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论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红楼梦》中,曹雪芹把林黛玉塑造成一个具有独特灵性、超常智力、命运艰难的“可怜人”。作者对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不仅在于同情她的不幸,更在于表现先锋女权主义理想与封建礼教的碰撞,让弱者的自我毁灭激发读者思考的火花,呼唤女性的觉醒。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的个性前卫,有感染力,有启发性。

关键词林黛玉;《可怜的人》;先锋时代的悲剧

《红楼梦》是清代一部悲剧色彩浓厚的巨著。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蕴含着悲剧性的特征,林黛玉就是其中的代表:曹雪芹将其塑造成一个具有独特灵性、不同寻常的聪明、命运艰难的可爱少女形象。

1林黛玉的艺术形象很悲剧。

她惨淡的人生经历造成了她自尊、警惕、自尊的独特个性。她出生在一个弱小的封建官宦家庭,但由于母亲早逝,没有受到封建礼教和妇道的熏陶和训练。她接受的是封建文化的教育,但由于身体虚弱,在功课上得不到严格的要求。至于封建礼教、世俗功利等社会知识,对她的影响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这也是她保持清纯性格的原因。但也正是这种性格,让她在充满仇恨、争斗、竞争、势利的郭蓉大宅中“步步小心,时时计较,不肯多说多走”。林黛玉不得不小心自己的行为是否与别人合拍,特别注意别人的看法和做法,这是她“自尊自爱”的表现。这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寄人篱下的生活是如此的无奈和凄凉,更能让读者感受到黛玉的可怜和尊重。

林黛玉娇弱多病,让人爱不释手。故事里有很多关于她生病的描述。比如母亲去世,黛玉旧病复发;比如宝玉初次见面,宝玉就给黛玉“品品”二字;林听得宝玉要娶宝钗,更是忿忿不平,悲痛欲绝,便与宝玉假笑等。,让人对她细腻的本质有了清晰的印象。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没有花太多的笔墨描写林黛玉的外在美,而是留下了一个非常精致美丽的形象。关于林黛玉出生的小说,以“仙草的化身”,让读者认识到她的他者性,想象出她具有天地精华的精致非凡的美。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自然就是美,一切植物都有自然的魅力。不用说,一株由天地精华和露水滋养的“仙草”是多么美丽!曹雪芹在安排林黛玉的容貌时,没有直接描写她的美貌,而是借助凤姐的赞美和宝玉的感情,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林黛玉的绝世之美。冯直言不讳。她一见黛玉,便惊呼道:“世上竟有如此美丽的人!我今天看到了!”在贾宝玉眼里,林黛玉是“两道弯弯的眉毛似一皱眉,一双眼睛似喜非喜,一种焦虑的状态,一种袭一身的妩媚。”眼泪一点点,气息微微。沉默像水面上闪耀的美丽花朵,行动像柔弱的柳树。心比茎多一点,病不如西。“可以说,这不仅是宝玉的视觉视觉和心理活动所传达的,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美。”我看过这个妹妹”,从贾宝玉的审美意识来看,这是他的审美标准,也就是说,这是曹雪芹心中的审美意识。

林黛玉刚到贾府的时候,作品通过大家的关心来表现她的病情。老太太等人见她身体虚弱,就问她:“你经常吃什么药?为什么不紧急救治她?”王熙凤第一次见黛玉,张口就问:“你最近吃了什么药……”诸如此类。我们不难想象,林黛玉的第一感觉是病态的。“窈窕的女儿”、“仙女般的姐姐”等赞美之词,使黛玉生动“美丽”的形象跃然纸上。作者没有在作品中批判她的病态美,而是以她的病态暗示了她不幸命运的内在原因。

