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的思想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魏源的政治思想

(1794-1857)出生于湖南邵阳,那是中国最闭塞的地区之一。早年在家乡读书、教书、参加科举,走的是普通富家子弟曾经走过的路。他19岁去了北京,开始接触社会。1822当选,后担任内阁秘书。他周游列国,结交了林则徐、龚自珍、包等一批关心国计民生的政治家。1825年,受江苏政使何长龄之聘,编纂《经学汇编》。这是一个庞大的学术工程,120卷,分为学术、治理、吏治、户政、礼治、军事、刑事、实业八大类,对清代道光以前的经世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总结。它加深了魏源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认识,强化了他的世界意识,对他日后编纂一部综合性的世界地理巨著具有指导意义。鸦片战争期间,他参加了浙江前线的抗英斗争,对英国清朝有一定的了解。根据英国囚犯安图德的供词,他写了英文笔记。鸦片战争的失败对这位一直心怀天下之志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极大的刺激。1841年,被贬谪的林则徐让他在自己翻译的《四大洲志》的基础上编纂一本世界地理书,他欣然应允,并于次年编纂了一部五十卷的《海图集》。后来他不断修改补充,扩充到1847年60卷,1852年100卷,88万字。

强烈的治国意识是《海国图册》的鲜明特色。魏源在叙述的开头写道:“书是什么?说是为了攻击洋人,为了收买洋人,为了向洋人学习控制洋人。”正因为如此,他在书中不仅介绍和考察了世界各国的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还专门撰写了两卷本《养海》和四卷本《养海》,这是其他世界地理著作所没有的。鸦片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人民最直接的刺激就是船炮不如人。魏就是从这来的,他很重视。除了在讲各国情况时介绍军事情况外,从84卷到95卷,他用12的全卷介绍了西方轮船、外国枪炮、炸弹、电池、地雷的原理、方法和用法。这在前后各类世界地理著作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这种不符合通常编书风格的做法,是一种特别强烈的踏实感的体现。

魏源是一个想在政治上显示自己抱负的人,但他的仕途并不如意。1845考中进士,已经50岁了。之后官位不高。他只做过县令、知府等地方官员,几乎没什么建树。鸦片战争前,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中国的政治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他曾猛烈抨击专制帝王是集天下势、利、名于一身的最自私的人;上下差距的暴政影响了上层感情和下层感情的传递,是国家衰弱的重要原因。鸦片战争后,呼吸着来自西方的新鲜空气,他以前被压抑的不满变成了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赞美。

他在介绍英国的情况时,用了大量笔墨论述议会制度,指出英国的国家事务必须经过巴厘伊曼会议的批准,而不是国王的独裁。"即使国王做出决定,也必须得到巴厘伊曼的批准."任何法规的变更、官职的创设、赋税和薪金的增减、货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事项,都是由国王向议会颁布,有的议会则交给具体部门执行。每年年底,议会都会检讨官员们的所作所为,然后决定官员们是否渴望。议会采取“公众可以接受来自人民的意见,但公众不会接受”的方法。人民有权监督政府,各种意见都可以在日报上发表。如果官员犯了宪制事务,人民可以讨论和批评他们。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专制制度反差最大的是美国民主制度。魏源用了五卷书来介绍美国。在他的《美国大西洋总述》中,没有具体描述过美国,是一首美国赞歌:唉,国家强大了,没有一个国王是英雄,是英雄。二十七个部落散了,几十万人散了,愤怒于英语中无情的虎狼。他们曾主张同仇,未能使之成城,坚墙清野,不肯出钱。于是他们带着强敌卷土重来。.....二十七个酋,分东、西,总被一个大酋拍下,但匪不配得天下,四年更换,换了古今宫室之局,人心悲戚,却不公平!审议和听证,选举官员和提拔人才,都是从底层开始的。可可多,不多,善多,恶多,三从二,舍我其谁。也就是说,下一次预谈判的人也是先公推,这不是几周的事!

