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诸葛亮的形象一般分为以下几点:

1.独特的悲剧

水镜司马徽先生曾对刘备说:“孔明虽有其师,只是时机不对。”这句话不仅仅是随口一说,而是真切地表达了诸葛亮即将面临的悲剧。

《三国演义》里,他再怎么努力也不会篡夺蜀汉政权。阿斗就算再笨也不会动心思。这是他的悲剧。六下祁山,一直想夷平中原。但他忽略了后期曹魏政权和司马氏政权的强大。他没有打算休养生息,让后人完成自己的霸权。

更悲剧的是,诸葛亮还有张亮之心,希望能在整顿汉朝后再次回到隆中,但他的性格不会允许他半途而废,只能拼尽全力赴死。

2.?强烈的正义感

这从他始终不肯在强大的曹操手下干活,而是选择了军事实力弱小的刘备就可以看出来。有人说,诸葛亮太会狡辩了,无论是在吴栋“辩儒”,还是在北伐“骂死王郎”,都获得了“天下第一骂”的称号。

但实际上,正是因为诸葛亮内心的正义感,他才战无不胜。《儒林外史》能一战成名,是因为他认为孙刘要结盟,他们必须结盟,他们属于正义。同样,“咒死王郎”也在于他一直认为汉朝是正统,曹植是篡位者。

3.?无敌智慧

可以说,在三国时代,诸葛亮也是一个贤明的侍郎,但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仅仅是“贤明”那么简单,而是像鲁迅所说的“诸葛亮贤明近妖”,这其实很能说明问题。

尤其是赤壁之战的燃烧,风向的改变仅仅是因为诸葛亮观察到了气候的变化。但他却刻意设置神坛,把自己神化成神仙般的人物,这显然是超越现实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