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方哲学史论文

西方哲学的中国化不仅是我国人民近年来的追求和向往,也是文化和习俗的自然形成。以下是我关于西方哲学史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哲学史范文:黑格尔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分析

摘要

作为现代哲学的最高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经历了从康德的二元对立到抽象同一性,再到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的对立统一。黑格尔在驳斥康德不可知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谢林的哲学思想,从而确立了他的思维和存在同为“绝对理念”的理论。在他看来,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是现实的;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身,使存在与自身相一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批判地吸收其合理思想,科学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才能取得新的进展。

关键词:黑格尔绝对理念,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尤其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经历了漫长的思考和争论,逐渐从模糊到清晰,从抽象到具体,到了近代以一种自觉的形式凸显出来,发展成为所有哲学尤其是现代哲学的最高问题。它经历了从康德的二元对立到抽象统一,再到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的对立统一。

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是黑格尔整个思辨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他全部哲学的基本和首要命题。他从社会政治根源出发,研究了这一问题,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一方面,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揭示了思想能够建立存在和实现自身的真理,这是黑格尔站在德国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对法国大革命的新的哲学概括。另一方面在于德国资产阶级的日益成熟,对改变现实的信心日益增强,这与康德时代相比是一个近乎质的飞跃。从理论上讲,它是以康德的“理念”理论为基础,是康德古典哲学革命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主要从理论上探讨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同一理论。

第一,黑格尔之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讲过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在现代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一开始就显露无遗,在斗争过程中逐渐趋于一致。

康德从原则上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思维能够把握客观存在的真实本质的可能性。一方面,他必须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刺激我们感官的对象,即“事物本身”;另一方面,他断言客观事物——“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先验的、彼岸的,而我们通过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自在之物”刺激我们感官所产生的感官表象,即所谓“现象”。这样,摆在康德面前的是两个世界:一个是可以认识的此岸“现象”世界,一个是不可以认识的彼岸“自在之物”世界。可见,康德本质上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思维能够把握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否认世界的可知性。但在这里,他首次将主观能动性思想等一系列辩证因素引入到解决思维与存在问题中,为德国古典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日后解决同样的思维与存在问题提供了启示。

由于康德典型地以二元对立的形式展示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所以在他之后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能够一下子抓住中心问题。费希特在康德之后,认识到康德哲学中思维与存在分裂的关键是肯定一个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存在,于是取消了康德的“自在之物”,竭力发挥康德主观唯心主义中的“主观感觉”,建构了一个“自我”。作为本体论,他认为康德的“自在之物”是他称之为“自我”的产物。2.自我设定的非我(对偶);3.自我设定自己和非我(合题)。作为这样一种动态的活动,“自我”按照肯定、否定、和谐的规律实现自己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样,他就把认识和实践作为个体思维的主体,即“自我”的动态设定动作。思维和存在在自我意识内部达到了同一层次,这与康德的哲学相比是一个进步。

谢林反对费希特将“自我”视为至高无上的观点,认为为了使“自我”和“非我”相同,必须有某种东西凌驾于它们之上,这种东西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他称之为“绝对的”。“绝对”是一切有限事物(物质和精神)的本源,是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必然同一的基础。“自我”和“非我”都来源于“绝对”。绝对是思维与存在的“无差别同一性”,是一种无意识的精神力量。他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只要有一个独立存在于思维之外的客观事物,我们就不可能认识它。要认识客观存在,就必须把思维和存在看作“无差别的同一”,即简单等价,思维和存在融为一体,没有区别。谢林试图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建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第二,黑格尔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黑格尔批驳了康德的不可知论,继承了谢林认为思想和存在在“绝对”的基础上统一的客观唯心主义,但他不同意谢林所谓的“无差别同一性”。他在吸收谢林客观唯心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把辩证法运用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中,论证了“绝对”是对立统一和矛盾发展的过程,从而在客观唯心主义范围内系统地论证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黑格尔强调,哲学不仅应该被看作是“应该”的哲学,更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应该”的哲学。因此,他强烈反对康德在认知之外建立一个“自在之物”。在他看来,康德哲学中的知识只是“现象”的知识,而“事物本身”的知识是不可知的,它割裂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其本质是一种不可知论。至于谢林的“无差别同一性”,他认为他忽视了思维主体的能动性,没有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一次性达到的无差别同一性。因此,在“绝对理念”的基础上,他明确回答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在黑格尔哲学中,“绝对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实体”,也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创造性的认知主体。他从唯心主义的人道主义出发,坚信人类理性的力量,主张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但需要强调的是,黑格尔所说的“思想”不仅仅指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还主要指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一些“客观思想”,即“绝对观念”,人们头脑中的思想只是“绝对观念”发展的高级阶段。至于黑格尔的“存在”,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而是“客观的思想”。黑格尔根本不承认物质的存在。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一切(存在)不过是“绝对观念”(思维)的异化,是“绝对观念”的外壳或皮囊,“绝对观念”是一切的内在基础和核心。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存在即思维,思维之外没有任何客观存在。②思维是存在的本质和灵魂;存在是思维的外化和本体,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引入实践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个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辩证过程。