他还称赞美国在处理与英法关系上的“智慧”,在经济上的“财富”,在对华关系上的“友谊”。

兵、智、公、周、财、谊,魏源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为美国点赞,用中文把最美的文字献给大洋彼岸的年轻国家。尤其是在政治方面,魏源一次次进贡。在他看来,美国这种只有一个统帅,没有国王,简单快捷的东西,禁止命令的民主制度,具有永恒的价值,可以“挂天下而不害人”。

作为一部完整而系统的世界地理著作,在鸦片战争后的40-50年间,《海国图册》和《瀛寰简介》是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两本书相比,各有千秋,正如王韬所评价的,“许诸胜在质朴,舒威胜在博学”。

博,是《海洋地图集》的一大看点。对此,我们只需要耐心梳理一下书中引用的材料目录就可以了。

中国人的著作:等主编的《清代文学通论》、《大清实录》、《周大观真蜡录》、《谢海录》、《张仪考东西》、《黄忠海录》、《刘简庭审录》、《严思宗南洋札记》、等。《七十一回西域记》、的《瀛寰略》、叶的《英语文化略》、于的《台湾省略》、小的《英语一记》、的《英语地图》、《康齐行旅》、于的《龟兹通稿》、马欢的《西纪晓岚的《岳薇草堂笔记》、《文炳的《烈帝笔记》、《赵翼的《揭檐杂记》、《法显的佛教笔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范成大的《吴传录》、《刘玉的《西使笔记》、《邱长春的《西游记》和钱敏的《景教考证》、《元朝秘史》、《蒙古起源考证》、《元贵》、《金编》、《洛阳记》、《西域记》、《文献通考》、《两广同治》、《后》、《新唐书》、《旧唐书》、《金淑》、《舒威》。

西方人的作品有:朱利奥·阿勒尼的《官场现形记》、费迪南德·南怀仁的《坤说》、毕·方济各的《灵少》、高以智的《虚无的空间》、傅的《世界的解释》、米歇尔·贝诺依斯特的《地球全景》、裴端平的《安通书》和易的《世界的解释》。此外,还有新加坡人写的《论英国》。

此外,书中还附有70余幅地图、80余幅船炮图,以及《中西历法异同表》、《各国宗教流派表》等近10张表格。

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从书到画,应有尽有。

《海洋地图集》出版后,在中国知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书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日后洋务运动的先驱。书中对英美议会和民主制度的介绍和赞美,对日后改革思想的产生是有指导意义的。当然,其影响最重要的方面在于世界知识。19世纪下半叶,中国人编纂的世界地理著作中,公认最好的两部是《海图集》和《瀛寰略》。一大批从事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新人物都受到了这本书的影响。左为《海洋图册》再版作序,称赞这位湖南人的名著。康有为声称,他对西方和世界的认识与《海洋地图集》的影响密切相关。

《海洋地图集》的出版很快就传到了日本。1850年,60卷《海洋地图集》传入日本,明治维新前被保守的日本当局禁售,不准出售。1853年,又有一本《海国图集》传入日本,但还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被禁。原因是书中有写西方的东西,“有禁字。”1854年,日本由闭关锁国变为开放国家,《海国图》恰逢其时,成为日本人了解世界的钥匙,大受欢迎。这一年有15册《海记》传入日本,其中7册由朝廷保留,另外8册允许出售。从1854到1858。各种《海之国图册》再版20多种。正如在中国,《海图册》等书籍对西学东渐、自强不息的洋务运动产生了催化作用一样,《海图册》东传对日本明治维新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中日学者对此看法一致。中国学者说:魏源写《海上花》是为了奖励国人对外界的想法。“像香山、吉田松阴、西乡隆盛这一代日本人,都是受了这本书的刺激,间接演了一出推崇维新的热闹戏,他们也没有下一剂药。”日本学者说:“幕府后期的日本学者和知识分子通过从中国输入的文献所了解到的西学和一般现代文化的情况,并不比他们通过荷兰所了解到的差。”。

(选自熊月之:《晚清西学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