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公开争论

中日战争史

甲午战争之前,俄国和英国基本上都在争夺远东霸权。虽然中日两国的情况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地位。而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财富大量外流,国力衰弱。甲午战争的失败前所未有地震撼了中国社会。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敌人”全歼北洋水师,索巨款,断陆。朝野上下,从而丧失自信。至此,清政府的独立财政破产,靠向西方列强借款度日。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成为亚洲新贵。战争赔款:两亿三千万库平银;船只等战利品的价值也在1亿日元以上。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8000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相高兴地说:“这次赔偿之前,我没想到会有几个亿,总收入才8000万日元。所以,当我想到现在有3.5亿元滚滚而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觉得无比富有。”占领朝鲜和台湾省后,在战略上对中国东北和华东构成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他们扩张侵略领土的欲望。

[编辑此段]战前

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牧仁登基之初,就颁布上谕,宣称“开辟万里波涛,向四面八方宣示国威”,目的是向海外扩张。1868明治维新后,中日签订了近代第一个条约《中日和解条约》。第一段说:“后来大清国与大日本结为朋友,无边无际。即两个国家所属的州和领地也要以礼相待,不能稍有侵犯就获得永久的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然而,在条约等待批准时,发生了琉球船民被杀的事件。1871、65438+二月,琉球船民因风漂流至台湾省,其中54人被台湾省原住民(即“原住民”)杀害,其余被清政府押解回国。当时琉球是清朝的藩属国,对此没有异议。事件平息,日本政府并不知情。第二年,日本使者到中国更改合同,在清政府的《府邸报》上看到了这件事。于是,他一边向国内报告,一边向首相衙门提出交涉,试探清政府对琉球和台湾省的态度。首相衙门答:“两岛(琉球和台湾省)属土,属土之人自相残杀,裁决在我。为什么要费心去问关于你的国家的问题?”这话本来说得很好,却加进了多余的话里:“杀人者皆生疏,宜外放,未完无治。”这叫日本人抓住一个把柄,在“外化”二字上大做文章,说台湾省原住民居住地不是中国领土,并以此为借口攻击台湾省。

1874年2月,日军在台湾省琅琊登陆,开始了对台湾省的进攻。对日本来说,这次行动风险相当大,不仅因为当时中日国力悬殊,也因为国际舆论不支持。到8月战争结束,日军人数已增至3600人,但进攻仍然不利,士气低落。这个时候日本人看到胜算太小,就派特使久保俊一去北京,试图体面地结束战争。

日本大臣9月来华后,先是虚张声势,后又表示有结束战争的“诚意”,称日本花了大价钱出兵台湾省,中国不能让日军空手而归。他应该支付一些士兵的费用,然后日本将撤回其军队,这样双方都将得到通过。清政府觉得自己在战争中处于优势,以赔钱的方式结束战争是不合理的,但又不想花太多精力“做文章”,想要媾和,这就意味着可以酌情考虑对台湾省的“受害者”进行“赔偿”,相当于承认了赔偿原则。在365438年6月+365438年10月+0日签订的《北京特别协定》中,琉球人被杀被写成“日本国民被杀”,日本进攻台湾省被写成“保护人民的义举”,中国以“抚恤”的名义赔偿50万两白银。《北京特别条约》为日本吞并琉球提供了依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改名冲绳县。

摆弄完台湾省,又开始摆弄朝鲜。当时的韩国还处于封闭的封建王朝的控制之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摇摇欲坠,有一段时间是靠清朝扶持的。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在朝鲜的势力,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的控制,成为“独立国家”。外交努力不太成功,因为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它们。1882年,朝鲜发生“仁武兵变”,日本趁机出兵朝鲜,迫使朝鲜政府允许日军驻扎朝鲜。1884年,正当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日本驻朝鲜大使烛天策动亲日派“华凯党”政变,于12一夜之间推翻了保守政权。第二天,国王颁布了改革政治的诏书,成立了华凯党政府。保守派慌忙请求华南军队支援,于是袁世凯率领两千人马以保护朝鲜政府为名声讨乱党,于65438年2月6日攻入皇宫。竹添寡不敌众,在大使馆自焚,连夜逃亡。华凯党的首相、大臣和30多名日本人在骚乱中丧生。

