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粤剧的课书是什么?

粤剧起源于戏曲声腔。从清道光初年开始,它经历了几次不同形式的发展,形成了广东省最大的流派。

1821 ~ 1861年是八音班的时期。由8个乐手组成的团队叫小八音班,后来组织扩大到24人叫大八音班。早期以器乐为主,也吸收了西秦戏等外江班的唱腔,所以也叫西秦班,后期逐渐改为唱粤曲。1862 ~ 1917的时期为“老师的妈妈”。“师娘”都是盲女。从小就被专门收养盲女学习粤剧演奏和唱功的“堂口”培养成专业艺人,被请到家里唱歌或沿门唱戏谋生。民国初年,“师娘”开始在茶馆开设的曲艺茶馆演唱,开创了“一椅两椅”的表演模式。从1918开始进入“女歌手”时期,被称为“女歌手”的非盲女艺人逐渐取代了“老师”。《女娲》把“师娘”时期的“一椅两椅”的坐唱改成了站唱,还把“师娘”改成了用多角度多声部的故事线唱一整套大曲来唱一首粤语歌。由于唱腔形式灵活,短短几年,粤剧表演就形成了一支400多人的演艺队伍。1918到1938的“女乐人”时期,是粤剧史上的鼎盛时期,人才众多,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名曲名调不断涌现。其在当时繁荣的原因是:一是表演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批造诣很高的音乐家进入曲艺领域,不仅伴奏,还作曲,协助演员设计音乐唱腔;其次,有一批专门为音乐圈艺人写歌的写手,改变了以前只靠戏曲书的局面,艺人可以唱适合自己艺术风格的歌。“女演员”时期,粤剧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原来用“戏曲工作室普通话”演唱改为广州话;将原来用假声演唱改为用真声演唱,基本音调也相应由e降为c;原十大专业人声分为三大声部系统:大喉(优势或左手,属于男声,使用高音区)、平喉(男声,使用高音区)、次喉(女声)。粤剧有七大类曲牌:梆子;黄儿;排子曲;同一地区的各种曲艺形式;小曲和小调;用棒法和黄轩法创作的小曲和杂曲;“广东音乐”等民乐。从自弹到乐队伴奏,形成了五种基本的伴奏乐器组合:以高虎、扬琴、琵琶、横笛、长喉为核心的一种叫软弓的组合(多用于平喉、亚喉、演唱的伴奏);以二弦、小提琴(一种特有的民族乐器)、月琴、短喉为核心的组合称为硬弓(多用于大喉和军歌伴奏)、硬弓加唢呐和锣鼓的打击组合(多用于品牌歌曲和特定唱腔伴奏)、以椰树、笛子、琵琶和扬琴(或筝)为核心的组合(专门用于南蛮)

广州被日军占领后,曲艺事业有所衰落,抗战胜利后略有恢复,但不如战前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粤剧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1958年,广东省音乐曲艺团集结优秀演员、音乐人成立。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力改革创新,使粤剧发展成为弹唱、说唱、表演唱法、团唱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大批新生力量。在创作大量新歌的同时,也整理了很多传统曲目。“文革”期间,粤剧一蹶不振。“文革”后,粤剧逐渐恢复。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采取繁荣创作、培养接班人、大力推广群众性粤剧演唱活动等措施,使粤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粤剧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杰出的人才。“师娘”时期有岳影、汉英、崔琰、富兰、方群、梅尔。“女音乐家”时期人才辈出,代表人物有熊、(又名)以及小星星(邓曼唯)、许、张月儿、等。在这一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中,被称为“四大天王”的吕文成、、和何是杰出的。此外,还有著名词曲作家王新凡、吴、曾朴生、陈、等。建国后,粤剧人才济济。著名演员有、关楚梅、黄佩英、何、白彦仔、谭、、、何子双、何(盲人)、陈和赖天涯。著名音乐家包括梁丘、韩方、朱海、陈平甲、苏文冰、曲青、李浩明和唐凯旋。著名作曲家包括蔡艳芬、冯路、丁奉、陈自强、刘汉仪和潘邦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和音乐家。

粤剧早期的曲目大多来源于粤剧的班本,到了十娘时期,开始积累自己独特的曲目。代表作品有《李白惠妻》、《辨才释魔》、《戴宇葬花》、《六郎之罪》、《弃楚归汉》、《鲁出家》、《鲁出家》等八部音乐书。“女演员”时期,著名演员竞相唱新歌,创作繁盛。著名演员都有自己的第一名曲,如熊的板石,的闹狮子楼,的夜斗,的断肠碑,小星星的浪漫梦,伴在何处,许的折柳再长亭。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许多抗日战争题材的歌曲,如小明星们演唱的《恨锁五羊城》、《人类公敌》、许演唱的《忠魂带血》、演唱的《血债何时还》、演唱的《火焰鸡》、《杀敌告慰灵》等。建国以来,歌曲不计其数。表演较多的历史作品有论辩、周瑜写表、卖马、穆指挥、木兰营巡、蔡文姬归汉、重入沈园、紫霄会洛神、晋江诗人夫妇、吴淞打虎、琵琶豪迈曲等。现代题材的作品有《晴天的清河》、《一条牛鞭》、《朱老公护钟》、《龙潭边的爱情》、《万崖潭》、《二婆追车》、《二泉映月》、《牧人》以及《双桥烟雨》、《萝岗香雪》、《羊城新八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