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朝末代皇帝

十二帝中的末代皇帝,清朝的宣彤、宣彤,我觉得有五个特点,一个是十二帝中的末代皇帝,一个是达到极点时最年轻的皇帝。第三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第四,没有谥号皇帝的庙号。第五,没有皇帝墓。所以我说宣彤在清朝的十二个皇帝中有五个特点。

宣彤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成为大清皇帝是历史的偶然。光绪皇帝去世前,皇太子不是溥仪。

上次讲光绪,在“戊戌政变”和“戊戌政变”之后,慈禧想过废光绪。光绪没有儿子,程序上怎么做。光绪二十五年,12月24日,慈禧太后下诏,由载沣之子迪普为“大哥”,将来继承同治为继承人。就是光绪皇帝要举行禅礼,同时要为大哥邓吉举行隆重的仪式。这时,义和团运动发生了。再一是老大哥的父亲,支持义和团,说义和团是义民,不是暴徒。义和团冲到东交民巷使馆区,打死了日本驻华使馆杉山彬,打死了德国公使柯安德。然后事情就大了。然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慌慌张张带着光绪西去。在一和溥仪,大哥,逃离了与驱动到西方。慈禧逃到大同时,一纸诏令,让载沣为军机大臣,西行。走了一会儿,慈禧又改口说,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之间的事端是由载沣引起的,载沣被调任军机大臣,派往新疆。次年是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回丧。他的儿子应该不再是大哥了,所以他废除了“大哥”这个名字。回京后,这位大哥溥仪不能在宫中,被还到了载沣的名下,于是“大哥”被废了。

废立后,慈禧年纪越来越大,光绪没有儿子,慈禧和光绪的关系也不好。光绪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到了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光绪病重,慈禧下了一道诏书,让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位为同治皇帝,同时兼任光绪皇帝。

那么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也就是宣彤继承皇位呢?我觉得还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从爱新觉罗的世系来看,溥仪的父亲是载沣,溥仪的祖父是奕譞,奕譞是道光的第七个儿子,道光的第四个儿子是伊坤或咸丰,第五个儿子是溥仪的祖父,也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载沣的父亲。道光之子对近代史有三大影响。第一个是老四,即咸丰,第二个是老六,太子恭,第七个是,太子是溥仪的祖父。酒精王子奕譞家里有两个皇帝。第一个皇帝是光绪。上次我们谈到它,第二个皇帝是宣彤。奕譞死后,老酒鬼王子载沣继承了酒鬼王子的王位。他的儿子中,除了死的,死了三个,收养出去两个,光绪继位一个,只剩下一个,只剩下载沣。那么载沣又是如何与慈禧扯上关系的呢?还有一个谜。慈禧很早就看中了载沣。慈禧的心腹是荣禄,荣禄有一个女儿,名叫瓜尔嘉。慈禧很喜欢,在宫里收养了它。她很喜欢这个女孩,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她把这个瓜尔加给了载沣。这时,载沣的继母,他的姑姑,和载沣的姑姑已经和载沣订婚了,纳才的婚约被接受了。然后慈禧太后诏令,媾和。最后没办法,只好退了载沣订下的婚,收了慈禧的养女瓜尔伽师做了醇亲王载沣的福晋。荣禄是慈禧晚年的心腹。和小沈阳的乾隆一样,荣禄既没有学历,也没有武功。官升得很快,领的是陆军、兵部、军机大臣、大学士。先是资助大学生,后来。荣禄的女儿慈禧视她为养女,将她嫁给载沣,生下一子,即溥仪。由此可见,无论是光绪还是宣彤,都是在两人关系的交界处,也就是爱新觉罗氏和叶娜拉氏的交界处,选择了光绪和宣彤。于是,光绪三十四年,光绪去世的前一天,溥仪决定继承皇位。