日本政府立即派出外相率大批军队入朝,清政府也派出钦差大臣带军队和军舰赴朝。在对抗中,日本觉得自己军事准备不足,所以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转而采取外交手段。当时日本很多人主张利用中法战争迅速发动对华战争。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考虑到日本的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的不足,主张“赶紧攒钱,多建铁路,赶超海军”,积蓄力量。

1885年春,日本派遣伊藤博文作为全权大使来华谈判朝鲜问题。在谈判过程中,伊藤经常威胁要回国。后来李鸿章大怒:“中国在朝鲜没做错什么,错都在烛天;如果这样分手,我只准备打!”尽管如此,在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还是获得了出兵朝鲜的权利。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负责朝鲜事务,加紧对朝鲜的控制。而日本则加强经济渗透,加紧军事扩张备战,伺机而动。

接下来的九年,表面上看,风平浪静,但情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日本人一直在关注中国。1880年,日本参谋总长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国军队的调查报告,指出清政府正在改革其军事制度。如果按照欧洲的例子,它可以在和平时期招募425万名士兵,在战时招募850万名士兵。所以他认为“邻国的士兵越强大,这个国家的士兵就越不可或缺。”1890以后,日本用国家财政收入的60%发展海军和陆军。从1893开始,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款30万,再从文武百官的薪水中抽取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涨,志在赶超中国,准备打一场“赌民族运气”的战争。1890年,北洋水师2000吨以上的战舰有7艘,吨位超过27000吨。日本海军只有5艘2000多吨的军舰,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从1885开始的十年扩张计划。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拥有6.3万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以及排水量7.2万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这期间,清政府看到,经过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不像鸦片战争时期,洋人的炮舰根本应付不过来,难免飘飘然。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西方人并没有吞并国家的意图,只是想在贸易上占点便宜,于是我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虽然东方邻国日本这几年的一些举动让人隐约觉得以后会是个麻烦。

北洋水师自1888年正式成立以来,没有增加过任何舰艇,船龄逐渐老化。与日本新增加的军舰相比,火力弱,行动慢。1891之后,连枪支弹药都不买了。这并不是因为军火工业本地化了——钱是慈禧拿去修颐和园的。慈禧太后说:“光绪1875年登极时年纪小,我只好听政。由1886改为“集训政治”,1889改为“回归政治”。我什么都不问,难道不能给老人修园子吗?”与明治天皇相比,慈禧形成鲜明对比!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同时,日本政府还诱导清政府出兵,为出兵朝鲜制造借口。清政府接到朝鲜政府的请求后,根据《中日天津条约》1885,派直隶总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司令官聂世澄率领2500名淮军分批开赴朝鲜,驻守牙山,并电报驻日大使王凤藻通知日本外务省。当时的日本内阁,见阴谋得逞,出兵入朝占领首尔附近的各个战略要地,并设立由总参谋长、副总参谋长、陆军部长和海军作战部长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日本外相卢奥宗光指示驻朝鲜大使圭介“采取认为适当的临时措施”,并授权圭介挑起事端,发动侵略战争。

中日出兵朝鲜时,朝鲜政府已经接受了东学党起义军提出的要求,双方签订停战协定,起义军退出全州。朝鲜内战实际上已经停止,清军也没有和东学党起义军交战。为了消除日本出兵的借口,朝鲜政府于6月13日要求中国撤军。叶志超准备在预定期限内从牙山渡江,清政府要求日军同时撤军。日本虽已失去出兵朝鲜的借口,但仍执意扩大事端,导致中日关系破裂。它不仅拒绝撤军,反而继续向朝鲜增兵,并提出所谓的* * *计划,对朝鲜内政进行“改革”,以达到将日军留在华北和拖延日军的双重目的。7月12日,陆奥打电报给大鸟:“目前有必要采取果断措施”,“你不妨用任何借口立即开始实际行动”。大鸟接到指令后,对19和20提出了一系列强硬要求,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贸易条约》,并将韩国军队驱逐出境。23日,日军攻占了朝鲜皇宫,扣押了李希国王,并成立了以大庭院君主李云英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命令大元军宣布废除中朝一切商业协定,并“授权”日军驱逐驻守雅山的清军。同一天,日本在丰田章男附近对中国海军发动了突然袭击,击沉了中国运兵舰“高盛”号;与此同时,日军向驻扎在牙山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最终挑起了侵略战争。1年8月(七月初一),中日两国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了。