2林黛玉的才女形象

林黛玉的外在美不是要描述的重点。作者更注重对她丰富、美好、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更注重她艺术才华的展示。比如他们最初组建诗社时,以“吟诵白海棠”为主题,以“门、盆、魂、疤、昏”为韵,限定时间发出一柱香。那些没有这样做的人将受到惩罚。在别人苦苦思索的时候,林黛玉静静的看着秋景,独自抚着梧桐,和中间的丫环谈笑风生。大家纷纷交卷时,她挥笔道:“湖南帘半卷,门半关,冰碎成一盆土玉。偷一个梨三分钱,借一个梅花一个魂。月洞仙人缝袍,秋日总在我心的女子抹鸦痕。谁害羞沉默?我厌倦了倚西风夜。”显示了林黛玉敏捷的才华和丰富的才华,令人叹为观止!在众多才女中,曹翁对林黛玉的艺术天才用墨最多。就其作品而言,有《秋窗》、《雨夜》、《唐多令》、《花儿的葬礼》、《五首美歌》、《桃花女儿的旅程》、《三绝》等。每一个首都都充满了情绪和情感,让人愤怒。林黛玉简直是集天下所有诗词于一身的天才。黛玉的诗情景交融,既反映了她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理想的追求,又隐含了她生活中的处境。黛玉的《葬花之歌》可以说是她自己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也可以说是“一诗成谶”。在这首诗里,她对自己的处境和心境做了最贴切的描述:“一年三百六十都一样,风刀霜剑压人!”说明她对世态炎凉有着深刻的理解;《愿奴隶长翅膀,随风飞向天尽头》描述了她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我今天死了,埋了,但我不知道我会怎么死。”是一种迷茫的感觉,是一种面对困难的无奈的呐喊。而“且看春花渐落,即美人老死,无悲歌为我,不知花落花亡”则是黛玉对自己悲惨境遇的又一次痛苦预言。在林黛玉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她“超然物外,傲立人间,无尘”的高尚品格。

也许林黛玉的美丽形象是对“没有缺陷的美丽本身就是缺陷”这一说法的回应,所以曹雪芹给林黛玉加上了惨淡的人生经历和虚弱的身体,把这个美丽的形象毁掉给人看。也许这就是悲剧的动人之处。越是美好,就越深刻,就越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呐喊。

3林黛玉形象的现实意义

细细品味林黛玉的性格,还是有现实意义的。人们往往只看到林黛玉人生经历中不幸的一面,却忽略了她其实非常重视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面,忽略了她洁身自好的价值。尤其是她对“质纯”的执着追求,希望带着花飞到天边去追寻这片珍贵而洁净的净土,这是一种极其美好而崇高的道德追求。一些现代女性缺乏这种自觉而强烈的节欲观念。

在爱情问题上,林黛玉追求的是与自己心灵息息相关的真理。她认为感情极其重要。她不在乎她爱的人如何或是否能走上职业道路。她只知道尊重自己的感受和亲人自己的选择,这本身就是理性的选择,也是重要的选择。然而,宝黛的爱情注定是悲剧。因为它与封建主义有着尖锐的矛盾,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约定,更重要的是,他们爱情叛逆思想的核心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追求,他们代表了反对封建家庭的新兴力量。但是,封建家庭要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绝不会允许这样的爱情存在和发展。虽然宝黛的爱情以悲剧告终,但两个人为了爱情所做的努力是那么真实,那么感人。我想即使是现代人也会这么想。只有这样,爱情才能保鲜。在这方面,在当今这个婚姻不时出现动荡、家庭破裂屡见不鲜的时代,很有借鉴价值。

黛玉自称“草木之人”。她的前身是绛珠草。看来软弱是她的真性情,但林黛玉不缺坚强。她爱哭,但她并不软弱。她有很执着的一面,就是人都有两面性。她的强大表现在她对纯爱和“净土”的不懈追求上。林黛玉是贾府所有姑娘中最杰出的代表,有着一个书生的百折不挠的气质和坚强的性格。

在林黛玉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性格造成了她自己的悲剧。她一直把宝玉当成自己的一切,她的人生和命运进入了一个怪圈。她身体不好,忧心忡忡,疑神疑鬼,结果病情加重。一个病妇在贾府能有多大前途?就这样,她越是在乎宝玉,就离她原本想要的东西越远。我们把这个问题展开,放大到整个女性群体,那么就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了。曹雪芹批评女性,尤其是女孩,过分依赖男性。在封建社会,女性屈从于道德观念,林黛玉这样的女孩在婚姻上没有其他选择。她们只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也只能把一切都寄托在男人身上。所以林黛玉的悲剧既有个体性,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和代表性。现代文明社会就不会这样了。男女平等,女性与男性一样享有参与一切活动的权利。如果哪个女人把自己只当成男人的一部分,把老公和男朋友当成一切,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和人格意识,完全失去自我,那才是真的可悲。在这一点上,对今天的女性也有指导意义。

