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理论发展简史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开展了“八五(1992-96)”和“九五(1997-98)”两个国家级爬经工程。
1996邓宇等《具有分形维数的经络形态与解剖结构》(非间质经络,充满细胞的非管经络)
分形细胞群-自我调节-体液-神经理论,细胞社会学的经络。
1996张晟昱的“间隙维度”子午线(错误)
1995
神经病学:认为感觉沿经络传递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1995?
津液学说: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是指人体内的各种津液,经络是津液运行的通道,津液的运动刺激神经沿经络产生感觉传导。
能量学说:经络被认为是一些物理能量和信息的传递通道。
孟京碧(同位素示踪剂)
从65438到0992,中国曾邦哲提出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功能整合和系统医学模式。
1985,法国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踪成像法;此外,法国尼博耶研究了皮肤电。
1984,谢浩然,人体经络间隙结构的解剖学观察
从65438年到0984年,匈牙利的Eore用二氧化碳分析仪研究经络。
在1980中,张保振等人采用了肉眼观察和血管灌注的方法。
孟昭伟1978经络第三平衡系统
1972王彤提出了经络的本质是双反射的假说。
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本山弘用液晶薄膜的方法观察了经络感应线上的温度变化。
1970年,法国的J.Borsarello用红外热成像研究经络。
1956 Nogierop对中国耳针穴位图谱及其功能的研究,
1955中谷和夫等人取得了“好络导经研究”的成果,笹川的“好络导经点”与“好络导经”
1952年,藤田黑郎提出了一个关于经络的假说。
1950年,日本报道了循经传心术现象。
中医经络的科学论证[修订版]ele经络从产生到两千年的医学实践和近几十年的各种医学研究实验,都被证明是客观存在的,但在人体解剖学中并没有发现公认的特殊经络物质。那么我们应该说,经络很可能不是由特殊物质组成的,经络是人体内现有物质的一种未知特性。基于这个观点,我做了如下论证。
首先,一个新的视角
1,经络可能全部分布在肌肉上,经络现象也是通过肌肉细胞的生物电变化来实现的,所以经络应该被认为是肌肉的一种特殊属性。
2.经络位于两条血管之间,应该与血管的影响有关。
3.年轻人、女性、健康人群经络现象明显,而老年人、男性、久病人群经络现象不明显。饭前饭后吃不同的食物也会改变经络现象,这应该和血液的性质有关。
4.很多自然现象的原理都是类似的。比如行星围绕恒星旋转,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同样,两条河流之间的土壤形成了山脉。那么,两条血管之间的肌肉是否可以形成一个特殊的山脉——经络呢?
5.山峰位于两条大河之间几条支流的源头交汇处。人体的穴位是不是也在两条大血管之间几个分支的末端交汇处?
人体的一只手臂和大腿有三根大血管,人体是立体的。两条血管及其分支可以形成三条经脉,三条大血管可以形成六条经脉。人体的一个手臂和大腿刚好有六条经络,这不可能是巧合。
7.子午线上有几个急转弯。我解释两条血管和另外两条血管相交,子午线也转弯。这是一种任何一种经络都是由特殊物质组成的理论,无法解释。
8.地球上所有的山形成一个网络,镶嵌在河网之间。人体的经络不是几条简单的直线,每条经络会分成很多分支,大分支又会分成很多小叉。人体内所有的经络也是形成一个网络,应该是嵌在血管之间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类似于山川之间。血液的性质和血管的通畅会影响经络,反之亦然。
9.因为没见过完整的经络解剖图,所以不能保证经络传导只有一种,可能是在肌肉和血管的断裂部位通过神经传导。
10,我们无法通过解剖证明电路中有电流。是不是可以说经络也不能解剖?因为人体的死亡和体外的组织是一样的,没有了活体血液的影响,经脉已经消失了,那么怎么解剖才能找到呢?
