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简介

唐山地震简介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8级地震。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顷刻间,百万人口城市化一片废墟,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北京和天津受灾严重。地震破坏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有感面积多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地震发生在半夜,市区80%的人来不及反应,被埋在废墟下。震区包括京山铁路南北两侧47平方公里。这个地区几乎所有的建筑都不见了。一条8公里长、30米宽的地裂缝带横穿栅栏、房屋、道路和运河。在地震带及其周边地区,有大量的破碎带、喷水喷砂、井喷、重力崩塌、滚石、边坡崩塌、地面滑坡、地基沉降、溶洞崩塌、采空塌陷等。地震* * *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重伤,仅唐山市就有1700多人终身残疾。654.38+0479万平方米公房被毁,530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市内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全部被毁,所有工矿企业停工,所有医院、医疗设施全部被毁。七辆客车和油轮在地震中出轨。蓟运河和滦河上的两座大型公路桥坍塌,切断了唐山和天津与关外的公路交通。城市供水管网和水厂建筑物、构筑物及水源井受损严重。开滦煤矿地面建筑物、构筑物倒塌或严重损坏,井下生产中断,近万名工人被困井下。唐山钢铁公司受损严重被迫停产,钢水和铁水凝固在炉内。3座大型水库和2座中型水库大坝垮塌开裂,防浪墙垮塌。410座小型水库中有240座受损。有6万口机井出现淤积和井管错位,占总数的67%。压沙耕地33000多公顷,咸水泛滥地47000公顷。摧毁了55000多台农业机械和工具。36,000头大牲畜和超过442,000头猪被杀。唐山市及其附近受灾县环境卫生急剧恶化,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尤为突出。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解放军和全国其他地方的救援队伍和物资涌向唐山,展开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救灾工作,及时控制了灾情,减少了人员伤亡。市区被埋的60万人中,30万人自救。解放军部队出动近654.38+0.5万人。唐山机场每天起降390个航班。京津唐电网3000多人组成电力抢修队。来自13个省市自治区、解放军和铁路系统的2万多名医务人员组成了近300支医疗队和防疫队。重伤员空运至外省市救治,飞机474架次,直升机90架次;* * * 159卫生专列开通。各级政府及时解决了群众的饮水、吃饭、穿衣问题。重建家园的工作开始于1976年底,开始于1978。10年后,中国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唐山。

唐山地震的启示是短暂的

后评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的范畴,但写作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因为必须建立在看的基础上。简单来说就是观看后的感受,重要的是描述感受,如下:

《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简单的灾难片,更不是一部壮观的特效片。虽然它的地震特效场面非常震撼,但导演冯小刚的重点显然不在这里。

从震前漫天飞舞的蜻蜓到震后惨不忍睹的废墟,这个过程只有半个小时左右,接下来两个小时的心灵“余震”才是影片的重点内容。导演冯小刚显然用了收敛的方法来煽动情绪,而不是像某些苦涩的电视剧那样天马行空。

如果电影为地震前主角们的幸福生活铺垫的时间更长,那么前后对比的悲剧强度会更大。另外,影片中间很长一段时间,对母子分离后生活的叙述略显琐碎平淡,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全片的悲剧氛围。

扩展数据

主要情节: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地区发生7.8级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灾民无数。面对即将倒塌的危房,丈夫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准备去营救被困的孩子邓芳和方大。

危急时刻,方大强拦住妻子,冲进去抢救时已经死亡。地震后,李元妮发现一对孩子被困在一块水泥板的两端。他们要想获救,就必须牺牲一方。无奈之下,她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救哥哥。这件事成了方丹心中不可磨灭的隐痛。后来,她被士兵王德庆和他的妻子收养。

高考结束后,邓芳进入了杭州医学院,并和他的研究生弟弟杨志产生了感情。方大获救,但手臂骨折。李元妮用无私的母爱养育了他。成年后,方达去杭州旅游,娶了媳妇小黑,成就了一番事业。32年后,这个家庭的命运因为5.12汶川大地震再次重叠。

唐山地震的深度分析

时代感是历史灾难题材电影的根源。从“讽刺”中走出来的冯小刚,早年确立了普通人的时代感,后来又以宏大的悲剧确立了一代人的时代感。

但是到了唐山大地震,情况就变得棘手了。太熟悉了——毕竟距离唐山大地震才过去40年,但是很模糊——毕竟很多人没有亲身经历过那段特殊的历史。冯小刚必须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将历史的宏大和厚重与人性的伟大和平庸有机地联系起来。

人类在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人性是伟大的。作为中国最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冯小刚用他独特的敏锐和智慧嗅出了唐山大地震的独特之处。在家庭的伟大和人生的无常之间,他准确地找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情感出口。

虽然《唐山大地震》的片名很宏大,但唐山大地震只是这部电影的背景。就像电影的英文名叫《余震》一样,地震很可怕,但活着是一切的开始。

本片聚焦地震前一家人的分离与团聚,与原著小说的脉络不谋而合:灾难带来的巨大破坏力,通过两代人的精神纠葛展现出来。

冯小刚的聪明之处在于将灾难现场控制在一个适中的范围内,但却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有内心创伤的人在灾难后如何生活。毕竟房子塌了还可以重建,感情和信仰塌了整个人生就完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自然灾害,其实只持续了23秒,但对于片中的一对母女来说,却是漫长的32年。

人是有感情的。在灾难面前,任何人都会犹豫、彷徨,无法做出“救小还是救大”的选择。正是因为影片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突破点,让很多观众陷入了情感纠葛,导致了一个跨越30年的故事。

在《唐山大地震》中,故事主线清晰地分为三段,分别是母亲李元妮、妹妹邓芳和弟弟方大。都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却因为“救小还是救大”的艰难抉择,遭遇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妹妹的“运气”基本上是被解放军解救了,和军官养父母幸福甜蜜地生活了这么多年。她上了大学,成了单亲妈妈,但还是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陈饰演的养父看似是一个功能性的角色,但发自内心的隐忍与包容,对养女的关爱,触碰底线的无力感,让大姐这条主线充满了戏剧性。

徐帆的妈妈李元妮是本片的关键人物。当时她为了救小的不得不放弃大的,这是她一辈子都解不开的心结。不知何故,她知道她的女儿没有死。可以说,是一个母亲坚定不移的直觉支撑着他度过了震后的30年。

影片结尾,失散已久的母女在父亲坟前重逢,是影片中最动情的一段。徐帆极具爆发力和层次感的“哭戏”,仿佛在宣泄自己半生的感情,不禁让观众动容。

尽管冯小刚在情感剧的处理上尽量做到克制和克制,但他仍然无法摆脱苦情剧的最大弊端——哗众取宠。在巨大的悲伤面前,无论是本片的情感走向,还是徐帆饰演的母亲,都会不由自主地向悲伤的色彩转移。

此外,影片试图将人物的情感走向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但从最后的影片来看,这种尝试是失败的。过分夸张的感情冲淡了时代这一关键元素,观众的所思所想都是围绕着一对母女的情感纠葛,选择性地忽略了不同时代背景带来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