在这里,我将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为“绝对理念”的理论。

(1)存在就是思维,思维之外没有任何客观存在。这是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能够达到一致的一个基本前提。

黑格尔吸收了谢林关于思维与存在等价的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认为,存在就是思维,客体就是主体,除了思维之外没有任何客观存在。黑格尔说:“在我看来,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要把真实的事物或真理作为实体来理解和表达,而且要作为主体来理解和表达。”他明确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从根本上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他说:“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本身是真实的、客观的东西。但是物质本身是一个抽象的东西,物质作为物质是不可感知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不存在物质这种东西。”【1】在黑格尔看来,关于事物是否可知只有两种观点:要么主张事物独立存在于思维之外,这是不可知论;要么主张事物的可知性,即存在即思考。其他的观点是不可想象的。基于此,黑格尔取消了康德哲学中“物在自身”的独立存在,认为一切(存在)不过是“绝对观念”(思维)的异化,是“绝对观念”的外壳或皮囊,“绝对观念”是万物的内在基础和核心。这样,存在就是思考。

(2)思维是存在的本质和灵魂;存在是思维的外化和本体,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抓住一个对象就是意识到它的概念。并把实践引入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个问题中。

黑格尔肯定了一切都是思维的根本前提,把事物分为思维和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主张存在即思维,思维之外没有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又明确反对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当作无差别的同一和简单的等价。黑格尔认为谢林的“绝对”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这是对的,但片面地承认思维和存在的绝对同一性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在“绝对”中,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不仅是相同的,而且是不同的。

黑格尔认为,一切都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思维是存在的本质,存在是思维的内容。黑格尔说:“一切真实的东西,只要是真理,都是观念。”概念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这两个方面是不对等的:思维是存在的创造者,存在是思维的外化。黑格尔说:在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中,“思维支配存在,主观性支配客观性。”[2]因为思维是能动的、创造性的,所以思维与存在并不是刚性对立的:一方面,思维可以通过“外化”的作用产生自己的对象——存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克服自己与对象的对立,使之成为自己的,也就是“同化”,也就是使存在或对象成为自己的占有。这样,“外化”和“同化”的功能构成了思维和存在的发展过程。

在这里,黑格尔将实践引入认识论,以论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在黑格尔看来,康德的哲学总是停留在“应该”上,这太弱了。理念不会停留在主观性,而是会抛弃主观性,把自己表现为一个客观的东西。理念需要一个中介来使客观世界与自身一致,那就是“实践”。[3]他指出:“活动和劳动是主观和客观的中介”,“每一种行为都应该抛弃一种观念(主观的东西),把它变成客观的东西”。只有实践和行动才是主客体之间的桥梁,是将思维转化为存在,使存在符合思维,实现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必要环节。

⑶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辩证过程。

黑格尔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是谢林冷漠的“绝对同一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他看来,任何具体事物的存在总是暂时的、相对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一个矛盾发展和相互转化的过程,是思维在存在中不断实现自身并使存在符合自身的过程,是一个从“自由”到“自我行动”,从有限到无限,从相对到绝对,从直观的多样性到多样性的统一,从表面现象到深刻本质的过程。总之,是思维把握存在、占有存在的过程,是“绝对观念”在思维与存在的这种矛盾的进展中,在事物新陈代谢的发展中,不断实现自己,使事物逐渐符合其观念,达到思维与存在同一的过程。与其他现代哲学家相比,黑格尔在解决思维与存在问题上的显著特点是,他把自己的系统辩证法作为一种方法论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黑格尔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过程,总体上是一个从存在到思维、从客观到主观的纯概念转化发展的过程。思维和存在不是两个根本不同、完全分离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从存在到思维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自在”阶段到“自我行动”阶段的发展。[4]黑格尔写道:“它(指世界)的样子是如此符合它应该是什么样子。[5]但这种存在是符合应然的,只是不僵化,没有发展过程。”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既然思维是存在的本质,那么一个事物只有符合它所包含的思维才是真实的。但是,从“绝对观念”中派生出来的一切具体事物,都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有限事物”,它们只是“绝对观念”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或阶段。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它们都不可能与其概念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必然存在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矛盾。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因为其内在的思维和存在的矛盾而运动、变化、发展的,最终走向消亡,被另一个更符合概念和概念发展要求的具体事物所取代。任何事物的存在总是暂时的、相对的,而“绝对观念”则是在思维与存在的这种矛盾的进程中,在事物新陈代谢的发展中不断实现自己,使事物逐渐符合其观念,思维与存在也是如此。

