产铁地区设置铁牢。

据史书记载,景德镇真宗年间,铁钱有三监:琼州说惠民,史书说富,星州说济民。益州、雅州旧时代也有监,后来都废除了。一大笔钱是12斤10两,以铜钱为准。嘉州、琼州铸钱25斤8两,铜钱1做小铁钱+10。仁宗五年(1045),泉州庆阳钢铁冶金有限公司发了大财,在春天定下了铁务。宗熙宁年间,在兴国军(今湖北阳新)、穆(今浙江建德梅城镇)、恒(今湖南衡阳)、蜀(今安徽安庆)、鄂(今湖北武昌)、徽州(今广东惠州)设六监。(《宋史》卷180《食粮笔记二·钱币》)

南宋绍兴九年(1139),陕西各路奉命恢复铁钱。十五年,放在绍兴,澧州,铸十万,省吃俭用。二十二年,傅家丰元、琼惠民二监复,小平钱铸。二十三年,赵丽太守又铸二钱。孝宗路六年(1170)增加了舒州通安监局、蕲春安监局、黄州旗安监局,都是折两块钱铸造,每块年收入30万,铸的钱经过淮北。惜春五年(1178),周树奉命加65438+万克朗,周琦加5万克朗。七年间,蜀和邱都推崇铸钱为官之举,但淮民却大为不安。十年后,周树宿城监理被并入同一个安全监理。后来船公司又领导了四个监——江州的广宁监、兴国的大冶监、临江(军名,今江西清江临江镇)的富裕监、江西抚州的渔国监。以农民徐自忠为首的三位监工,三万岁时各认三十万克朗,铸造大小铁币,使淮河通行。嘉定元年(1208),即澧州铸为五大钱。三年来,公司想集齐旧引,在绍兴和惠民二监铸了三十万冠,料与三钱相同。(同上)

宋代铜铁监狱的数量和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兴衰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多少,有些是突如其来的仓促。但有些监狱,如饶州、池州等地,之所以能坚持很久,主要是因为资源丰富。

第二种方法,以次充好,在铜币中掺入其他金属。

为了减少铜的消耗,铜币铸造时应适当增加铁、铅、锡的含量,以牺牲铜币质量为代价铸造铜币。据《松石史氏石霞二币》记载,许慎为三司判官,建议药用铁铜混用,如铜钱法,铜占三分,铁占六分,既经济又有利可图。试试这个方法在首都投吧。铸造货币时,铅和锡混合在一起。这样一来,液体流速容易变成,混铁,让工人苦不堪言。要一个多月才能拿到一万块钱。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也算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崇宁元年(1102),原陕西转运判官有权再次索要陕西铸铁钱。户长吴居厚认为江池、饶俭等监狱的铸钱不够,建议减铜增铅锡,可节约铜30多万斤,增加铸钱1.59万斤。铸出来的钱光亮坚韧,和现在流通的钱一样。

起初,蔡京的主银行拿着锡钱在陕西铸造,并命令转运的副特使徐天琪执行。其方法是将锡币折成两枚铜币,每卷用铜8斤,一半黑锡一半白锡,质量较差。随后,江西、福建、浙江等地铸造了铁钱。两年后,蔡京被革职,上书浙江两省铸锡钱扰民,东南所铸皆停。次年,河北、河东、JD.COM等道路被废弃,监狱、医院也全部废弃。然而河东三路听旧狱铸铜钱铁钱;产铜县听存,用其铸小平钱。这种方法此后多次使用,可以缓解铜材短缺,但效果不佳。

第三种方法是减少投币量,改为节省材料的大量投币。

《宋史·食货录二·钱币》载,淳化二年(991),人赵安义因蜀中地铁光钱,建议只用两万元就能买一匹罗马,请求将一铸改为十大钱,铸地改名为御书钱监;所有旧的小铁硬币都换成了大的。但是大铁钱信誉极差,然后就投了。其实赵安逸的方法应该是有效的,只是措施不到位,效果不显著。不久,第三师停止在河东铸造大铁币,而陕西则从益州朱剑岭收回黄铜,并设立姬伯铸造大钱。“因江南铸大铜钱,蒋、迟、饶、夷、郭铸小铁钱,即通关中。钱混在几个州,大概三个小铜钱就能铸出十大铜钱之一,于是偷铸之人甚多,钱文大乱,物价飞涨,是公私之祸。”三枚小铜币可以铸造成十大铜币的1,可以节省三分之二的材料,应该很吸引人。此后,铸造相对节材的大钱的做法层出不穷。

