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1:160是支原体肺炎吗?为什么医生听不出肺部有问题?
儿童反复支原体感染致支气管哮喘
一、什么是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有报道肺炎支原体占各类肺炎的10-30%,高峰年达50%,疫情持续1-2年。对于儿童来说,支原体感染可以持续数周至数月甚至数年。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点
扩散:水滴
潜伏期:1-3周
易感人群:1-10岁儿童,尤其是1-6岁学龄前儿童,支原体感染发病率较高。
临床症状:大多数支原体感染临床症状较轻,在早期4-6天传染性最强,部分会发展成肺炎,属于非典型肺炎,可危及生命。
易复发:肺炎支原体生长缓慢,治疗不彻底容易复发。
并发症:除呼吸道感染外,还可引起神经、心血管、血液、泌尿、消化、皮肤、关节痛、眼耳鼻等多器官多系统并发症。
抗生素:支原体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不敏感;支原体对四环素、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左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敏感。但大多数对支原体敏感的抗生素药物,对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都有很大的副作用。因此,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已成为临床治疗儿童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
肺炎支原体与哮喘的相关性
感染支原体的儿童比未感染的儿童患哮喘的风险更高。过去,感染性支气管哮喘被列为内源性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类型,甚至很多学者将感染性支气管哮喘和内源性支气管哮喘视为同一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逐渐认识到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诱发或加重气道过敏性炎症,是引起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十年来,也有作者观察到感染性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还涉及IgE和I型过敏反应。
二、小儿支原体病毒感染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证实,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虽然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诱发支气管哮喘的机制多种多样,但从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加重气道过敏性炎症的角度来看,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相似。
最近的研究表明,呼吸道细菌感染可能在支气管哮喘的发作中不起重要作用。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期和非发作期咽部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两者无差异。同时,从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咽拭子中分离出缓解期不存在的病毒,提示病毒感染可能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有关。
最近进一步研究证实,病毒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还发现,支气管哮喘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病毒,反复抗感染和反复感染形成恶性循环。在支气管哮喘儿童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毒,其次是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和肺炎支原体。在成人中,肺炎支原体、鼻病毒和流感病毒较为常见。
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支气管哮喘的机制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A)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
临床观察证实,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可增加支气管反应性。Swenson等人测量了9例急性呼吸道鼻病毒感染患者的气道反应性,发现9例患者的气道反应性均明显升高。Minor等人观察了49例感染性支气管哮喘患者,证实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大多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
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气道反应性增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呼吸道上皮,从而暴露气道壁上的胆碱能受体,导致胆碱能气道高反应性;②病毒感染可导致气道内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过度积聚,从而增加炎症介质的释放,增加气道的反应性。病毒感染对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机制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
(2)病毒感染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病毒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的机制是病毒可作为外源性抗原刺激体内Th2细胞释放大量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3,从而诱导B细胞合成过量IgE。实际上,病毒感染诱发的支气管哮喘很可能是一种IgE机制介导的病毒性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最近的研究证实,在大多数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儿中,血清IgE的升高与近期呼吸道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针对病毒的特异性IgE的产生使患儿气道处于对病毒的致敏状态。
已经发现,在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期间,大约3/4的患者的气道上皮细胞表面粘附有IgE。患者的特应性在病毒诱导的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中起重要作用。病毒作为外源抗原,可诱发类似花粉和尘螨引起的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症状。患者可出现鼻痒、打喷嚏、流鼻涕等上呼吸道过敏症状,继而出现支气管哮喘症状。
(3)病毒感染可增加支气管哮喘患者对过敏原的迟发性支气管哮喘反应的发生率。Busse等人(1991)通过对1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过敏原支气管激发试验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结果证实只有1例患者在鼻病毒感染前有迟发性支气管哮喘反应。但在鼻病毒感染期间,有8例出现迟发性支气管哮喘反应。病毒感染增加对过敏原的迟发性支气管哮喘反应的发生率的机制仍不清楚。
(D)呼吸道病毒感染可降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功能。
