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心理与生活05
感知的功能是让感觉有意义。感知处理从不断变化且经常无序的感觉输入中提取信息,并将其组织成稳定有序的感知。知觉对象是指被感知的东西——知觉加工的现象或经验结果。它不是一个物理对象或其在受体中的形象,而是一种感性活动的心理产物。
从广义上讲,感知是指理解环境中的物体和事件的整体过程——感受它们,理解它们,识别和标记它们,并准备对它们作出反应。理解知觉最好的方法是把它分成三个阶段——感觉、知觉组织、识别和辨认物体。
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似乎完全不费力。其实我们做了很多复杂的加工,做了很多脑力劳动,才得到“轻松错觉”。
环境中的物理物体称为远端刺激,它们在视网膜上的光学成像称为近端刺激。
你想要感知的是远处的刺激——环境中的“真实”物体——但你必须从近处的刺激——视网膜上的图像——获得信息。知觉的主要计算任务可以看作是根据近刺激中的信息来确定远刺激,这在知觉领域是毋庸置疑的。
感知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对世界的准确“判定”。关键信息的丢失,元素之间的意外关系,常规图形的不明显,使得图形变得模糊。模糊性是理解知觉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它表明一个单一的图像在知觉和识别的层面上可能有多种解释。
人类正常感知的一个最基本的属性是,它倾向于将环境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转化为清晰的解释,这样你就可以放心地采取行动。在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你的感知系统必须能够找到恒常性和稳定性。
模棱两可的刺激会挑战你的感知系统,让你在几种可能性中识别出独特的模式。对刺激的这种或那种解释是否正确取决于具体的环境。当你的感知系统欺骗你以一种被证明是错误的方式去体验一种刺激模式时,你就是在感受幻觉。(错觉是个体因身体或精神状态异常而无法享受的知觉扭曲。)
亥姆霍兹同意经验——或后天——在感知中的重要性。他的理论强调了智力处理在解释能兴奋神经系统的常见模糊刺激中的作用。感知是一个归纳过程,对特殊形象所表达的一般对象和事件类别进行推断。因为这个过程在你的意识意识之外,亥姆霍兹称之为无意识推理。通常,这些推理过程非常有用。但是,当特殊情况允许对同一刺激做出多种解释,或者需要新的解释而观察者仍然喜欢旧的、熟悉的解释时,错觉就会产生。
亥姆霍兹的理论认为,你学习如何在你对世界的经验的基础上解释感觉。你的解释实际上是关于感知的有根据的猜测。
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内在结构——先天——在知觉经验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只有将心理现象视为一个有组织、有结构的整体,而不是分解为原始的知觉单元,才能理解心理现象。格式塔心理学提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是对心理原子论观点的挑战。
吉布森认为,通过对真实的周围环境(或生态)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感知,而不是把感知理解为有机体的结构。吉布森的生态光学理论关注的是外界刺激的本质,而不是你感知刺激的机制。吉布森的思想强调感知是对环境的积极探索。
一般来说,你越关注环境中的一个物体或事件,你就越能感知或了解它。这就是为什么注意是知觉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你的注意焦点决定了哪种信息最能用于知觉过程。
目标定向选择反映了你对被注意对象的选择,这是你自己目标的作用。
当刺激的特征——环境中的物体——自动引起你的注意时,刺激驱动的捕获就发生了,它不取决于当时感知者的目的。
研究表明,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刺激驱动的捕获会胜过目标导向的选择。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新的物体会自动引起受试者的注意——尽管这个物体与实验者为受试者设定的目标无关。
布罗德本特认为心理学是一种交流渠道——就像电话线或计算机连接——它积极地处理和传播信息。根据布罗德本特的理论,作为一个交流渠道,心理学只有有限的资源来执行所有的处理。注意力在认知系统中形成信息流的瓶颈,过滤掉一些信息,让其他信息继续进入。
无意识的通道信息已经被处理到一定程度——但还不足以达到有意识的意识。只有当非注意信息的属性非常特殊时——比如以听者姓名的形式——信息才会成为有意识注意的中心。
注意力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帮助你在杂乱的视觉环境中找到特殊的物体。
虽然意识记忆和物体识别需要注意,但是很多复杂的信息处理都是在没有注意和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早期处理阶段被称为前注意处理,因为当感觉输入首次从受体进入大脑时,它们在你注意之前就已经被处理了。
组织感官信息使你具有持续感知的过程,总称为知觉组织过程。
作为这种感知组织的结果,个人所经历的被称为感知的对象。
在感知上,组织过程将其分为人物和背景。人物在前面是一个类似物体的区域,地面被当作一个窗帘来突出人物。