10月20日,光绪病危,慈禧下诏,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位。那一天,军机大臣、内政大臣、宦官到了酒亲王北宅,也就是现在的宋庆龄故居。其实当时的北宅比这个面积大很多,那天晚上醇亲王的宫头一片狼藉。当时宣彤只有3岁,溥仪也只有3岁。一个陌生人,他不在乎你。他哭了。他奶奶不想把这个孙子带走。让我插一句。春王府有个习惯,头胎孩子满月后由奶奶带,不是妈妈带。所以溥仪小时候都是奶奶带大的,是奶奶带大的。后来,溥仪回忆说,她在王宓的时候,晚上溥仪睡着了。这个奶奶不放心。来看看小孙子和她穿的鞋。我叫醒孩子,赤脚慢慢地、悄悄地走进溥仪睡觉的小屋,看看孩子睡得好不好。天冷了,被子被推过来盖着。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突然,我要把孩子带走。这个奶奶晕倒了,整个酒精宫一片混乱。溥仪被抬入宫中。到中南海的时候,慈禧此时在怡鸾殿,3岁。光绪此时已经死了,第二天,他已经死了。当一个3岁的孩子看到一具尸体停在那个地方,他还是哭了,但他既哭又害怕。之后被慈禧挟持,是他去世前一天。他看着这样一个有病不熟的老太太,吓哭了。慈禧哄他也没力气。这是21号。光绪的精神止于干青宫,慈禧的精神止于故宫。在一个寒冷的日子,3岁的小溥仪被抬到干青宫,在光绪的遗体前哭泣,然后又被抬到故宫,在慈禧的遗体前哭泣。后来溥仪回忆,她又冷又怕,又惊又怕,哭得一塌糊涂,对这样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折磨。按照规矩,皇帝必须先在保和殿会见大臣,然后他去太和殿。十一月初九天寒地冻,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把他抬到太和殿的宝座上。3岁的孩子坐不住了,父亲跪在王座旁边单腿抱着他哄他。他不懂,可是文武大臣跪在下面,3岁的孩子不懂。在寒冷的冬天,他的父亲急得满头大汗,由此可见宣彤·邓吉的处境。溥仪有记忆。我念给你听吧:“爸爸单膝跪下,双手扶着我,我却挣扎着哭了:“我不住在这里,我要回家!我不呆在这里,我要回家!“我父亲焦虑得直冒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声也越来越大。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

邓吉仪式刚刚结束,满清武官们就开始窃窃私语。怎么能说马上就要回家了呢?怎么能说快完了呢?清朝十万年的统治是如何很快结束的?据说这预示着清朝不吉利,所以邓吉的这一仪式并没有增加文武百官的喜庆气氛,反而被一种悲凉的气氛笼罩着。

从宣彤登上南极到他退位只有三年时间。他从三岁到六岁。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有很多面向内外的大事件。只有宣彤·季峥写了一本大部头的书。我认为这三年是一件大事,就是“辛亥革命”。光绪三十一年,1905,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同盟会”,孙中山当选为宰相,纲领是“驱逐鞑靼人,恢复中国,平均地权,建立中华民国”。光绪三十二年,慈禧太后准备做一些改革,但也说民智不开,民众觉悟不够,要往后推。光绪三十三年、三十四年,宣彤元年、宣彤二年,相继爆发起义,但都失败了。宣彤三年八月十九日,公历1911。胜利,这一年是1911年,所以历史上称之为“辛亥革命”,随后湖南等省相继响应。不久,在南京召开临时会议,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并将年号改为公元年,废除宣彤年号,1912 1,孙中山先生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有一道关于宣彤退位的圣旨。这份圣旨起草后,袁世凯宣读,玉龙宣读,最后正式发布。它的大意是这样的:“在全国人民趋于* * *和谐的今天,为什么要容忍一个姓氏的荣誉和尊贵,表现人民的好恶?皇帝领导皇帝把主权公之于全国,使之成为宪法* *和国家制度。用非常轻松优雅的文字解释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底层有条件,当时也有条件。我来说说这个条件。第一个《关于优待清帝的条件》,大意是:“第一,清帝辞官后,爵位不变;第二,中华民国政府每年拨款四百万两白银;第三,暂时住在宫城,以后搬去颐和园。第四,宫中执事照常留用,以后不再招太监;第五,原有的私有财产受到中华民国政府的特别保护。“我简单说明一下,始皇帝的称号不变,还是叫,但仅限于皇宫,有点像日本天皇,一直保持着。第二是钱,每年给你四百万两银子做生活费。第三,你住在故宫,将来搬到颐和园。第四,宫中所有宫女太监都不动,但不再招太监,也不允许再招新人。第五,原有财产将受中华民国政府保护。作为辛亥革命,这五项对于一场革命来说算是比较慷慨的了。