第二,现代科学的演示
1,写在生理学上,蛋白质,氨基酸在血液呈碱性时带负电,血液呈酸性时带正电,健康人的血液呈弱碱性。我认为当蛋白质等带负电时,它们的电负性会吸引中和血液中盐的正离子,排斥盐的负离子。这些被排斥的负离子中的一些将中和红细胞外吸附的一些正离子。红细胞内的负离子数量大于细胞外的正离子数量,使得整个红细胞带负电。另一部分被排斥的负离子在血压的作用下进入血管壁,中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胞间液中的正离子,使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负离子数量大于胞间液中的正离子数量,使整个血管平滑肌细胞带负电,所以我们可以说整个血管带负电。
两条带负电的血管会使两条血管之间的其他细胞间液中的正离子靠近两条血管,且两条血管之间的细胞间液中的负离子数量大于细胞外液中的正离子数量。整个带负电的肌细胞处于肌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弱平衡状态。
2.实验表明,敲子午线上发出的声音比敲其两侧发出的声音大,这恰恰证明了子午线上细胞间隙液中的正离子流向了两侧的血管,造成了子午线上的空洞。
3.生理学告诉我们,人体动静脉中的中小血管是自动的,这恰恰证明了上述论点中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电负性的正确性。这种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弱平衡,就是中小血管自律性的原因。
如果血压使中小血管血液中的负离子渗透到血管壁中,使中小血管呈现阴性,那么血压也会使血液中的负离子进入大血管,使整个大血管呈现阴性,只是因为大血管中的血压低,进入血管壁的负离子少, 大血管肌细胞内外正负离子间隙小,细胞内外平衡不易被打破,不易产生动作电位。
毛细血管没有血管平滑肌,但是我们已经证明红细胞是带负电荷的。毛细管带负电。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完全证明了整个血管带负电的科学原理。
4.如果血管的功能是输送和容纳血液,那么血管壁根本不需要血管平滑肌。如果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带负电,那么它们对外形成经络,对内排斥红细胞,使红细胞处于悬浮状态。此外,它还会吸引血液中的正离子,使其聚集在血管内壁,使红细胞保持负电荷。
5.当人体内血液的碱度逐渐降低时,经络线上肌肉细胞之间的液体中的正离子会逐渐回到经络线附近。此时经络现象并不明显。当人体内血液的碱度增加时,血液中蛋白质的电负性也会增加,红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电负性也会增加,即整个血管的电负性增加,所以两个血管之间的经络线会更加明显。
6.当金属针刺入经络线时,金属针的自由电子中和了经络线上细胞间液原有的少量正离子,破坏了肌细胞内外原有的正负离子微弱平衡,使穴位处的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后,从肌细胞涌出的负离子中和了肌细胞两侧细胞间隙液中的正离子,使它们也产生动作电位,产生动作电位肌细胞。还影响与之相邻的肌肉细胞产生动作电位,以此类推,发展到穴位两端,从而使整个经络产生动作电位,甚至使全身所有经络产生动作电位。这就是子午现象。当经络线上的肌肉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也会使其两侧和两条血管之间的肌肉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这些负离子从血管附近产生动作电位的肌细胞中涌出,也会吸引血管平滑肌细胞间液中的正离子,使其流向血管外壁侧,甚至流出血管壁。此时,由于细胞间液中的正离子减少,破坏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内外平衡,使其产生动作电位,导致血管收缩和随后的舒张,从而提高了血管输血的效果。当人体血管输血功能增强时,人体各脏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功能也得到改善
7.人死了,红细胞的电负性消失了,血管壁的肌细胞电负性也消失了,血管两侧细胞间隙液中的正离子从经络线回到经络附近。此时经络线上的肌肉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相等,经络线消失,那么人的死亡经络线也就消失了,所以体外解剖无法证明经络的存在。
8.疼痛是神经末梢的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细胞发出的负离子拉动神经纤维中的正离子,这些正离子的运动使人感到疼痛。经络现象发生时,经络线上肌肉细胞发出的负离子会将神经纤维中的正离子固定,使神经末梢处的负离子无法拉动神经纤维中的正离子,这就是针灸止痛麻醉的科学原理。
也有人在经络线上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物质,只是引起了肌肉细胞的一些变化。经络现象越强烈,其变化越明显,这是经络现象的结果,而不是经络现象的原因。
通过以上中医经络的证明,我们发现了一个原理,分布在不同部位的肌细胞内外离子数量不同。在经络线上,肌细胞的负离子数量大于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数量,靠近血管的肌细胞的负离子数量小于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数量。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像山一样,山脊处的土壤含水量最少,河岸处的土壤含水量最多。然后,健康人的红细胞。
10我也认为人体的神经细胞首先在经络线上开始肌肉细胞的工作,因为只有在经络线上神经细胞才会以最小的力开始肌肉细胞的工作。这也是人们误将神经解读为经络的一个原因。但同一经络线上的不同穴位有不同的神经末梢,所以针刺不同穴位会有不同的效果。或者人体经络现象不强的时候。
11,人沿着山脉的正脊走比较容易,但是在山坡上沿着山脉的方向走比较困难,因为会被山脊挡住。有科学家实验过,子午线上两点之间的电阻比子午线两侧两点之间的电阻低。可以认为经络线两侧两点间流动的电流需要克服血管周围过多正离子的影响,所以阻力比较大吗?而子午线上正离子较少,所以电流的电阻也较小。或者是单纯的血管的物理影响,简而言之就是血管的存在造成的,但是经络线上不应该有大血管。
12、将生理盐水注入经络线,生理盐水沿经络方向流动是因为经络线上的肌肉细胞带负电,带负电的肌肉细胞的吸引力使生理盐水流动。
第三,对这一论点的否定
因为我没有人体立体解剖的数据,希望有专家从以下几点来批判这种论调。
1,人体经络线是大部分还是全部运行在肌肉上。2、经络线是否在动、静脉转化间的毛细血管处。3,吃不同的食物是否影响经络。4、脉速是否影响经络现象。当然,我更倾向于从更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方面来批判这种论调。
以上观点可能存在一些错误。为了科学进步,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这篇论文发表在《医学世界》2006年第9期第187页。论文的题目是“中医经络的科学解释”。
作者:李传福
地址: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姚刚镇冯光街
本文所用材料均来自医学教材《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