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大学还需要培养学科综合素质吗?
(演讲稿)
今天没准备ppt,大家已经被炮轰了很多知识了。不知道大家听了之后有没有觉得,我们新闻传播学问的问题很多,大家压力都很大。每个老师都提出了很多书来读。今天是最后一讲,所以我只是想作为一个经历过的人和你聊聊。进入大学后,是一个新的阶段。有一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也可以说说我那些年的经历和教训,分享给大家。所以我决定这个题目是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很大但可以讨论的问题。
大学是可以记住的。
当我看到你们年轻的脸庞时,我想起了我的大学时光。那是25年前,在所有人出生之前。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和你们不一样——我是文革后第一个恢复高考的大学生,当时我大概16岁。我们和你高考不一样。你们准备了5-6年,我们只准备了3个月,因为3个月前,中国没有人知道你能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几个月后,突然有一天我得知中央决定恢复高考。离考试时间只有三个月了,谁也不知道该考什么——没有招生简章和考试要求,大家都很混乱。我们是高中毕业十年一起参加考试,因为十年没有高考,我们都是一起去考场发呆。他们有的带着孩子,有的十来岁,我们就在考场上背毛泽东语录考试。考完试,迷迷糊糊上了大学。
但是,有一点可能和大家一样。16、17岁的时候,正好是青春叛逆期,特别想离开家。虽然我是独生女,但我还是想离开家。我一拿到录取通知书,第二天就迫不及待的走了,走的时候我爸妈把我送上了公交车,不像你这时候,我们是自己拎着铺盖卷,脸盆,脚盆,然后我们一个人踏上了去上大学的公交车。
我本科在四川大学。当时四川只有十几所文科大学恢复招生。我记得北大在四川文科只招图书馆学。我们别无选择。我去了四川大学中文系。开学第一个星期我吓坏了,进了大学突然发现自己没人管了。突然发现很多时间都在自己手里,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生活也没人管。所以当我收到家里的第一封信的时候,我躲在桌子底下哭了,但是我不敢告诉任何人。那时候,还不一样。你从小就习惯了周游全国。在我们那时上大学之前,我们从未离开过100公里以内的方圆,所以离家影响很大。进入大学后,我开始慢慢摸索和探索,试图找到一条更快发展进步的道路。大学的时候,十年同学聚会。当时我们班有很多作家,诗人,有成就的人,我却一无所知。我们在中学和小学的时候,都读过毛主席语录和鲁迅杂文。上了大学之后,我什么都不知道:托尔斯泰谁都不认识。于是我开始每天模仿学习别人,开始全方位培养自己的学习品质。
现在回想起来,大学生活中因为和同学的年龄差距,我没有太多的感情生活。我只能自己看书。读了四年,为自己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后来的路走得很顺利。我这一代,三十多岁是教授,三十四岁开始做博士生导师,还算顺利。但这个顺利的过程,其实和我把四年和别人恋爱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和磨炼自己有关。其实不光是读书,读的书80%都是没用的。但是阅读和训练的过程很重要。我今天为什么要讲这个话题?我只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我们年轻的时候最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品质。
你我年龄差距很大。你们都是80后。我无法完全理解和沟通你的情绪。我们之间还有很深的代沟。这种代沟不是故意的,而是因为我们的成长环境完全不同。所以,我可能不知道你认为你进入大学后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
意志力塑造自我。
其实在你踏入清华校园之前,你的父母、老师、亲戚朋友都会有很多叮嘱,会告诉你以后要注意什么。别人对我们的警告,虽然我们心里会觉得很重要,觉得正确。但实际上,你进入学校,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后,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你自己亲身经历的收获。我们今天做的很多决定,明天可能会面临改变,会受到冲击、动摇、改变。所以,别人的警告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个人必须要求自己。他必须在头脑中设定一个目标,并用这个目标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哪怕今天我抵挡不住诱惑,明天我也会要求自己回到这个目标。重复之后,意志力得到锻炼。
