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改革中个人缴费如何改革?

养老金改革中个人缴费如何改革?

自28年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尝试引入个人账户以来,关于个人账户的争议从未停止。

这些年来,个人账户存与废、大与小、实与短的争议,并没有因为中央文件的反复定稿而消除。相反,理论和实践中或明或暗的各种分歧依然存在。

10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后,201165438将“做实个人账户试点”改为“完善个人账户”,业内对完善个人账户的路径分歧较大。争议的核心是个人账户是否应该转为名义账户,是否有必要扩大个人账户。

第一财经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经过两年多的激烈争论,个人账户改革的路径已经逐渐清晰:个人账户不再真实,以8%个人账户作为个人权利记录的方向正在获得更多的认识。不过,业内人士预计,完善个人账户的方案要到十九大之后才能确定。

专家认为,与社会统筹不同,个人账户中的负债是硬约束的,未来不可能通过调整计算公式来减少养老金支出,这意味着届时工作一代的负担将更重。

个人账户在劫难逃。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宋晓武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期直接参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和改革。他在近日召开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工作座谈会上表示,自1989在深圳、海南两省推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以来,已有四轮关于个人账户的争议。

1993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前第一轮争议的核心是是否引入个人账户。第二轮纠纷的高潮发生在1996 ~ 1997,核心是个人账户规模之争。国务院虽然决定实行统账结合的制度,但同时推荐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大账,一个是劳动部的小账。

统账结合在实施上呈现多元化,个人账户规模不统一,从最低的4%到最高的17%,给养老金制度改革带来诸多矛盾。宋晓梧说,当时湖北省的职工反映都在武汉,但是没有办法从省属企业转到武汉所属企业,因为个人账户规模不一样。

2000年是个人账户纠纷的第三次高潮。从当年研讨会的情况来看,反对个人账户的观点显然不占优势,大多数机构和学者都赞成继续坚持“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

国务院最终决定维持统账结合制度,但个人账户要小而实。自2001开始,辽宁、吉林、黑龙江相继开始实施试点,但在实施个人账户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到2008年,个人账户试点扩大到13个省份,其中部分省份还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签订了委托运营协议,但此后没有省份愿意加入。

据了解,到2010,中央财政对率先做实账户的辽宁省试点补助暂时停止,辽宁省被特批从已经做实的个人账户基金中借款,这意味着辽宁个人账户试点几乎失败。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震表示,2010颁布的《社会保险法》只是明确了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却回避了个人账户落实的问题。至此,个人账户执行政策开始动摇。

个人账户不扩大。

现实中,“实现个人账户”试点遇到的困境是,由于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欠发达地区很难实现个人账户,而且由于投资效率低,沿海发达地区虽然可以做,但不愿意做。

个人账户试点难,再次将个人账户改革推到了十字路口。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完善个人账户取代了以前的个人账户做法。个人账户之争也到了第四个高潮。这场争议的焦点是是否实行名义账户,是否扩大个人账户的比重。

这场争论始于2014年底。时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认为,做实个人账户已经不可持续,名义个人账户(NDC)是下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可选模式。他支持扩大个人账户的改革计划。

据知情人士透露,财政部计算了名义个人账户的28%、16%和8%。扩大个人账户的目的是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机制,增加制度的可持续性。

包括宋晓武在内的一批社会保障学者和官员反对个人账户的扩大,特别是没有任何社会效益的零统筹的“全账户”。

宋晓武认为,在我国初次分配差距已经过大的情况下,应该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公平和经济的原则,坚持缩小而不是扩大初次分配差距的方向。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上述研讨会上表示,在多层次体系中,政府既要参与公共养老,又要扮演信用担保人的角色,这样才能有效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让民众始终信任它;所谓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应该淡化,因为它与公共养老金制度所追求的社会公平相冲突。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庆认为,建立个人账户制度有两个初衷。一是引入个人缴费,二是积累养老保险基金,提高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

他说,主张扩大个人账户的人提到住房公积金是不合适的,因为住房公积金是短期的制度项目,可以受益,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长期制度,参保人至少要到35年后才能享受待遇。住房公积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属性不同,不能简单借鉴,不建议扩大个人账户的支付规模。

知情人士称,中央高层采纳了坚持养老保险公平性和经济性的建议,“多缴多得”也在最近两年淡出了中央文件。

虽然扩大个人账户不是未来的改革方向,但名义账户成为解决当前个人账户空账的一剂良药。

名义账户制的学名是“名义支付确定型”,其实质有两点:融资模式实行现收现付制,支付模式采用支付确定型。简而言之,以后个人账户里是没有真金白银的,但是个人缴费是入账的,缴费和收入都计入账户,作为以后缴费的依据。

