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200字4篇

谁偷了奥尼尔的篮球?

奥尼尔和中国网球运动员燕姿来到地震灾区绵阳实验中学,和孩子们一起打篮球,并向学校捐赠了一批篮球器材。然而,在这之后,很不和谐的一幕发生了。奥尼尔结束整个活动去教室见媒体时,校方突然要收回所有篮球礼物,引起学生和家长不满。现场一度混乱,令各方尴尬。

“奥尼尔2009年中国之行”一直吸引着众多篮球迷的目光。作为奥尼尔的忠实粉丝之一,我希望奥尼尔能在中国玩得开心,也希望灾区的孩子们能在奥尼尔的幽默感中真正感受到快乐。然而尴尬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学校没收了奥尼尔赠送给5名学生的签名篮球,学生及其家长与校领导之间出现了“口水仗”,实在令人心寒。谁偷走了奥尼尔的篮球和学生的快乐?

开放学校居然和几个孩子比赛篮球,而且这个比赛是在明星面前进行的。对于信奉“家丑外扬”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大丑闻,更何况是习惯了“天赋人权”观念的美国人。我个人很难理解学校的做法:签约篮球会给孩子带来快乐吗,会给学校带来什么?学校盗匪是真正的集体主义吗?如果学校连球星签名的篮球都不放过,捐给这所学校的救灾物品真的能公平分配吗?

不用说,学校在太多的物资发放中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本分”——灾区物资的给予者,所以他们坚信学生给予的一切都是学校给予的,所以学生得到的一切都应该属于学校,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篮球。这种逻辑的荒谬之处在于,学生不再是学校的主人,而只是学校领导的贪婪和贪欲。

学校领导的贪婪蚕食着孩子的幸福,甚至吞噬了教育的终极理念——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奥尼尔在当天的活动仪式上动情地说:“希望此行能给灾区的孩子们带来欢声笑语。”然而奥尼尔走后,我们发现几个孩子只有眼泪,没有笑声。奥尼尔是当今NBA最幽默的“快乐之星”,而如果连他都不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我们真的该问问自己的教育理念了。

国家广电总局发言人表示,部分剧中过多使用方言,不符合国家推广普通话的精神。朱宏强调,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儿童题材,都要使用普通话;影视剧中的领导要用普通话。

早在2005年,广电总局就曾做出过这样的“指示”:一般情况下,影视题材不允许讲方言。时隔四年,广电总局老话题重提。相比较而言,广电总局这一次的态度显然比上一次严肃得多——所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儿童题材都必须是普通话;电视剧里的领导要用普通话。但是,作者有这样一个疑问,电视剧没有方言好看吗?

儿童题材以普通话为主无可厚非,但对于革命和历史题材,我觉得有点“一刀切”。众所周知,方言在前几年的红色电影中无处不在。以《开国大典》为例。如果有一天用普通话翻拍,毛主席在天安门门上的誓言将会苍白得多。就拿最近很火的《上校》和《刘舜》来说,如果没有方言,这两部电视剧肯定会逊色不少。还有前两年的电影《疯狂的石头》,基本上都是搞笑的方言。如果砍掉方言,电影能否成功还是未知数。更何况对于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片来说,方言是这些影视剧的命脉,失去了方言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

无可否认,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废除方言的正当理由,例如为了推广普通话,为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但是,我们也可以找出很多方言影视剧存在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广电总局要避免“一棍子打死”,矫枉过正!

任何影视题材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无论是繁荣还是衰落,无论是流行还是落后,也都有自己的规律,其中的规律是时间规律,更多的是地域规律。比如2006年,在国内电影业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疯狂的石头》凭借其方言和搞笑的特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今年年初上映的同题材电影《疯狂的赛车》却没有取得和石头一样的成绩。再比如,赵本山的《马大帅》《刘老根》等带有东北口音的电视剧在北方受欢迎,并不代表在南方也能受到追捧。

方言就不用说了,影视剧不是必须的,更不是必须禁止的。方言有时候是一部影视剧的催化剂,有时候又受到地域的制约。广电总局能概括一下吗?这个时候,遵循影视行业的市场规律,实施“无为而治”的策略,或许就能达到老庄所说的“无为而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