进入大学后,意志力训练很重要。与中学阶段不同,中学阶段每天的空间非常有限,课堂作业非常满。回国后就和父母在一起,留给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作业不断,压力不断,十天一次小考,每个月一次大考。各种压力逼着你。但是进入大学后,你会发现这种压力少了很多。虽然期末成绩有些竞争,但是日常情况下没有那么多作业,老师也没时间每天检查你有没有看。而且还有一点,不仅大学和中学对于监督制度有很大的区别,最重要的是你在大学主动选择的信息空间大大增加。上个学期的课,所有的老师都能给你100或者200个阅读书目。但事实上,很少有学生敢说这200本书他们都读过,或者说他们都认真读过。那么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你要在这些信息中做出选择:哪个重要,哪个是我必须要看的;我可能会稍微浏览一下,读得不那么仔细。那么,主动权就看你了。大学和中学教育不一样,中学教育的主动权不在你手里。但是大学之后,越来越多的主动权还是在你手里。大家都知道,我们在没有自由的时候想要争取自由,但是当我们拥有自由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非常孤独和无助。突然发现自己无法判断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以前老师说你要做这个,你要做那个。虽然你不想,但你还是不得不做。但现在不同了。往往没有人告诉你,你必须做些什么。你得自己决定做还是不做。所以你上了大学之后,你会发现你有了学习的主动权。这个倡议需要一些东西来支持。你依靠什么来支持你的倡议?众所周知,一位名叫弗洛姆的著名哲学家曾经写过一本哲学书,叫做《逃离自由》。他谈到了法西斯主义盛行的原因。为什么大街上发生车祸可以围一圈人——这就是从众行为。从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为什么?他提出了一个心理学上的道理,就是为了逃避心中的自由,大家都去做了,你做了就有安全感,做了就觉得有认同感。当你和一堆人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得很踏实,很安全。所以人们内心逃避自由,所以法西斯主义(包括文革)才能盛行。文革时我五六岁,天天跟着别人喊口号。坐二十个小时的车,到处背诵毛主席语录。于是大家都开开心心的过上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时候不需要学习,不需要背诵;老师态度不好,我们就写大字报,所以老师也怕学生。那时候,我们没有太多的孤独。大家天天在一起:早上上课,第一次站起来。每个人都必须背诵毛主席语录。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从众状态中。但是今天,我们需要独立地安排我们的生活。
大学四年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这是我们培养独立意志、独立判断、独立创造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大学最难的是自主开发我们的潜能,自主决定和选择自己的人生。那么这一段最重要的就是培养生活的独立性。从背书的状态到自我理解和判断的状态。这样,知识就是与你相关的知识。大学学习需要独立。
寻求真/善/美
众所周知,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康德,他在康德的理论框架中提出了三个社会目标,即真善美。如何理解这三个目标?其实这三个目标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一个人发展的目标。对康德来说,这三个目标是我们自身固有的,而不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所谓道理,就是最基本的知识和智慧。这真的是关于理解社会。首先你要有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知识,然后你才有智慧,因为只有有了智慧你才能理解这个问题。这是我们谈过的一楼。第二是善,也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是道德,是社会确立的一些道德品质。除了道德品质,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叫做意志。在善中,所有的坚持都必须通过意志力。换句话说,大家都说学好难,学坏容易。从哲学根源上说,人性可能是有私欲的,所以人做坏事相对容易变成坏人。但人要想变好,成为一个有品质的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就需要意志力,克制自己的私欲,成为一个被所有人尊重和认可的人。所以,从道德品质上,要培养意志力。第三个目标是美,美最重要的是体验和感受的能力。其实我们所有人都在经历人生,只是有些人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即使是灾难性的人生,在他的记忆和感受中也可能被认为是丰富多彩的,难忘的,值得纪念的。但是有的人生活很丰富很充实,却觉得很单调,生活很苍白。为什么?这是一个感受生活的问题。
