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低俗语言的整治

一,网络语言的利与弊

1.网络语言的好处

(1)创新。网络语言是一种动态的语言变体,具有无限的创新性,给现代汉语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有人称之为“第三次语言革命”。

首先表现在内容的创新上。网络上新词不断出现,如“e网情”(与“痴情”完全不同)、菜鸟、猪、网虫、黑客等等。除了这些新造的词之外,现代汉语中许多原有的词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们只是借用了原词形,但意思完全不同,旧瓶装新酒。比如“恐龙”“青蛙”这些耳熟能详的词,但在网络语言中,却是贬义词。前者指的是丑女人,后者指的是丑男人。其次,表现在形式的创新上。比如网上有很多“一个词”:“控”、“亲”、“雷”、“宅”、“闪”。

(2)简单性。网络语言虽然简单,但意思很明显,容易理解。比如“打酱油”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关我的事,无可奉告”原来人们说“小孩子会打酱油”是用来表示年纪不小了,而2008年的“打酱油”和年龄无关。“艳照门”事件后,有记者采访一位广州市民,该市民无意中的一句“不关我事,我是来打酱油的”立刻成为网络热词。后来人们想表达自己不知道某件事,不想谈某件事,或者说与某件事无关时,都用“酱油”来代替,简单明了。“打酱油”也是一种态度,就是在网上不聊与自己无关的话题,什么都不懂。

(3)可视化。网友们在字典里挖掘出一些生僻字,赋予新的含义,来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康熙字典》的解释,本义指的是光鲜亮丽的“炯”。但“尴尬”一词在网络上的新含义是:悲伤、无助或极度尴尬的心情。他们把“尴尬”二字当成人脸,那么“八”就是因为悲伤或者抑郁而两眉下垂,“嘴”就是舌头打结的嘴。当一个人说“我很尴尬”的时候,可想而知他的表情和“尴尬”一模一样。“尴尬”这个词的发音和“尴尬”一模一样。几乎和“尴尬”这个词一样在网络上流行的,还有“尴尬”这个词。因为这个词由“笨”两个字组成,引人注目,又很搞笑,所以用网络语言形容就是人不仅笨,而且“非常笨”,也就是俗称的“极其笨”。

(4)幽默。网络语言的幽默性吸引着人们积极地使用和传播网络语言。网民通过戏谑、戏仿、反讽等后现代手段解构传统语言,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精心构思许多生动有趣的网络词语和表达方式,营造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比如“胚芽男”“haplessness”指的就是丑男丑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用在相反的意义上;另一方面,“细菌”和“霉变”能立刻让人想起过期变质的食物,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幽默特点。

2.网络语言的弊端

(1)低俗。网络语言中的一些网络词语粗俗、轻浮。“WBD(混蛋),TMD(操),JR(婊子),NQS(你去死吧),SJB(神经病),蛋白质(傻逼加傻逼加神经质),1487(你是傻逼)”这样的东西随处可见。青少年正处于接受教育的阶段。如果他们长期使用这样的网络词汇,就会丧失语言和道德。

(2)随机性。网友为了标新立异,忽略了正确字体的选择,甚至故意用错别字,比如把“的”、“地”写成“主管”,“亲爱的”写成“病人”,“是否”写成“木头”。有些网络语言在句法上也比较随意,任意倒装句很多。比如“他抑郁的那一天”就是把本来应该放在前面的时间状语放了;“今天跟我在一起开心”是主语的后置;由“构成的状语后置结构...第一个“和”...所有”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使用。在新浪网站的新闻里,有一个类似“先给个理由”的新闻标题。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会混淆青少年对规范汉语的正确理解。

(3)短暂性。有些网络词汇,或许在几年前,还被列入年度网络语言排行榜,但仅仅过了三五年,就很少有人再提起了。而且有些词只是一些事件的缩写或简称,比如,捉迷藏,范跑跑,犀利哥,龙拍虎,做俯卧撑等等。只有理解了那些故事,才能理解这些造词的意义,而且这些故事是有时效性的。若干年后,新成长起来的人不再知道这些故事,当然也不明白这些话的含义,这些话也无法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