[编辑本段]战争过程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 7月25日至9月17。此时清廷内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鹰派占了上风。慈禧太后六十岁了。她希望尽快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的大庆典。因此,她倾向于媾和,但由于讨论清楚,她不敢公开主张和平。这一阶段战争在朝鲜半岛和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在9月15,这是两军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当时,清军驻扎在平壤* * *三十五个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势均力敌。战斗同时在三个战场展开:一个是大同江南岸战场。凌晨三点,日军第九混成旅在少将岛义正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的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连长马玉英勇作战。日本士兵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岛芳正受伤,不得不下令撤退。下午2点全部撤离战场。二是玄武门外的战场。玄武门是日军的主攻方向,所以集中了优势兵力,以见少将尚文而成立的第十旅(又称硕宁支队)和主攻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圆山支队)。高州镇连长左登上玄武门指挥,亲自向敌人开火炮击,官兵们情绪激动,奋勇杀敌。在激烈的战斗中,左不幸被炮火击毙,他的三名营级军官相继阵亡。下午2时,玄武门被日军攻占。日军试图挺进该城,但被清军阻挡,不得不退守玄武门。三是城市西南战场。早上七点,中将野津道观亲自率领日军第五师团的队伍,从平壤西南方向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骑兵反攻。到了中午,野津道观见难以得逞,下令暂停攻击,返回驻地。此时对于清军来说,战争还是可以的,但是清军的大总统(总司令)叶志超却怕死。下午四点,他竖起白旗停止抵抗,命令全军撤退。六天时间,清军奔袭五百里,渡过鸭绿江于21回国。日军占领了朝鲜全境。

致远舰管道邓世昌黄海海战发生在9月17日,是中日海军的一次重大决战。发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域。北洋舰队拥有10艘作战战舰,日本海军拥有12艘作战战舰。午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舰毕瑞、赤城、西京丸,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也受到重创(邓世昌在酝酿中)。1894年9月17日,平壤沦陷后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挑起了一场激烈的海战。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集中了12艘军舰,包括其全部精华,即吉野、高千户、秋岛、信郎、松岛、千代田、岩岛、李峤等8艘5000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

9月15日上午,北洋舰队主力10战舰和8艘辅助舰在丁的率领下抵达大连湾。

16上午1,明军十个营的四千人分乘五辆运兵船,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

16中午,船队到达大东沟,第二天早上部队全部登陆。

17早上8点,旗舰定远挂龙旗开始返航。

11时许,北洋舰队在西南方向海面上突然发现几簇黑烟,丁登上甲板向外望去,判断是日本舰队。于是他立刻命令各舰升起炮火和实弹,准备战斗。

11: 30,吉野首先发现北洋舰队,发出“东北方向发现敌船三艘以上”的信号。

12: 20,日舰逐渐逼近北洋舰队。

12: 50,北洋舰队旗舰定远首先开火。

十秒钟后,镇远舰也发射了炮弹,接着,北洋舰队的舰只也发射了炮弹一起轰击。三分钟后,日本旗舰松岛号也开始还击。刹时间,两舰枪炮怒放,硝烟弥漫,海水沸腾。

战斗开始后不久,北洋舰队旗舰“定远”舰因12下水,年久失修。这座桥被突然发射的大炮炸毁了,丁受了伤,旗帜也被毁坏了。丁不肯投奔内舱,坚持坐在甲板上叫价。但他只能鼓舞一船人的士气。战斗一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指挥权。第一游击队4舰利用速度优势,攻击北洋舰队右翼“朝永”号和“洋尾”号,2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日本船吉野号也被北洋舰队击中起火,但很快被扑灭。13: 30左右,“朝勇”号沉没。

日军第一游击队袭击北洋舰队右翼时,我队也袭击了北洋舰队主力。北洋舰队拦截日本船只毕瑞号、赤城号、扶桑号和西京丸号。

“定远”、“涞源”、“靖远”重创毕瑞、赤城。赤城队长坂本四郎当场身亡。“西京丸”也受了重伤。

14: 00和15: 00左右,日军舰队绕到北洋舰队后方,与第一游击队形成双重夹击。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阵型更加混乱。混战中,北洋舰队一直抢杀的前“致远”舰遭到日军“吉野”号和“高千户”号的狂轰滥炸,多处受伤,舰体倾斜。