当然,美不仅仅是体验和感受生活,更是要有感受生活之美的能力。我以前教影视,发现有的学生智力好,思维能力好,表达能力好,但是做出来的东西缺乏感觉,就像一个人穿衣服缺乏感觉一样。你认为他的衣服不好吗?都是品牌,但是他的衣服总是不舒服不合适,总有别扭的地方。有些人写文章,拍电影。这种事情很难说有什么不好,其实也可能是真的,但是你会觉得他只是不协调,他只是没有适当的限制。事实上,一个人一生中最高的艺术是在适当的限度之上的。比如有些人很擅长自我表现,但是这种自我表现过头了,一旦过头了,大家都会讨厌。在我的记忆中,总会有这样一个同学,他很爱自我表现,但是他的自我表现有时候带有很强的吹嘘成分,吹嘘色彩,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如果这个事情有点过分,学生会反感他。但往往这样的人缺乏这种自我审美感,这种自我审美感是艺术感和应有的限度。所有的度量都在一毫米之内,我们说一毫米是千里之外。其实这种微小的感觉并不合理,而是你的美感,就像节奏一样。
所以真善美是一种综合素质。我们说要培养一个人认识真理的能力,坚持向善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这是我们的三个主要目标。当然,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协调统一真善美的发展。如果是的话,这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一个非常完美的人,这就是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往往是达不到的。因为有时候,虽然我们充满了理想和憧憬,但是生活中还是会有很多变化,很多影响和冲击。所以,这个理想和目标就像一艘大船。理想想要对接,却总是受到大风大浪的影响,让对接的过程充满艰辛。但是这些事情本身就是值得的。
道德是一种幸福
我们往往把道德品质看成是别人要求我们做的外在的东西。就我的经历来说,我觉得道德品质有时候是一种幸福,自己的幸福。这种快乐主要来源于周围人的尊重和对你所处环境的认可。当然,这种认可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暂时的,但从长远来看,你会得到这个社会的尊重。这种道德品质的建立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我们媒体人来说。
我们班有一门课叫媒体伦理,或者新闻伦理。新闻伦理课程不仅仅是告诉你新闻伦理,比如如何尊重他人的隐私,如何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如何坚守一个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这些都会在课程中与你探讨,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一种对社会负责的道德品质。无论是普利策奖,还是记者奖,各种新闻媒体奖项颁发的获得者,大多都是对这项事业充满热爱的人。它不仅把媒体当成一种职业,也当成挣钱的手段——当然这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很重要,但首先它热爱这个事业,能够为这个事业做出自己的牺牲,愿意让社会知道真相,为社会带来正义和公正,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承受各种社会迫害和社会压力。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说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做一些逆水行舟的事情,而是说他要有一种品质。
我参加过几次央视评论部的年度总结会和颁奖会。一群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记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对新闻事业社会责任的坚持。他们的节目有时过于尖锐,无法播出,但这些孩子仍然对他们所做的事情充满热爱。谈到拍摄的作品,大家都泪流满面。但是他们开心的时候很开心。他们觉得自己的作品被播出了,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让他们很兴奋。这不是用经济效用来衡量的,或者说我觉得我的热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对于新闻媒体人员来说,培养对社会的热爱和社会责任感,而不是局限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是极其重要的,这决定了你将来能否成大事。当然,有时候我们不一定都要追求大成就、大事业。但至少有大境界,大胸怀。有的人一辈子关注蝇头小利,患得患失,一辈子不幸福。但有些人一辈子都得不到那么多好处和好处,只是他的境界和胸怀不同,他是快乐的。由此看来,新闻媒体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极其重要。
