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墨子思想引论

论墨子的思想

墨子作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学术流派的创始人,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独到的见解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墨子的主要观点作一简要评述,希望作者的这些不成熟的见解能对墨学研究有所微薄的帮助。

一个

众所周知,墨子曾经研究过儒家思想,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后来,因为觉得“其礼扰之,不乐,厚葬穷,久伤其命”(《淮南子》),毅然举起叛逆的旗帜,自立门户。可见,墨子是从实学角度出发的,这种实学精神贯穿于《墨子》全书,是一脉相承的。墨子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墨家的总目的。可以说,墨子所有的主要命题,如“兼爱”、“不侵犯”、“尚贤”、“尚同”、“节俭”、“非命”、“非乐”,都是基于这个目的。

“兼爱”,即“平等地爱每一个人”,无疑是墨子的核心命题。进一步研究墨子,我们发现墨子所谓“兼爱”的本义可以更准确地阐述为“爱人如己”。这和儒家提倡的“推爱”是对立的,是“亲”和“敬”。分歧的关键在于“爱穷不穷”的问题,儒家坚持要有,墨认为不是。平心而论,“兼爱”的理想味道有点太浓了,恐怕墨子这样的大圣也很难践行。我们在读《兼爱》的第二、第二部分时,看到墨子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反驳“兼爱”很难做到,却很难说服读者的指责。

墨子为自己的主张辩护的理由值得思考:

第一个来自实践层面。墨子说,你不爱别人的亲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亲人。爱的不同结果只能是“互恶”,所以必须采用“兼爱”的方式。这与墨子的一个理念息息相关,那就是“爱之者必爱之,恶之者必恨之”,爱与恶之旅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其实这并不正确,但强调只有无私的爱才能召唤爱,只有全社会建立起互爱的风尚,人们才能幸福地生活在其中,这不能不说是墨子的心血。

第二个原因有很强的宗教意味。与其他学派不同,墨家信奉一种个性化的“天”,它有自己的神圣意志。这种意志,按照墨子的说法,就是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惠互利。”论证方式很独特,大意是上帝平等地养育了我们,可见他对人类的爱。他不会希望看到这个世界自相残杀,但他一心要让人们相亲相爱,互惠互利。这使人们想起了基督教教义,在此基础上,博爱的理想与博爱的思想是相通的。

把这两个原因放在一起看,我们发现墨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他是一个集极端实用主义和极端理想主义于一身的人物,但这两种学说通常是不能共存的,它们在墨子的思想中形成了一种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下,墨子提出了当时“难”的道德标准,并全心全意地付诸实践。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圣人才能忍受一切艰难困苦去完成它。

“互不侵犯”大概是墨子除了“兼爱”之外最广为人知的命题了。“非攻”直接源于“兼爱”的理想。墨子以“非攻”的思想,竭力劝说各国国王停止战争,停止战斗,以拯救世界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墨子对一些大谈仁义道德的战争辩护者义愤填膺,批评他们“知小事而不知大事”。为了使自己的主张更有说服力,墨子不仅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证明攻击是违背天理的,还引用了历史上侵略战争导致战败的事例,说明了损人利己的本质。这些话是墨子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上对统治者说的,反映了平民的心声。但他热衷于吞并各国君主,却听不进“非攻”的说教,墨子的努力收效甚微。墨子其实是在做一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奋斗意志是很难能可贵的。

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完整的治国理论,在具体的行政层面上可以用“尚贤”和“尚同”来代表。事实上,这是除道家之外的所有先秦学派的一致意见。墨子的《尚贤》在打破门第观念、不拘一格用人方面比儒家更彻底,不能算有特色。尚同的想法是最有特色的。“尚同”,作为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我们出去游行的时候,我们都仰望领袖,然后领袖又仰望他所在纵队的第一个人,以此类推,最后队列整齐划一。墨子要求上一级的人“跟上”下一级的人,下一级的人“跟上”下一级的人,直到天子与天。这种“对齐”是全方位的,人的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立场标准无所不包。为什么要那么急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免有专制的嫌疑?是为了遏制“乱象”。身处乱世的墨子目睹了“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对此深感苦涩。所以推出激进的想法,并为此付出猛药是必然的。这是我们可以理解但不同意的。

从尚贤和尚同的观点中,我们还发现了墨子思想的一个内在矛盾,即精英主义与平民立场的冲突。一方面,墨子几乎是平民阶级利益的代言人,他的平均主义理想非常明显;另一方面,他认识到治理国家必须依靠精英,维护社会秩序需要严格的等级制度。似乎这个矛盾的对立双方在墨子的思想中并没有得到逻辑上的统一,但矛盾的存在也是有益的,防止墨子滑向民粹主义或歧视平民的立场。

墨子思想中实用主义最直接的体现应该是“省钱”、“省葬”、“不乐”的命题

“节俭”的观念在生活艰苦的平民中非常强烈。墨子不能不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持这个命题。他把一切无用的“巧、华而不实”的东西都视为废物,要求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像他一样过着贫穷而简单的生活。先不说他的呼吁是否永远得不到有力的回应,我们细看一下,发现这个命题其实与一种认识密切相关。这个理解就是,这个世界物质并不丰富,每一分钱都要充分利用,让每个人都温暖。任何奢侈消费都有可能以剥夺另一部分人的温饱为代价,必须坚决反对。后来荀子试图通过否定这种认识来动摇墨子的整个论点。可见,两派理论分歧的根源在于不同阶层的人对社会现实的不同认识。

“节葬”思想可以看作是“节用”观念在丧葬仪式中的具体表现。但这似乎更激怒了传统主义者,因为在当时,丧葬仪式是整个礼仪体系乃至政治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而否定漫长的葬礼无异于挑战整个“礼治”的传统。坚持这种思想是要承受很大压力的,墨子没有屈服于这种压力而提倡“节葬”,是因为实用主义的考虑占了上风。这是一种高尚的实用主义。墨子为了消除“劳民伤财”的弊端,真正把人民的福祉放在第一位,不惜向传统势力宣战。

“不幸福”的观念是实用主义从理性走向极端的一个例子。怎么能抛弃一切音乐和艺术?人们一直为此批评墨子,我也认为墨子在这里走得太远了。实用主义如果被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将是荒谬的,最终会失去大多数人的同情,这不能不作为这位大圣的一个教训。

在前面讨论“兼爱”时,我们已经触及了墨子思想中的宗教成分。墨子的宗教,虽然主张尊天敬鬼,但强烈反对天命论的结论。在他看来,天鬼的存在,并不是直接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对人的善行和恶行给予公平的奖惩。命运结论最可怕的后果是,方便人们把责任推卸给“天”,让人觉得万事大吉,解除了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本来应该通过奖惩来实现),最终导致人祸,天下大乱。因此,我们必须倡导“非命”的思想,树立天下人的进取精神,激励他们为善行而践行善行。

显然,这种“注定”的思想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要求人们以主体性去追求幸福的生活。相对于当时流行的“天命”观念,这真的是非常先进和健康的。

总的来说,墨子作为一个热情的救世主,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一套政治、宗教和伦理主张。他的思想顺应了老百姓的要求,对当时的各种社会弊端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和批判。虽然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他仍不失其光彩,不愧为先秦诸子思潮中独树一帜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