宋晓武表示,目前的首选方案是保持现有的统账制不变,但基于做个人账户的实际困难,将职工缴费的8%个人账户改为名义账户,既能达到平稳过渡的效果,又能保证制度的社会经济性。

名义账户意味着,今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将不再是真实的,而只是作为个人参保缴费的权益记录,养老保险基金将真正回归现收现付制。

个人账户走向名义账户是向现实妥协的结果。名义账户虽然可以使空账合法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负担,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个人账户的私人性和社会统筹的经济性之间的矛盾。

宋晓梧表示,他一直反对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引入个人账户,并在多年的个人账户改革实践中坚持实用小额的原则。这次提出对8%的个人账户实行名义账户制,是基于保持制度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妥协。他说,如果个人账户能降到5%,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会更经济。

养老保险回归现收现付制?

1966美国著名学者亨利·艾伦在《社会保险悖论》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亚伦条件”。他说,如果人均工资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之和超过了利率,那么引入现收现付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可以改善每个人的福利状况。

朱庆认为,中国的实际国情符合艾伦条件,即中国的实际工资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之和远高于实际收益率,因此在中国建立现收现付制更有效率,没有必要建立基金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新妹长期关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问题。她在研究了智利、新加坡和许多发达国家积累型养老金的发展后指出,世界银行推动的公共养老金私有化改革是基于错误的假设。

王新妹说,在过去20年的全球养老金改革中,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提出的积累制可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结构的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被所有发达国家彻底否定。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教授杨军认为,智利1981启动的个人账户改革,养老金待遇水平低,引起了参保人的强烈反对;个人账户制度的激励作用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很多人只维持最低缴费年限,很多人逃离了这个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周弘认为,一些关于个人账户的讨论混淆了国家和市场。一般情况下,公共养老金也分两层,一层是体现公平的基础养老金,一层是体现收入差异的补充养老金,有点像中国的个人账户。两者都是现收现付,投入不大。真正的个人账户是市场行为。

从统账结合到统账分离

郑功成说,20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大失误之一,就是未经理性论证,就简单地将完全私有化的个人账户引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不仅损害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稳定性,还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后遗症。

李震从制度建立之初就反对在基本养老保险中引入个人账户。她认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社会保险混合的理论困境在于,个人账户是私有财产,没有保险性质,将其嵌入社会保险理论上不合理。

李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正是由于统账结合和私有产权的存在,没有人愿意因为个人账户制度的设计而努力工作、积极参保、多缴费,个人账户激励的假设理论并没有实现。

“当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很难通过统账结合和激励机制来实现。实际上,最后的结果是,统一账户的组合变成了‘混合账户’。”宋晓梧说。

郑功成认为,简单地将完全私有化的个人账户引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仅削弱了公共养老金的共济功能,而且直接损害了这一制度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也导致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地区分割,使个人账户完全私有化的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无法健康发展。

李震认为,实行名义账户意味着“做空”个人账户,空账户过不去的一个坎就是如何计算利息。

名义账户和银行账户的根本区别在于,存款人把真金白银交给银行,银行在实现投资收益后给储蓄支付利息,而名义账户里没有钱,个人交的钱已经取出来给退休人员发养老金了。

“利率低,账户持有人吃亏,利率高,下一代吃亏。”李震说,改革后,如果像以前一样按一年期银行利率计算利息,参保人受损,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低;如果加上更高的利息,很快就会积累大量的负债。

李震认为,与社会统筹不同,个人账户中的负债是硬约束的,未来不可能通过调整计算公式来减少养老金支出,这意味着届时工作一代的负担会更重,从而拖累中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李震建议,将职工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从社会养老保险中分离出来,让参保人建立自愿储蓄的养老制度,这样会减少政府干预带来的扭曲。同时,个人账户分离还需要其他参数改革,否则制度的收支平衡就有问题。

“如果在改革之初,我们只是把国家和企业安排的养老保险改为不引入个人账户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然后在这个制度的基础上推动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那么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会顺利很多。”郑功成说。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个人账户以来,学术界提出了多种完善个人账户的方案。在众多方案中,统账结合、统账分离被认为是治本之策,即第一支柱中的个人账户脱离社会统筹,转向第二或第三支柱,让政府归政府,市场归市场。

但统账分离需要在现行制度上做“大手术”,改善个人账户仍难以成为现实选项。养老保险改革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