伊藤友亨命令第一游击队去营救赤城和毕瑞。“吉野”号冲向前方,正遭遇着火的“致远”舰。邓世昌,管带,下令击沉吉野。“致远”舰与“吉野”号右舷高速相撞。日舰官兵大惊失色,拼命逃跑,并向“致远”舰多次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鱼雷后,不幸被另一艘舰艇击中,全舰252名官兵壮烈牺牲。

“靖远”号继续与“吉野”号作战,但也中弹起火。管队长林永升和大副陈策被杀,然后这艘船被敌人的鱼雷击沉。机上270人除16人获救外全部罹难。致远沉没后,“致远”管理方伯谦,“广佳”管理吴敬荣,两人从游戏中出走(方伯谦是否从游戏中出走近年来说法不一)。“靖远”和“来远”因子弹太多退出战斗,在大鹿岛附近避难,紧急修复受损机器。

“定远”号和“镇远”号两舰顽强抵抗着日船己方队伍的围攻。虽然挨了很多枪子,也几次着火,但所有官兵依然坚持战斗。

下午3时30分,“镇远”舰的30.5厘米机关炮连续两次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宋道号后甲板上的第四个炮塔被击中后,火焰引发了爆炸。“宋道”号轮船将轴倾斜了5度,冒出白烟,引起了一场大火。100多人死在日军炮塔指挥官,海军上尉志摩清治手下。死尸堆积,血流满船,“宋道”号迷路了。

很快,“靖远”号和“涞源”号修复完毕,再次投入战斗。日舰赤城、毕瑞、西京丸被定远、镇远轰炸,旗舰松岛瘫痪。吉野和扶桑也受了重伤,不能再打了。见北洋舰队重整旗鼓,伊藤佑恒方便17: 40左右。

北洋舰队短暂追击,也收队返回旅顺。历时五个多小时的黄海海战至此结束。

黄海海战持续了5个多小时,其规模和时间在近代世界海战史上罕见。

海战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舰、靖远舰、朝永舰、扬威舰、广佳舰五艘战船(广佳逃离战场后搁浅,数日后自毁),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毕瑞”、“赤城”和“西京丸”受重伤(两舰“西京丸”和“赤城”被拖走后不久沉没),伤亡600余人。

平壤和黄海战争后,日方大肆制造舆论,渲染胜利,进一步刺激了其扩大侵略战争的野心。到了清朝,负责军事指挥的李鸿章夸大自己的失败,进一步推行自己避战的被动政策,与此同时,慈禧太后的和平也逐渐明朗。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到165438+10月22日。这一阶段的战争是在辽东半岛进行的,包括鸭绿江保卫战和晋吕战役。

鸭绿江保卫战始于10年6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侵华的第一场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82营约有2.8万人。清政府任命宋庆为统帅,控制军队。日军进攻部队是山县有朋将军指挥的第一军,包括中将京太郎的第三师团和中将野津道馆的第五师团,兵力为3万人。双方实力相当。然而,虽然宋庆以控制军队的名义,但军队实际上拒绝接受派遣,他们的士气低落,所以许多将军没有决心抵抗敌人。当天中午前十一点,日军在九连城风景名胜区上游安平河口前成功游过江面。当晚,日军在虎山附近的鸭绿江中游架设浮桥,清军并未察觉。25日清晨六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指战员马许进、聂士诚英勇反击,却因形势所迫,孤军奋战,伤亡惨重,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随后占领了虎山。清军其他各部听说湖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放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风景名胜区和安东县(今丹东)。不到三天,清军近三万大军重兵把守的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

