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论文应考虑什么
目录
基本定义
教育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编辑本段的基本定义
与传统实践活动的强针对性不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多主题、多任务模式和多研究方法的综合。这种结合不是来自于教师的人为复杂,而是来自于学生个体实践活动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挖掘过程。在国外,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是由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分解的,学校只是起到辅助和输送的作用。在我国,综合实践活动是通过课程改革来推进的,课程标准教材、封闭式实践基地和依附于课程体系的质量报告承担了更多的实践责任。
编辑这个教育课程。
☆从小学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它强调学生应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会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实践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专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教育部文件:吉焦[2001]17号)☆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和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的内容和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要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现代职业意识和技能,对就业选择进行指导。社区服务主要是通过学生以团体或个人的形式参与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和助人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事训练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艰苦奋斗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创造条件。(教育部文件:吉焦[2000]3号)
编辑这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一门以学生经验为基础,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并渗透到信息技术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以严格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超越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现实和社会需求与问题为核心的课程,以主题的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从而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方式,改变学生以知识传授和接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获取为直接目的的单一学习活动,强调探究、考察、参观、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技术实践等多样化的实践学习。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身体验和体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强调超越教科书、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时间和空间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让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保持密切联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延伸到学生生活的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开发体系。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国家制定,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进行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开发实施。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是哪一级的课程,也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特点和功能。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性课程。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教学活动,而是课程层面的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定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非学科课程,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为课程的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的主题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学生个性为课程的基本任务。(北京265438+20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探究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但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从逻辑上讲,四个指定字段并不是并列的,更不是相互分离的。“探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性学习,它渗透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所有内容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这四个指定领域是以整合的形式呈现的。除了上述指定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的非指定领域,如:班级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流活动、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是相同的。总之,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相辅相成,* * *共同构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钟启泉、张华等。: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定,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发的课程领域。因此,国家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着眼于宏观指导,各地、各学校要根据纲要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活动方案。(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也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课程理念的产生:1。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脱离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2.学习者是自己课程的主体,而不是别人提供课程的被动接受者(即使这样的课程无可挑剔);3.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他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要尊重每个人学习方式的独特性;4.分级考试等定量评价方式不是课程评价的唯一或最佳形式,定性评价更能体现人的发展的特殊性;5.人格的健全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这些课程理念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展示,也将逐渐渗透到其他课程领域。渗透了这些课程理念的课程才是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才是21世纪中国的理想课程。(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1。实践活动的组织线索:综合实践活动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四条线索进行:(1)学习者与自然的关系;(2)学习者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3)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4)学习者与自我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掘站和实施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上述四种关系的平衡和整合,最终指向学习者人格的健全发展。
编辑这个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的提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保障教育公平发展的基本手段,从大纲中可以解读为以下手段:(1)教育资源再分配;管理与评价分离;提高教育评估的信息化水平。这些手段有很强的行政意味。在打破教育行政色彩的同时,也在不断强化教育的行政背景。事实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核心在于综合实践活动。进入本世纪以来,综合实践活动在各级逐步推广。我们走过的弯路有:综合实践活动难以启动,缺乏详细的启动程序;各级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缺乏一致的认识;相关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活动逐渐陈旧;综合实践活动逐渐流于形式,流于形式。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之所以难以有效推进,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把这种教育形式提高到足够高的水平,没有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基础教育的一半来考虑。作为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三维学习需求模型包括群体-个性、知识-体验和发展-反思。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群体、知识和发展是目前国内教育模式的基础,它们代表了教育的外在表现。但如果没有有效的实践过程,就无法将教育推向个性、体验、反思的内涵层面。从这个角度来看,综合实践中有很多社会责任,但是从2001开始,我们对这种活动的关注度越来越低。三维学习模型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在新大纲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措施如下:1。继续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管理的深化,从国家层面确认小学、高级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大学不同阶段的实践活动过程模板。2.建立实践活动标准评价和档案制度,加强过程评价和归档,逐步将质量报告升级为包含学术评价和实践评价的综合性标准电子档案。3.加强教育部门与* * * *团委的联系,推进开放式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以开放、有序、安全的方式建立开放式社会实践基地,逐步取消现行封闭式实践基地的建立和运行。推进青年荣誉体系建设。改善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部门的关系。4.深化基础教育学分制,完善分数评价,逐步运用质量模式、荣誉制度、招生改革等模式,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