4林黛玉形象的美学内涵

林黛玉形象本身的悲剧美表现了作者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林黛玉是名媛悲剧命运的代言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黛玉的审美标准是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品质高度一致。我们看到林黛玉的长相和才华都超过了别人,言行举止都很出众。在封建观念中,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作者并没有按照封建礼教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是突破界限,塑造了一个诗书全能、五音杂曲全能的才女形象。她的才华不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刻意经营的,而是通过扶着梧桐,看着秋景或与宫女宫女谈笑风生来实现的,可见其聪慧过人。她的才华如此,内在的坚定和坚强体现在性格上,与世俗不同。这不仅是天性使然,也是后天教育及其深厚文化影响的必然结果。她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门第,自然不同于一般的贵族小姐。但由于父母双亡,又无可奈何,只好住在贾府。浮萍一般的生活经历和封建礼教对其爱情的压抑,形成了她孤独、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她对理想有着美好的憧憬,对同样是封建礼教的汉奸贾宝玉有着深深的爱。她渴望拥有独立的爱情。然而,在那个时代,在那个家庭,这样美好的理想,注定要被压抑和摧毁。她的悲剧在于她没有正视现实,或者说无法正视现实,最后落得一个“两个人死了都不知道”的悲剧结局。

作者非常重视用环境来衬托人物的个性。在设计林的生活场景时,潇湘馆是一个精致而典型的环境。潇湘馆最有特色的是竹子。竹子也很谦虚。象征着林黛玉婉约的气度和不屈的内在品质,也象征着林黛玉的悲伤和泪水。探春给黛玉起了个外号叫“潇湘公主”。“费翔竹”,又名“泪竹”,因传说舜的两个妃子流泪成斑而得名。小说里写林的前生是绛珠草。“这绛珠草开始得天地之精,得甘露滋养。它脱去了植物的子宫,变成了女性的身体。它终日游走于仇恨之外,渴望秘密,渴望水。”所以,这个世界上的黛玉,注定是要含泪还债的。曹雪芹呕心沥血,通过“绛珠草”和“香妃珠”两个神话传说,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对林黛玉形象和人格的塑造。这两个神话都是基于迷恋和眼泪来暗示不团聚的结局。用竹子比喻黛玉的内在气质,这是由于作者对黛玉的偏爱,也赋予了她不屈的内在性格。这使她既有“绛珠草”的细腻特征,又充满了“竹”的文化品格。

翠竹在小说中有更深的含义。也有人说作者无意表达反封建主题,但其实作品本身就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竹子象征着黛玉的反封建精神和高尚的节操。她不认同世俗,敢于与之斗争。虽然她的一生是悲剧,但她的思想、叛逆性格和反封建意志是强烈的。她孤傲自大,鄙薄富贵名利,不甘与俗世同流合污。她的观点从根本上反对当时的封建正统教条。这种对封建教条的傲慢与反抗,可以和竹子相提并论,那就是“标劲严风”

林黛玉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她属于贵族阶层,但性格叛逆,是代表着上进和踏步倾向的正面人物。她追求独立的爱情,但她的所作所为严重背离了封建家族的政治利益,与封建宗法制度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在挣脱封建礼教的斗争中,她无法抵挡封建正统势力的打击,感情上遭受挫折。最终爱情和生活都放弃了。这种与封建观念格格不入的独特个性,对于作品中的其他任何人来说,恐怕都是不合适的。在此基础上,曹雪芹运用"悲"、"泪"、"病"、"瘦"的表现特征为塑造林黛玉形象服务,使其具有崇高的悲剧意义和审美价值,使其人格具有先锋性、感染力和启蒙性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