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探讨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流通中的现金到贷款规模再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随着我国从65438到0998贷款规模控制的取消,我国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货币供应量始终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中介目标。2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评价2.1主要标准和客观条件(1)主要标准。相关性:财务指标作为一个中介指标,必然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中介指标的变化必然对最终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可计量性:作为中介指标的财务指标的快速准确计量是有效控制的前提。一方面,央行可以快速获得这些指标的准确数据;另一方面,这些指标必须定义明确,易于观察、分析和监测。可控性:作为中介指标,必须是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能够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抗干扰:财务指标作为中介指标,要准确反映政策效果,受外界因素干扰少。(2)客观条件。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受经济管理体制、市场发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既要注意尽可能满足选择标准,又要注意每个时期每个国家的客观条件。2.2货币供应量评价表明,M1与GDP几乎没有相关性,M2与GDP有一定相关性,但不是很大。(1)测试性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还存在一些缺陷,IMF和中国对M2的定义也不一样。例如,股票账户的保证金余额不包括在央行公布的M2中。同时,我国规定定期存款可由储户持有效证件随时提前支取,这给准确统计M1和M2带来了困难。(2)可控性分析。从实际操作效果来看,目标值与实际值偏差较大,差额波动较大,难以体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化,也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变化。后者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完全受央行控制。成功的以货币供给为目标的货币政策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货币需求函数稳定;第二,目标货币供应量应由中央银行控制;第三,中介目标应该是通胀的先行指标。这些条件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满足。2.3利率的评价(1)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①既能反映货币信贷的供给状态,又能显示供求的相对变化。利率上升表明货币政策收紧,相反表明货币政策宽松。②中央银行可以运用政策工具进行有效控制。③数据易于及时收集和获取。(4)力度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目标相关性高。(2)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弊端:①中央银行可以控制名义利率,但对经济运行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是预期的实际利率。②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市场主体对经济收益变化的敏感度,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3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优劣比较3.1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不能同时作为中介指标。由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意外变化,货币需求会出现波动。如果追求货币总量目标,就意味着利率波动。另一方面,如果央行盯住利率目标,就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波动。3.2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比较(1)可以度量。表面上看,利率似乎比货币供应量更便于衡量,作为中介指标似乎更有用。相对于货币总量,利率数据不仅可以更快获得,而且更准确,很少被修正。货币供应量需要多次修正。但能快速准确得出的利率是名义利率,不能用来衡量借贷的真实成本。真实成本对预测GDP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实际成本可以用预期实际利率来衡量。预期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2)可控性。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说明央行确实对货币供应总量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此外,央行还通过开放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利率,甚至直接制定利率来控制市场利率。但央行只能控制名义利率,而不能控制实际利率。(3)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都对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4)直接从选择指标的标准上,很难比较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指标的优劣。一般来说,各国是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央行操作的便利性来选择的。4关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建议(1)近期,我们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的基础上,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我国,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效率不尽如人意,金融市场相对封闭,金融工具相对单一,金融市场可供投资的金融产品不多,居民和企业的金融资产仍以银行存款为主。这种简单的金融市场结构有利于衡量货币供应量。简单的金融结构容易使目标变量与货币总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中央银行控制目标货币供应量相对困难。(2)调整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随着金融市场化的深入,需要合理界定和调整货币供应量水平及其各自的统计区间,以满足货币政策调控的需要,增强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2)扩大货币供应量目标的浮动范围。中央银行首先要对通货膨胀率等目标进行预测,然后根据这些预测值来确定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基数,根据预测的精度来确定目标区间的波动范围。(3)提高预测货币乘数变化的能力。在不同时期,货币乘数的变化趋势不同:在通货紧缩时期,人们持币待购的心理增强,货币流通速度降低,从而降低货币乘数;在未来收支不确定时期,人们的预防性动机会大大降低货币乘数的增长率;在繁荣时期,人们的投机动机会增加货币的名义需求,使货币乘数上升。因此,中国央行需要不断总结货币乘数的变化规律,提高预测能力。(4)加快配套金融改革,加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研究,根据我国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状况,在时机成熟时将货币供应量调整为利率或其他适应当时经济金融状况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