大学应该是精英的殿堂。
我觉得大学应该不耻下问的树立自己的精英旗帜。大学还不是精英。你觉得哪里会有精英?精英大家都知道——虽然我们进入社会后,说自己是精英,会觉得自己很自以为是。但是,我觉得大学应该培养大家的精英道德和精英意识。否则,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因为我们有的大学教学资源很少,但是招的学生很多——30个老师招1000个学生。他是怎么教育的?不会教育!我们做什么呢最后,学生如何获取实用知识?把他们放到媒体、电视台、报纸上,去那里获取知识——当然实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实习的过程绝对不是你单纯学习知识的过程。媒体是现在时态,已经是滞后于未来的东西了。如果你跟在他后面学,你达不到它的水平,那么你并不比它差。我们应该有更好的想法,更好的意识,更好的方法和技巧。那么我们去媒体实习的时候要结合媒体的实际,同时可以有限度的引导媒体,引导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这是全世界大学都必须有的观念。美国也是一样,比如电影学院,必须训练你读精品和经典,而不是让你天天看好莱坞大片。因为你已经很久没有别人优秀了,而他们是你的榜样。另一方面,你在大学学的是精英或者经典。你出去以后——当然,你不能说我出去以后就是精英。我就是不和你结合。那是不可能的。——但是你的精英观念和精英思想,你会和一个实际的东西结合起来,互相融合,形成一种张力。那么同时社会改造你,你也在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必须要有精英教育,而精英教育是无法从互联网上获得的。你无法从互联网的普通大众网络中获得。
阅读和上网
真善美是需要培养的,而培养的途径之一就是读书。然而,现在,学生的阅读已经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许多人已经脱离了阅读的生活。
学校发现这几年新生考试不及格率明显上升。后来发现,那些不及格的人说,他们的失败率增加,是因为他们每天打游戏、聊天、不看书、甚至不上课、不完成老师的作业。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刚从中学出来,进入大学,发现时间都是自己的,我们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虽然我们每天都在谴责自己,昨天浪费了,第二天还是会这样做。这种情况即使在研究生院也会发生。我们研究生毕业的时候,经常说我这三年浪费了很多时间,觉得很遗憾,很后悔。但是,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每天早上都是9点或者10才起床,然后起床打开电脑,收到昨晚的邮件,看完信。然后中午去吃饭,和同学聊天,都下午2点3点了,连午休都有。然后去踢足球,游泳。快5点了。该吃晚饭了。吃完饭,再网上聊天。他们自称九三学社(早上九点起床,午休后下午三点起床),后来变成了第十一、第五个社团。一天只剩三个小时学习了!而且这种情况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所以,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读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学期和研究生交心,问他们这学期读了几本书。我们的研究生中没有多少人在一个学期内读完了五本书。我觉得这很可怕,所以我一直认为,其实没有人能管好读书,人只能管好自己。
网络时代,为什么要强调读书?因为虽然网络上的资源很重要,要利用好网络,但是网络也有几个重要的缺陷:一是它的知识来源偏向大众,偏向表面,偏向结果。就像网络语言一样,网络语言只有结论,只有口号,没有过程,没有论证。包括网络选新闻,哪个新闻煽情,它一定要把哪个放在前面,而且一定要把煽情的部分放得很大。那么这样他就缺乏厚度,缺乏历史感,缺乏流程,尤其缺乏精英文化。现在我们同学用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写论文。每一句都是结论,所有的口号,甚至主语、谓语、宾语都是不完整的。比如学生说中国的电影没有人性,所以中国的电影没有出路,但是回答不出他是怎么总结和论证这句话的。
功夫超越诗歌。