虚幻的轮廓其实并不存在于遥远的刺激中,只存在于你的主观体验中。
封闭让你把一个不完整的数字当成完整的。封闭的过程表明,你倾向于将刺激感知为完整、平衡和对称的,即使存在差距、不平衡和不对称。
邻近定律: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最近的(最接近的)元素将被分组在一起。格式塔心理学家将这一结果解释为整个刺激模式以某种方式决定了自身部分的组织;换句话说,整体感知不同于仅仅是部分的集合。
相似定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最相似的元素组织在一起。
* * *库蒙命运定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以相同的速度向同一个方向运动的元素会被组织在一起。
在给定的时间内你能感知到的通常只是整个视觉世界的有限部分,所以很多向四面八方延伸的部分是看不见的。为了获得周围环境的完整信息,你必须对不同空间位置(即空间整合)和不同时间(即时间整合)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
对环境的每一次凝视的视觉记忆不会保留精细的细节。事实上,当整个物体从一个位置变化到另一个位置时,观察者有时是无法感知的。
一个真正需要你比较外部世界不同眼神的感知是运动感知。
在视觉系统中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把一个较大的封闭图形当作一个较小的封闭图形的参照系。
深度知觉需要解释感官输入,这个解释可能是错误的。你对深度的解释取决于许多不同的距离信息来源(通常称为深度线索)——包括双目线索、运动线索和图形线索。
双眼线索信息的两个来源是视轴的视差和会聚。
一个物体在两眼中对应图像的水平位移称为视差。这种差异或差别的大小取决于物体与你的相对距离,所以提供了深度线索。视觉系统利用两幅不同的视网膜图像,比较其对应部分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双眼视差),进而产生单个物体具有深度的整体感知。
视轴会聚:两只眼睛看一个物体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向内转动。当一个物体靠近你时,你的眼睛会更多地会聚在光轴上。你的大脑使用你的眼肌会聚的信息作为深度线索。
相对运动视差:运动视差提供了关于深度的信息,因为当你移动时,环境中物体的相对距离决定了它们在视网膜成像场景中相对运动的大小和方向。
遮挡、相对大小、线透视和纹理渐变。
一般来说,虽然你的感受器接收到的刺激是变化的,但你看到的世界是不变的,不变的,稳定的。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知觉恒常性。
大小恒定性是指当视网膜成像的大小发生变化时,感知物体真实大小的能力。
形状恒常性非常接近大小恒常性。你可以正确感知物体的形状,即使当物体处于倾斜位置时,这使得视网膜成像的形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有实质性的不同。
方向恒定性是指当视网膜上的成像发生变化时,你识别环境中真实图形方向的能力。方向恒定性取决于你内耳的前庭系统。
明度恒常性是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人们感知物体的白度、灰度和黑度为常数的倾向。
当识别一个物体时,你应该将你所看到的与储存的知识相匹配。从周围环境中获取感官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到大脑进行相关信息的提取和处理,这就是自下而上的处理过程。自下而上的加工与经验事实密切相关。它处理一定量的信息,并将外部刺激的具体物理特征转化为抽象的表示。这种类型的处理也被称为数据驱动处理,因为它是从外部感官信息-数据开始的。
自上而下的加工包括过去知觉环境的经验、知识、动机和文化背景。因为自上而下过程的存在,高级的心理过程会影响对事物和事件的理解。自顶向下加工也称为概念驱动(或假设驱动)加工。
Biedermann认为所有物体都是由一系列几何离子或几何量子组成的。
人们可以根据不完整的信息来识别物体(比如你可以恢复丢失的音素),但是一旦某些关键部件被破坏,那么很难识别整个物体这么长时间。
期望会影响你对环境中物体的假设。
感知识别取决于预期和物体的物理特征。物体识别是一个构建和解释的过程。
定势是指准备好以某种方式感知刺激或对刺激做出反应。刻板印象也证明了情境和期望对知觉和反应的影响。刻板印象有三种:动作刻板印象、心理刻板印象和知觉刻板印象。
情境对知觉的影响需要你的记忆以某种形式组织起来,以便在适当的时候使用与特定情境相关的信息。换句话说,要产生适当或不适当的期望,你必须利用你现有的知识。
如果感知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那么此时此地你就会被一些常见的具体的事实所束缚。你可以注册你的经历,但是以后没有用了。你看到的世界,在不同的环境下,不会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知觉加工只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那么你就会迷失在自己想象和期待的世界里。两个加工过程的适当平衡,可以达到基本的感性目标:以生物人和社会人需要的方式去体验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