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雨果作文美丑原则1500字
维克多·雨果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而为世人所熟知。在文艺观上,他接受了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反对僵化教条的古典主义,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在当时的法国文坛上引起强烈反响,因此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主要领导者。
雨果在1827年出版的剧本《克伦威尔》的序言中提出了“艺术自由”的信条。他呼吁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强调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题材;强调作家要按照一定的道德和审美理想创作自己的作品,深入挖掘内心,自由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这种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对比原则是贯穿《克伦威尔序》全篇的理论线索,也是雨果文学美学思想的核心。雨果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不符合人的意愿,而属于美。一切都是通过两种不同元素的对比呈现的。他说:“丑在美旁边,畸形接近美,丑藏在崇高后面,美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并存。”[1]“某个污点只能是某个美女不可侵犯的后果。丑删了,美也删了。”[2]因此,在他看来,艺术的任务就是再现事物的对比。美与丑,悲与喜,哭与笑,人格的光明面与阴暗面,崇高面与丑恶面,都应该是统一的整体,不应该割裂开来。因为只有美丑统一,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现代生活,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雨果用这种极其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在作品中表达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斗争的主题,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情怀,谴责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黑暗势力,表现了作家对受压迫受摧残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热切追求。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美总是与善紧密相连,丑总是与恶密不可分。而雨果却把人物身上的美与善、丑与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或者严重地矛盾着。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夸张的手法、浪漫的色彩和纵横交错的对比,使他的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具有激荡人心的魅力。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他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是他浪漫主义理论的实践,是他著名的“美丑对比原则”的形象体现。《巴黎圣母院》的基本主题是展示善良仁爱的人性与邪恶残忍的非人性之间的对比。极致美丑的对比;外表矜持庄重,内心残忍,外表丑陋心灵高尚...其中,这个美丑法则在人物塑造上尤为经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丽的化身Esme Lardat和她身边人物的对比。
雨果认为“滑稽丑陋的怪物,作为高贵美丽的配角和反衬,应该算是大自然赋予的最丰富的艺术源泉。”【3】美好的事物总是伴随着丑恶,丑恶的人物要设置在美好的人物旁边,通过美丑的对比来突出美好的形象。埃斯梅·拉尔达是雨果精心塑造的美丽、善良、温柔的女性形象。她的赞美之词经常出现在一些评论家的作品中,如“一个身与心高度和谐的美丽形象”、“黑暗中世纪的一缕光,真善美的化身”、“一颗耀眼的珍珠”。在她身边,副主教克劳德,诗人甘果·瓦,畸形的卡西莫多,保镖法比,都深爱着埃斯梅·拉尔达,但其中也有真与假,善与恶,无私与自私,内在美丑与外在美丑的矛盾。这四个人物与中心人物埃斯梅·拉尔达特的关系形成对比,构成了小说中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也表明了雨果本人的态度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