有许多书可以读。新闻学的书籍极其有限。我从小没学过一天新闻,所以现在不敢说新闻是什么学科。但是,新闻学在中国的历史很短,尤其是当它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的时候。而在座的各位——如果你们将来长大了,可以翻翻我们人文学科的各种出版物——你会发现,在所有的人文社科学术研究中,新闻学可能是文章最少、写作最不规范、注释最少的学科。包括我们的学术期刊,有时候会发现我们已经非常重视研究文史哲和学术规范了:从论文的选题、写作、注释,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学术门槛。但是反过来看我们所谓的核心期刊(新闻传播)上的文章,3000字,5000字。一篇论文,一个大题目,却没有笔记!当然,这只是一个现象。我想说明一下,这个学科的历史比较短,学科规范也比较浅。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功夫在诗外。换句话说,新闻本身的专业书籍是有限的。当然每个人都要看,老师会安排你看的。但这些书总量有限,无法与文学相提并论。想学语文,必须读万卷书:外国文学可以给你列出三百、四百;《中国文学》为你列举了几百本书。至少,有很多诗歌,几百部现代文学,几百部当代文学,还有文学理论和美学。一直在学语文,看完很黑。新闻专业的书比较有限,含金量也有限。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扩大阅读范围。而在未来,众所周知,如果你学习新闻传媒,你未来要处理的信息就不仅仅是和新闻相关了。等你以后学传播学的时候,你就知道我们管记者叫“守门人”了。这个“看门人”不只是盯着那扇门。门外川流不息各种各样的人。成千上万形形色色的人从你门前经过。你要判断哪个好,哪个坏,哪个美,哪个丑。你得看得见,不然你看门干什么?而你要判断,必须要有其他的知识,必须要有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支撑,而不是只知道门有多大,必须要能识别信息流——你家门口流的是什么。从清华开始,我们现在强调通识教育。第一年你的课程几乎没有专业课,和我们综合实验班差不多。文史哲会占很重要的比重,再加上英语。另外,清华以前是理工科学校,强调文理交叉,会给你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课程。而且这些课程对你来说很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内容还不如你将来所学专业的知识重要。从毕业分布来看,这两年大家在找工作的时候,突然发现跨专业、跨背景的学生找工作相对容易一些。包括我们现在招的研究生,我看他大学有个辅修——本科学中文,辅修经济学;或者他学了一门外语,但辅修了法律。一般来说,这样的学生在申请读研的时候,我们会额外照顾,当然,如果可能的话,在符合规则的情况下。那么这种复合型的知识背景就非常重要了尤其是对于学习新闻传媒的人来说。所以,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时候都要看杂书。
地图和专著
读杂书一开始可能很难,人们不知道什么书该读,什么书不该读。当你读一本书读到一定程度,你会豁然开朗。现在说也没用。有两种类型的书:一种类型的书我称之为地图型的书,就像地图一样,是介绍性的、概括性的书。这类书的缺点是没有创造性,或者说独特性和思想性不够充分,因为是引言和概述。但是这种书就像地图一样。比如给你介绍流行文化,比如给你介绍中国文化史,比如给你介绍西方文学史。这种书表面上看起来很无聊,但它就像一张地图。我建议你在进入任何学科或者任何领域的时候,先找一本这样的书,仔细阅读。看完这类书,你会有地图感,知道主体是什么样子,知道东南西北在哪里,以后接触到主体的任何一部分,你都会知道它在地图的哪个部分,和周围有什么关系。所以要摒弃这类书的平庸,找到这类书的逻辑。这是一种阅读方式。当我们接触任何新学科时,这类书能使我们对它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里面的结论不重要,里面的解释也不一定重要,但是主题框架很重要。
第二种书是所谓的专著和个人专著。如果我们选择了一本好书,这种书就会富有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充满个性。比如你读尼采。学习一个月后,你会觉得自己有一种出国生成的力量。至少那个月,你会觉得自己跃跃欲试。那么这种书有它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你,你读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的时候也会这样。读了一个月的弗洛伊德,看到人一定想做精神分析。这种书需要仔细阅读。作为案例阅读,作为案例。我们有一些介绍,有一个地图,在这个地图上的一些位置有一些经典案例,所以你心里有这个学科的分数。以后再遇到这个学科,至少不会是傻逼,或者用这本书不知道在这个学科,在这个领域的什么位置。这是两种书,你可以选择看。
人文素养与文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