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城市基础设施融资bot模式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基础设施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甚至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瓶颈。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融资渠道不足。本文对传统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BOT、TOT、PFI和新兴的ABS、PPP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索拓宽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的途径。中国正处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中。企业市场参与带来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融资手段的不断完善,为融资手段的多元化创造了条件。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本内容,不断按自身规律运行,社会联系极其密切的有机整体;它是人类集中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和智力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它是一个集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实体。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基础设施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甚至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瓶颈。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融资渠道不足。有必要对传统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BOT、TOT、PFI以及新兴的ABS(资产证券化)和PPP(公私合营)进行比较研究,探索拓宽基础设施投融资的途径。一、BOT(建设-运营-移交)融资即“建设-运营-移交”,本质上是一种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方式。BOT最本质的特征是私人企业资金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典型形式是:项目所在国政府将特许经营权授予由一个或几个投资者组成的项目公司——为特定的基础设施项目筹集资金,在约定的期限内进行运营管理,通过项目运营收益偿还债务并获得投资回报。协议期满后,项目设施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项目设施的所有权最终归政府所有。因此,BOT模式有时被称为“临时私有化”过程。简而言之,BOT一词是对一个项目的投融资建设、经营回报、无偿移交等经济活动全过程典型特征的简要概括。BOT模式不仅仅是一个融资协议,更是一个长期的专业协议。在协议的基础上,公私双方建立伙伴关系,向公众提供经济高效的服务。70年代以后,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政府的预算越来越紧张,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政府越来越难以作为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纸网。BOT作为一种新的投融资方式,满足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普遍的内在需求。各国都开始使用这种新模式进行城市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英法海峡隧道、马来西亚南北高速公路、中国第一个官方批准的BOT试点项目——广西来宾电厂。BOT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操作流程复杂,中间环节多,涉及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和相对完善的特许经营协议来规避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在BOT项目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资金的融资方式、风险分担、资金的结构、收益率的确定以及政府和项目公司各自的立场,这些问题关系到项目的成功和双方合作关系的长期维持。此外,BOT项目需要严格控制项目的建设进度和质量,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BOT模式适用于那些投资巨大、回收期长、建成后有稳定收益的建设项目。经营性政府项目,如污水处理厂、电站、高速公路、铁路等公共设施都具有这一特征。通过BOT模式,政府可以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利用民间资本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减少项目建设的前期投入,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新的领域。目前,BOT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商业城市建设项目中成熟有效的融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