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课堂论文
课堂教学整合了各种元素。由于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决定了高效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高效课堂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高效课堂教学所遵循的理念。高效的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
高效课堂应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扎实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载体。高效的课堂教学不是说教学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说教学内容越难,而是要在了解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以“精讲多练”的方式落实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熟练的基本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
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习方案。
学生预习,老师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系统掌握教材内容,还要以身作则,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典型的例子先自己做,充分学习相关知识。还要提前一周集体研究下周备课的教案。教案是教师设计整个课程意图的体现。教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情况。这样设计的学习计划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把握学习方法的时间安排和指导,努力创建学习型班级。
时间就是效率。抓住时间,利用好时间,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观念。一节课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学习、讲解、练习。说话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练习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这里的实践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少说多做,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说、练的内容,保证每个环节的时间。
老师在课堂上要珍惜时间如金,同时要学会节约时间。比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安排收发作业。上课要准时,不要迟到,不要拖拖拉拉。教师要用自己的时间观影响学生的时间观,帮助学生做好时间安排,反思时间的利用,让学生学会跑45分钟的课堂,这样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教师必须树立学生能学、每个学生都能学的理念,帮助学生制定自学计划,解答学生的疑问。不要讲大部分同学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阐述不能解决的问题,补充缺失的问题。要通过作业、巡视等方式督促学生学习,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学习反馈,营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
(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快地学习,取得好成绩。陶行知提出:“民主是创造力的最好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意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碰撞和交流不同的观点。
教师要经常听取学生对学习这门学科的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尽可能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学习方法。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要对答错题的学生冷嘲热讽。教师要用真诚的目光看待学生,用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用信任的态度引导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氛围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必须主动承担起改善师生关系的责任。
(5)实践到位,在课堂上检验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这项练习有三个目的: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把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课堂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因此课堂作业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课外作业是一个增效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灵活多变。课内外作业要分层,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和发展。
练习要精心设计,避免重复。所有作业最迟第二天必须反馈。注重课后辅导,认真向全班同学讲解作业中的性问题,个性问题单独解决,绝不积压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这是我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也是我自己在使用过程中的看法。通过高效课堂和四大理论的学习,我们的教学会更加优化。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意识,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为了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地结合教材,设置教学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积极融入学习活动,并从中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因此,如何组织课堂,设计有效的活动,无疑是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
要设计有效的活动,首先要了解有效性。我个人认为,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它面对的主体是学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知识。在设计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活动要有效果。
学生通过活动能发现什么?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的帮助,也就是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首先要想到活动的目的,明确学生通过活动能达到什么效果。如果学生在活动后收获很少或一无所获,那么这样的活动总比没有好。比如在导入部分看动画,通常有两个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新知识的学习设问。如果动画内容,学生兴趣不大,问题效果不好,那么这个活动的设置意义不大。再比如:小组合作交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问题和不足,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如果安排一个几乎人人都能掌握的内容给学生讨论交流,结果肯定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还会产生很好的效益,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前一定要深思熟虑,充分结合学生的水平、兴趣等因素,让学生愿意参与并从中受益。
第二,活动的全面性。
有多少学生可以参与其中。一项活动的安排,只有在有效的时间内,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才能发挥作用。新课标倡导人人学数学,人人有数学。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尽量扩大范围,力求让所有学生都有事可做。
第三,活动的完整性。
一些老师在安排学生活动时经常犯的错误是,当学生没有得出结论时,老师打断他们并停止正常的活动。结果是老师告诉学生结果,而不是学生自己去找结果。对于学生来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远比老师给他的要好得多。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有所收获,不能失望无助,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