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与启示

抗日战争胜利的启示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8月194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了65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经随风而逝,历史似乎已经远去。然而,从卢沟桥头

卷起的战争留下的教训,令人难忘。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永远的国丧,永远的奋斗,永远的记忆。

“历史是反映现实的镜子,也是最哲学的教科书。”正如一位年轻的评论家所指出的:“只把历史理解为灾难和愤怒,而不去寻找它的内在逻辑,不去理解它的复杂性,也会使那些遭受灾难的一代人的努力失败。”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悲痛欲绝、无尽的血泪、英雄气概和波澜壮阔的史诗,还有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待、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好的愿望。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血腥黄昏:事故背后的必然性

73年前,在中国人民难忘的一天——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撼了卢沟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试图强行进入宛平古城进行搜查。被拒绝后,他们加了枪,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民族抗战。“七七事变”只是近代日本侵华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人早就觊觎中国这片沃土。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现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吞并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随后的70年间,日本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很多是针对中国的。1894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省和澎湖列岛;10年后,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展开,迫使满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入大陆”的梦想和膨胀的野心,让这个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益最多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侵华大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洲;如果你想征服世界,你必须先征服中国。趾高气扬的日本人已经掩饰不住要彻底奴役中国的野心。

20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经济危机加速了日本的侵略步伐: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挑起了侵略中国的序幕,随后将枪口对准了内蒙古和华北,步步推进;1932,挑起上海“1.28事件”;1933,占领热河省。

回顾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史,国防大学教授严旭认为,中国在某地抗击日本侵略可能是偶然的,但与日本展开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战却是必然的!

中国和日本为什么会开战?这背后的根源在哪里?为什么一个岛国可以逐渐侵吞一个国土面积几十倍于它的大国?历史学家的评论一针见血:日本侵华战争是其军国主义野心膨胀的结果。

战争是两国实力的对抗。

战争是精神上的较量,也是物质上的对抗。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奋起抗日。然而,虚弱的国力、国家毫无防备的事实和未做好战争准备的人民的士气,让西方观察家惊讶于中国人民顽强的战斗意志,但也预示着中国人民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前景黯淡。

我们再来看看中日两国在战争时的国力和军力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