研究证实,呼吸道病毒感染可改变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功能,降低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功能,其机制尚不清楚。总之,感染性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也复杂。目前对感染性支气管哮喘的研究很少,研究水平仅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应该继续对感染性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进行不懈的研究。
三、发病机制研究对感染性支气管哮喘治疗的影响
通过对传染性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为我们临床医生防治传染性支气管哮喘提供了新的思路:
(1)由于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引起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原因之一,预防呼吸道病毒感染(尤其是对特应性患者)是降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的主要措施。
(2)由于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在感染性支气管哮喘中起重要作用,抗非特异性炎症治疗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临床研究证实,吸入糖皮质激素和色甘酸钠等抗炎药物在防治感染性支气管哮喘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已经证实感染性支气管哮喘与I型过敏反应有关,因此抗IgE单克隆抗体等抗过敏治疗在感染性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3)由于病毒感染在感染性支气管哮喘中占有重要地位,提示应进一步加强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虽然发现了利巴韦林、病毒灵等抗病毒药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应该致力于研究更有效的药物。
(4)由于感染性支气管哮喘与细菌感染关系不大,抗生素治疗感染性支气管哮喘可能无效或失效。
(5)由于呼吸道病毒感染也可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和特异性IgE,因此检测呼吸道病毒感染后气道高反应性和特异性IgE的水平,可以指导我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支气管哮喘的发生。
康敏源抗过敏益生菌:降低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调节免疫力,预防抗生素使用引起的副作用。
(滥用抗生素使得过敏性咳嗽中的变异型哮喘成为一种流行病)
流行病学家在研究了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后指出,抗生素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大大降低了传染病的死亡率。然而,到了90年代中期,他们发现两种慢性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各种过敏性疾病和哮喘。儿童早期抗生素治疗与后期过敏性疾病和哮喘的发展有关,这使我们认识到抗生素在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的哮喘等慢性过敏性疾病中起负面作用。
抗生素的确是一种神奇的药物,是战胜疾病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但是和其他药物一样,抗生素也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抗生素的一些副作用较轻,如真菌感染,持续时间短,而另一些副作用持续时间长,症状严重,如艰难梭菌过度增殖引起的腹泻。
在所有的副作用中,最明显也是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对免疫系统的损害,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幸运的是,我们及时发现了抗生素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并找到了预防或处理大部分副作用的方法,即通过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补充益生菌来预防副作用。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过敏与临床免疫研究中心主任、成大医院儿科王志耀教授:在益生菌与过敏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中,认为与健康人群相比,气道微生物的组成发生了变化,气道高反应性与气道菌群结构的不稳定密切相关。菌群的稳定状态直接影响过敏性哮喘的病程,长期吸入激素和抗过敏药物治疗并不能影响哮喘的病程和预后。具有特殊功能的抗过敏益生菌组合物康敏源益生菌,通过降低过敏引起的TH2免疫反应,增强TH1免疫功能,调节Treg免疫细胞,为肠道细菌过敏性疾病的新发现提供了有利的科学支持。对于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病、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哮喘,甚至喘息性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哮喘患儿,可以尽早补充康敏源,干扰肠道微生态介导的IgE通路,抑制IgE过敏抗体的产生,从而改善儿童过敏性哮喘的病程和预后,降低哮喘的复发率。
微生物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重视。微生物与过敏性疾病、肠道微生物与儿童哮喘、呼吸道微生物与儿童哮喘、抗过敏益生菌对儿童哮喘的防治作用、抗过敏益生菌与湿疹荨麻疹等微生态研究成果发表多篇论文。对于过敏性疾病,已经不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雾化的治疗水平。人类是一个“超有机体”,一些难治的疾病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在人类有机体的研究中发挥治疗性的突破。人类基因组和微生物组共同作用,影响人体的免疫、营养和代谢过程。康敏源抗过敏益生菌专注抗过敏益生菌菌种及配方研究八年,将配方功效和菌种质量视为生命线。联合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过敏与临床免疫学研究中心王志耀教授进行临床实验案例研究,抗过敏益生菌影响过敏性疾病免疫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开创了康敏源抗过敏益生菌抗过敏营养疗法,补充康敏源抗过敏益生菌可以:调节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稳态,缓解气道高反应性引起的咳喘;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稳态,改善肠道食物蛋白的过敏机制;调节肠道微生态菌群介导的过敏原特异性IgE途径,抑制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的产生,因为康敏源抗过敏益生菌可以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调节TH细胞因子的激活,抑制TH2型反应,增强TH1型免疫反应,上调免疫细胞,加速皮肤和黏膜屏障功能的修复。
过敏儿童肠道内缺乏抗过敏乳酸菌:过敏原种类繁多,如尘螨、细菌、花粉、蛋白质、牛奶、大豆、小麦、霉菌、肉类等。许多医学研究指出,“由于免疫耐受导致IgE分泌过多”而引起的过敏问题,与肠道内的好菌和坏菌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过敏儿童肠道内的乳酸菌等有益菌较少。虽然自然界中存在数万种乳酸菌菌株,但只有少数乳酸菌菌株具有抗过敏特性。这类对“免疫耐受IgE分泌”有特殊调节作用的细菌是由唾液乳杆菌、格氏乳杆菌、约氏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和罗伊乳杆菌组合而成的康敏源益生菌。唾液乳杆菌的功效是降低血清IgE抗体,促进干扰素分泌,提高Th1免疫应答。格氏乳杆菌的作用是降低血清IgG,有助于减少与过敏反应有关的细胞因子IL-5的分泌,能有效提高人体的免疫系统。康敏源增强型具有辅助调节过敏体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