西宁之后,浙浙盗铸,尤甚,且小钱少,市场易滞。命捐五倍、十倍,蒋、迟、饶、简、少州以钱监之。过年上课,八分投小平钱,两分投十钱。又命广南、江南、福建、浙江、镜湖、淮南用两元铸折十元。这个措施带来的问题也很多。史书上说:“十元当道,愿取者甚多。.....谁用私房钱得罪,部门里就几个名字,十几万人愁死。蔡京对毒人的忽视是激烈的。帝国政府广泛使用的时候,东南的钱量不足,尤其是宣和以后。就是让饶、甘谦监督小扁币的铸造,每卷用铁三两,会使铜加倍,铅稍有损伤。之后又命姜、池、饶倩将小扁钱换成两块钱,以节省开支。然而,一些部门还是失败了。靖康元年,罢兵,陕西路,用铜钱断了两年。”(《宋史》卷180《食粮二币注》)既减铜增铁,又以典当代替小平钱,同时严厉打击私铸,可谓几种方法并用,但效果并不理想。惠宗在位时,又进行了皇帝御书,铸造了十大币,并建立了钱刚的样本检验法,设立了铸钱所。崇宁监以御书铸为十元,九斤七两铜为奇,一半为铅,三分之一为锡。各路诏令,书画皆明。当十大钱从此广为流传。这项措施的实施降低了货币的质量。虽然流行大量货币,但钱荒无法缓解,北宋已死。

第四种方法是发行交子,弥补金属货币的不足。

这是交子发行的重要原因之一。饺子最初是川陕商人发明的,因为铁钱重,价值低。小币每10重65斤,与大币一致,重12斤。在市场上很难携带,商人尤其是大商人极为不便。客观上,他们需要一种便于携带且非常轻便的货币。在宋真宗(998 ~ 1022),16成都富商私下制作钱券,被称为“交子”。后来主持饺子店的商家挪用、侵吞现金,导致饺子无法兑现,引发官司,政府下令取缔。宋仁宗天盛元年(1023),益州正式设立“交子署”,政府发行交子,这是我国纸币发行的开端。

起初,官角子是以分割线发行的,每期金额为65,438+0,256,340。以三年为界,当界满了,就做新的饺子来代替旧的饺子。交子最初仅在四川和陕西流传,仁宗年间(1023 ~ 1031)传入周琴。交子的实行极大地方便了商人,也弥补了铜和金属货币的不足,并从此创造了中国纸币的发行历史,成为世界货币发行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崇宁、大关年间进行改革,交子役改为钱役。交子流通范围与铁钱流通范围相同,货币服务范围扩大到JD.COM、靖西、淮南和史静。

南宋时期,纸币流通广泛,种类繁多。他们最初被称为管子,后来被称为蕙子。在市场上,不仅有朝廷发行的俱乐部,还有当地的川音、胡慧和槐角。宋代各种纸币主要以铜铁兑现。可以看出,交子最早出现在流通铁钱的地方,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后方便商人的需要,之后是为了弥补金属货币尤其是铜钱的不足。纸币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铜币严重短缺的矛盾。

第五种方法,沈燕禁止出海。

铜钱的出口在宋代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北宋熙宁、元丰年间,铜钱外流相当突出,南宋铜钱铸造量减少,但产量仍在继续。出口路线好像主要是通过外贸,目的地还是那些用中国钱的地区和国家。最大的目的地是北方的金人,其次是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以日本为例。唐宋至明中叶,日本不断进口中国铜币,数量惊人,以宋代数量最多,北宋占绝对多数。如郑德二年(1712)米托庙出土的一批古钱币中,宋钱币***188116件,占总数的83%,其中北宋钱币占96.6%,南宋钱币仅占3.4%。(引自彭新伟《中国货币史》[15]第417页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版)再如日本明治三十五年冈部村全昌寺出土的一批古钱币中(1902),宋钱* * 24865438。鲁国井村等地出土古钱币293026枚,其中宋币占84%,其中北宋币占99.3%,南宋币仅占0.7%。(彭新伟《中国货币史》[1]第650页注释)

宋朝曾多次下令禁止铜钱出口。比如宋初就强调“铜铁不得拒于佛外化之世”(《宋史》卷一八五《食粮七事·窖冶》),后来又多次重申。南宋也一再重申这一基本政策。仅南宋末年,就有三次禁止铜铁外流,分别是宝卿元年(1225)、端平元年(1234)、淳祐四年(1244),尤其是严格实行出海禁令。

第六种方法是搜寻民间青铜器,禁止毁钱铸造其他器物。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就禁止民间将青铜铸造成佛像、浮像等无用之物。此后,类似的信件屡见不鲜。宋仁宗天盛以后,禁止毁钱铸钟、铸铜器。李青初举铜钱,旧法加罪,毁钱数千,第一个被杀。但其效果有限。

宋代的经济发展,从大量的铸币和大量增加的投币量就可以看出来。宋朝采取各种方法扩大铜矿的开采,建立钱监。以上六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铜钱的数量,缓解了钱荒,但这个问题在宋末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钱荒客观上反映了封建社会货币经济重要性的提高,也反映了宋代对外交流和交往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