在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理论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一个他引以为豪的命题:“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因为在黑格尔看来,世界上的各种具体事物都不过是“绝对观念”的“外壳”或“皮囊”,都是“绝对观念”发展过程中的环节或阶段,他认为凡是曾经是现实的东西,都必须转化为不现实的东西;而一切符合“绝对概念”发展要求的东西,无论与存在的一切如何冲突,都必将成为现实。只有“绝对观念”才是永恒的生命,一切有限的东西都不可避免地被毁灭。可以看出,在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理论中,思维与存在就像空间中的两条渐近线,彼此无限接近,但从不相交。

总之,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是一致的,可以概括为: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是现实的;思维在存在中不断实现自身,使存在与自身相一致;思维和存在在“绝对观念”中是同一的。

三。估价

在论证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基本理念的过程中,黑格尔建构了一个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并不断走向思维与存在同一的“绝对理念”的哲学体系。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把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的发展完全归结为“绝对理念”实现自身和认识自身的神秘过程。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既有其积极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科学的一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批判地吸收其合理思想,科学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取得新的进展。

(1)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理论走出了在他之前的西方哲学家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和割裂现象与本质,走向了极端或绝对同一性,走向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同一性,这有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对象及其思维方式;另一方面,黑格尔反对唯物主义,抵制受限制的认识外部世界的自由,从一开始就规定思维所能认识的内容就是思想内容,思维是自由的。[5]思维不仅不受制于现实,还能创造现实。黑格尔关于事物是否可知的第二种观点,即“存在即思维”的观点,是非常荒谬的。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黑格尔陷入了幻觉,把现实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结果。”而且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与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并不相同。这样,黑格尔的本体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体论。它不承认现实感性事物对思维的制约作用,只允许思维凌驾一切。思维与存在在其认识论上的同一性,从根本上说,只是呈现了一种现象,只是消解了思维与存在在精神上的对立,映射出了思维(意识)与存在的一体化,而没有真正达到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同一性。他的“思而不变”理论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虽然进一步发展了可知论,驳斥了不可知论,但最终确定他的同一性理论不是科学的同一性理论。

⑵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理论强调理性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批判旧形而上学认识论和反映论的被动性、被动性和直观性,揭示认识发展的过程、发展和辩证法,并试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把人看作是有限的认知主体,是从“绝对观念”中分化出来的主体观念,是实现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思维只是“绝对观念”的高级发展形式,也只有“绝对观念”一直存在,并且在人类历史活动过程中,从人类有意识的思维开始,这种精神实体就被一步步认识和达到。黑格尔的错误在于,他只透过存在(实体)看到了存在(绝对观念),所以他盲目地赞美了存在,忘记了存在。所以,黑格尔在强调理性的作用时,错误地贬低了人在认知中的主体地位,用观念的主体湮灭了人的主体,理性吞噬了人性,使人的能动性在理性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是一个极端的错误,甚至后来的一些哲学家如叔本华、尼采,在批判黑格尔理性压制人性的错误时,也走上了另一条极端——非理性、反理性主义的哲学道路。

此外,黑格尔在论证思维和存在可以相互转化时,做了一件哲学上划时代的大事:他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作为思维和存在转化的必要中介,以论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一思想无疑是深刻的,它启发马克思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思维和存在在实践中是同一的。

综上所述,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理论有其不合理的一面,但也有不少思想亮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批判地吸收其合理思想,科学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新的进展。

参考资料: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

[2]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的哲学体系差异》赵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3]赵敦化。《西方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4]罗素。何兆武和李约瑟翻译的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第一版,9月1963。

[5]张传友。《西方社会思潮的历史进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