黄金之旅战争也是从65438年10月24日开始,165438年10月22日沦陷于旅顺口,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关键战役。就在日军第一军进攻清军鸭绿江防线的同一天,大山岩将军率领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的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面的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持续了十二天,清军居然坐视不管。165438+10月6日,日军入侵锦州(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7日,日军分三路进攻大连湾,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获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之后,开始向旅顺推进。当时旅顺地区清军共有7名指挥官,道士龚昭干是前敌营总经理,人称“藏帅”,* * *辖33个营,约1.3万人。18日,日军前锋入侵土城子,徐邦道指挥龚伟军奋勇抵抗,击退日军。那一天,龚昭棉不顾全军,乘鱼雷艇逃往烟台。19日,黄士林、赵怀业、魏如成也出逃。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日,占领旅顺口,血洗全城。

随着清军的撤退,清廷内部,和平派占了上风,大肆投降。旅顺口沦陷后,日本海军获得了渤海湾的重要基地。此后,北洋门户打开,北洋舰队隐藏在阿哈瓦港,战局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1894 165438+10月22日至1895 4月17日。这一阶段战争打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包括威海卫和辽东。

威海卫战役是一场保卫北洋海军基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最后一次对日作战。当时在阿哈瓦港的北洋水师有26艘。1895 65438+10月20日,日军第二军在大山岩将军的指挥下,包括中将三田第二师团和中将黑木伟真第六师团,* * * 2.5万人,在日军舰船的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30日,日军集中进攻阿哈瓦南邦堡。南榜堡清军只有六个营,三千人。营官周佳恩守卫摩天岭阵地,英勇抵抗,壮烈牺牲。日军也伤亡惨重,其左翼指挥官少将·康成中弹身亡。由于敌我寡不敌众,南浜炮台最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沦陷,丁指挥的成为孤岛。连日来,日军水陆协同,对威海港的刘公岛和北洋舰队发起了八次进攻,均被击退。在此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藤祐亨致函丁投降,被丁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钟磊搁浅,仍作为“水炮台”继续战斗。10日,定远弹尽粮绝,刘下令将船击沉,以避敌人,毅然自杀,船* * *死。6月11日,丁在威海营业所调来的外籍军官和牛畅等主要将领的威逼下,拒绝自杀。镇远总督杨永麟被洋官和牛昌推,出面主持投降。杨永林不服,自杀身亡。5438+02年6月,投降书由美国外籍委员郝伟起草,以丁的名义,将广汽管送到日本旗舰。14年,牛昌与伊藤祐亨签订《刘公岛投降条约》,约定将阿哈瓦港的所有船只、刘公岛炮台和岛上所有军械物资全部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阿哈瓦海军基地沦陷,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辽东之战持续了很长时间。日军自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先后占领凤凰、岫岩、海城。清政府调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督办东征军务,授予全权指挥山海关内外军务,并任命两湖总督吴大猷、宋庆为副使,以求挽回颓势。从1895 65438+10月17,清军发起了四次收复海城的战役,均以失败告终。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入侵,3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营口,9日攻占田庄台。短短十几天,清军100多个营的6万多军队就从整个辽河东岸溃逃。

战争失败的原因

客观来说,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日本谋划已久,准备充分,实力雄厚;主观上,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退让,主动媾和,军败劣迹,兵怕死等。).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船塔条约》)**11,附“另订协定”和“谈判专用条款”。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实际上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省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3)中国“赔偿”日本军用白银两亿两;(四)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开放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可在上述口岸派驻领事官员,日本船只可进入上述口岸载客装货;⑤日本臣民有权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从事各种技术制造,随意装运和进口各种机器,其产品免除一切杂税,并享有在大陆设仓的便利;⑥日军临时占领阿哈瓦,中国政府每年支付占领费五十万两库平银,日本在支付清末赔款前没有撤走占领部队;⑦本协议获准交换后,两国将归还全部战俘,中国政府不处置战俘中的投降分子,立即释放被扣押的为日军服务的间谍,赦免所有在战争中为日军服务而未被追究的汉奸。

《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是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步骤。

(1)台湾省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

(2)巨额赔偿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大陆。

(4)允许投资在中国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⑤《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

《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的重大影响

(1)从中国的角度来看,(1)割让土地和赔偿,丧失主权,方便了列强向中国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二)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运动正在兴起,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自发斗争正在兴起,如义和团运动。

(2)对日本来说,获得巨额赔款和台湾省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国内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日本进一步侵略远东提供了便利。

(三)就远东局势而言,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竞争。三重干涉事件清楚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相互勾结,相互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