宣彤退位后,旧清朝的那些势力一直想找机会复辟。民国六年,他们发现了一个机会。此时袁世凯已死,大总统为李·,行政院长为段·。他们不同意,发生了争执。历史上称之为“朝廷之争”。李把张勋叫到北京。这个张勋,参加过中法战争,当过兵,后来升为中尉。在天津训练的时候,张勋也跟着。袁世凯在北京的时候,给了他一个一直忠于清朝的官员,叫“长江巡抚”,安徽督军。他不刮胡子,不剪辫子,所以被称为“辫帅”。他的军队也有辫子,所以叫辫军。张勋到达北京后,6月,由于已经使用公历,6月30日晚,张勋向康有为。溥仪说:“我太年轻,担不起这个大任。”张勋说:“康熙皇帝8岁时,成就了一番事业。”溥仪说:“既然如此,我就勉为其难了。”这是一个修复。第二天,1年7月,也就是公历1917年7月1日,溥仪为宣彤,在太和殿举行了第二次邓吉殿。非常好。现在我留下了照片。溥仪封了一系列官衔,他手下新来的所谓臣子也是三跪九叩。这时,北京。消息传出,各地都反对,外国驻京使馆也表示反对。讨伐军打到北京,张勋只有三千辫子兵,不堪一击。战败后,张勋逃到外国使馆躲藏起来。

我们的教科书,很多专著,大量论文都把这个事件叫做“张勋复辟”,我觉得值得商榷。“复辟”怎么说?《傅》《史记·平原君列传》:“三相,三重置。”意味着恢复;《毕》《尔雅释义》:“毕,君威也。”是王座,王座。说“张勋复辟”就是要恢复张勋的皇位或者地位,张勋,你不是皇帝,你只是个皖督,那么能恢复什么呢?我该说什么?我说它应该叫“张勋兵变,宣彤复辟”。还是“张勋兵变,溥仪复辟”。

宣彤复辟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清皇室没有想到。带来了什么后果?是民国的人认为溥仪不安份,民国范围内的故宫还有一根辫子,于是有人出主意把溥仪赶出故宫,把他恢复的辫子剪掉。

13年,1924年,冯玉祥到达北京,将军队改为国军。他成了第一集团军的总司令和司令。他提议把溥仪赶出皇宫。他派了谁?北京守备总司令带着人被派到紫禁城,通知溥仪搬出皇宫两个小时。溥仪觉得太突然,没时间准备,就要求延期。溥仪不得不与酗酒的载沣亲王和有关王室成员商量。这时,电话断了。后来,陆说可以再延长20分钟,如果再晚,他就要发生性关系。内政部长应劭赶紧又和溥仪商量了一下。这时,酒精王子也来了。溥仪匆匆签了协议,坐了五辆车,从故宫开出来,一路开到秦春王宓北府,也就是现在的宋庆龄故居。这是他到达极点时说的话。他想回家,但他不回家。快结束了,三年就要过去了。第二年,溥仪抵达天津,先在张远和靖远居住。1931年,她到达东北,1932年成为伪满洲国统治者,1934年成为伪满洲国皇帝,1945年苏军到达东北。日本投降了,溥。溥仪回到中国,当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溥仪被收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溥仪被赦免回京。溥仪1964年成为政协委员,1967年因肾癌去世。议葬于八宝山公墓。后来中国的文化环境变了。CPPCC为溥仪举行了追悼会,溥仪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溥仪一生有五个妻子。第一个是“皇后”,郭伯乐,婉容,达斡尔。溥仪娶她时,她已不再是宣彤皇帝,而是中华民国的国民,所以婉容不能称为皇后。二是“舒菲”,即文绣、文绣和婉容同一天嫁给溥仪。这时,溥仪还不是宣彤皇帝,所以她不能被称为舒菲。第三个是“香夫人”,是他的姓氏,后来改姓谭明玉令,后来与溥仪离婚。第四个叫“傅夫人”,就是李,1943年在长春嫁给溥仪,后来离婚。第五名是李。李于1962结婚,后来去世。

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我们中国两千年帝制的末代皇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到2312年宣彤三年,溥仪是最后一个皇帝。* * *有过一个皇帝,有人统计是492个,溥仪是最后一个。

最后,还有两个巧合。我说这在清朝历史上是很奇怪的。第一个巧合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抚顺崛起,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战犯管理所就在抚顺。这当然是历史的巧合;还有一个巧合。清朝的第一位皇后叶是腊什,是努尔哈赤的妻子。蔡东藩的《满清演义》第二集,说努尔哈赤要建一个大殿,挖这个地基,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几个字:“叶赫,开国者。”我可以郑重地说,满文资料、汉文资料、韩文资料都没有这样的记载,纯粹是蔡东藩先生编的历史故事。然而奇怪的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后是叶腊氏,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后是光绪皇后叶腊氏。宣彤没有皇后,因为他结婚时还不是皇帝,这不算数。所以清朝最后一个皇后是叶赫那拉,第一个皇后是叶赫那拉。从这个角度来看,蔡东藩的话还是有意思的,这也是历史的巧合。有人说这是天意还是愿望?我说这是历史的巧合。清朝的十二个皇帝,最后一个皇帝是宣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