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被评为工程院院士,为什么没有被评为中科院院士?
袁隆平不符合中科院的鉴定条件。
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是有一定区别的。科学院院士主要奖励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的科学家,工程院院士主要以技术研究为主。学术重理论,工程院重实践。
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中国工程院成立于1994,要晚很多。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奖励对我国工程技术做出突出贡献的人。
所以,钱学森在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情况下被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是因为他既从事理论研究,又从事技术研究。
袁隆平的主要贡献:
1,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
他在第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育》中提出:“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先要利用雄性不育”。
他的理论和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袁隆平解决了三系杂交水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首先提出了“野生稻与栽培稻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最终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1973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化”。
二是育成了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广泛应用于生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口。据前人研究,水稻异交率仅为2.4%,杂交一代种子产量极低,远达不到生产要求。
国际水稻研究所在1971开始研究,1973放弃,因为当时研究所没有人相信它能解决种子生产的问题。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种子产量逐渐增加。
3.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发展战略,即从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
程序越来越简单高效,杂种优势水平从品种到亚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越来越强,推动杂交水稻一步步迈上新台阶。这一思想被国内外同行采纳,成为发展杂交水稻育种的指导思想。
4.袁隆平解决了双系统方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如1989,在两系法研究遇到较大挫折时,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起始温度指标和技术策略,使两系杂交稻研究走出低谷。
后来研究提出了核心制种程序和冷水系列灌溉繁殖,使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最终获得成功并得以推广。
1987以来,担任“863”项目特别责任专家,主持中国性合作研究。1995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同熟期两系杂交稻比三系杂交稻增产5%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