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旅游发展论文
温州
开鞭炮:初一的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赶着打“开鞭炮”,整个城市都是鞭炮齐鸣,象征着辞旧迎新,俗称“迎新”。打“开门炮”也是惯例。一般先放一串小鞭炮,称为“百子炮”。又放双响鞭炮,只放三声鞭炮,表示一年的瘟疫可以解除,又要过年了。
拜六神:开门后,男女皆穿新衣。主妇们烧着佛茶,用江西瓷碗为香案献上各种祭品。中堂挂祖先像,先拜祖先,后拜六神(灶神、房檐神、白虎神、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是每个家庭的保护神,他们在新的一年里进行崇拜,主要是祈求人口的安全和家庭事业的繁荣。
拜见三神:拜完六神后,在中庭支起一张小方桌,盛一碗饭,铺上红纸,四周粘上胶水。放在桌上,焚香点烛,虔诚膜拜。称为“会三神”(即道教的玉清、青青、太清),直到正月初四才把神仙送离座位。
祭祖:在旧社会,正月初一的中午,在洞头县,家家户户都要祭祖。祭祖时,桌上的礼物不许动;所有祭拜过的供品,除了蛋糕和水果,都要重新煮或蒸后再吃。否则被认为是对神和祖先的不尊重。
香:正月初一的凌晨,有“香”的旧习俗。但由于阶级、行业、性别、年龄的差异,前来拜神的人络绎不绝,有的求经商发财,有的求农业丰收,有的求子女延续继承人,等等。对于更大的寺庙,如东瓯的国王庙,朝拜者应该给寺庙红包。如果祈祷有效,富人会在每年的第一天用重达100多公斤的大蜡烛许愿。
郑恺:过去,在洞头岛,每家每户都要举行“郑恺”仪式,从30晚一直持续到午夜。由家庭中的长辈或家庭中负责生产生活的人主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放时间提前到午夜,伴随着中央电视台的新年钟声响起。仪式也简单很多,有的只是鞭炮烟花。但燃放的鞭炮更多,尤其是“百子包”,甚至有上千个鞭炮串在一起,声音大,时间长,异常热闹。
拜茶:正月初一的早上,洞头岛上还有一个叫拜茶的习俗。祭茶是指用红枣、桂圆、年糕等制成的“枣茶”。,取其吉祥之意:红枣——日子越来越红火,桂圆——阖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
早餐:正月初一,温州人喜欢吃松饼(一种用蒸煮的方法蒸出来的甜年糕)。吃的时候把松饼切成薄片,再把酱油肉里的脂肪切成薄片,嵌在两个松饼中间,吃起来又甜又咸,风味独特。有些人吃汤圆,或者煮一碗粉丝,上面放一个煮鸡蛋。这些食物都含有“一年比一年长高”和“团圆”的象征意义。
拜年:从初一早上开始,先在家里,晚辈按顺序给长辈磕头,称为“拜年”。从初二开始,邻居、亲戚、朋友来来往往祭拜节日。
按照老习俗,温州人不在正月初一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者延长到十五。在苍南,称之为“探月”。去普通亲戚家,一定要带礼物。可笑的是,失主送到家后,家又送到南家...最后袋子破了,袋子里的红枣被孩子们挖了摸了。有时候只剩下一个,还在被送来送去。
永嘉楠溪江中下游,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去父母家拜年,想做年糕,俗称“送年糕”。此外,还有猪肉、松饼、长寿面(面条)等。
在文成,拜年被称为“亮相年”。在旧时代,如果带一岁以上的孩子去“看”爷爷奶奶,一般会选择第三、第六和第九天,也就是所谓的“三六九无忌”。出门时,在孩子的眉毛和鼻尖画上猩红色或黑色的墨水,避免“小鬼”袭击。在第一个月的第四天,大多数人不旅行或工作。因为与“死”谐音,所以说闽南话的人都是忌妒正月初九的。因为“九”和“狗”谐音。
在乐清,初一不出门走亲访友。在白溪等地,连初二都是禁止的。谁要是下乡不问俗贸然上门,就要被当面指责。从初三开始,不盼“年夜饭”的都去看望公公婆婆、叔叔阿姨,拜年,俗称“盼正月”。
在洞头,女儿回娘家,要给父母一个“红桶”,以示孝顺。所谓“红桶”,是指刻有花或红漆的小木桶,内装熟食,也有以大鱼大肉为调料制成的面食或糯米,一般约2.5-5斤。俗话说“生孩子的灵魂,生女孩的红桶宝”。意思是生下儿子后,有人在他死后穿着麻衣戴孝,在送他出殡时升起一口棺材;生了女儿后,正月有“红桶”孝敬。70年代以后,提红水桶的习俗基本消失了,“纸鲍鹏”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送酒、肉、罐头之类的食物。
春节期间,大多是邀请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喝酒助兴,俗称“年酒”,即春宴,也有专门宴请亲朋好友喝酒的。一般食物和酒都很丰富。如果亲戚朋友带的是16岁以下(虚岁)的孩子,那就要给压岁钱,这叫“压肚兜”。亲戚朋友走的时候,一定要有礼物回礼,一般是糖果、糕点、菱角之类的。在旧习俗中,不去拜年,是断绝亲戚关系的表现。所以一些老亲戚(上一辈的亲戚)要轮流拜年。四季八节没有联系的老亲戚,只有春节的时候一定要去拜年。
厅堂布局:大年初一,富裕家庭在中堂悬挂红金长寿屏(有能长寿的人)或大幅字画。屏风前有一长桌,左端四季常青花,右端精雕细琢的屏风,中间放一个钟或一个大元宝。左右各有一对大锡桌(有的重100多斤,和人一样高),插着大蜡烛。长桌前摆着两张方桌。除了大锡桌和大蜡烛,两边还有一对角灯(俗称“厅灯”)。两张桌子中间放着一个大金元宝(用一桶糯米和红糖做成),上面插着银花,包裹着彩红,上面放着几个横着的橙子,象征财源进门。
新春写:文人用红纸写吉祥话,或“一年四季读书大吉”,称为“新春写”。
吊坠金元宝:家家户户都用红糖、糯米、籼米做成大大小小的金元宝,以求生财宝藏。家里每一个存放东西的地方,比如谷仓、米缸、书柜、箱子、衣柜、抽屉、坛子等。,还放着一个小金元宝。
穿新衣服: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人们要穿新衣服,这也意味着送旧迎新。
旅行:正月初一出门,要选好方向。先在灶神面前烧香,然后拿个空锅,放个勺子进去,使劲转。按照最后一个停下来的手柄所指的方向,一个人会带着剪刀走,然后听到并记住第一个人说的话,才能剪(虚拟动作),也就是取一半,回到占卜。这叫“相补”,也就是俗称的“不见听”。
开心口彩:过年期间,温州人喜食口彩,只许说吉祥话,忌用不吉利的话。“亲戚酬谢,吉祥话生香。就连他们18岁送礼,也要加上平安钱、长青柏之类的东西,否则就代表吉祥。”(孙情童渊《永嘉文健》
送元宝:大年初一,有人把红糖元宝绑在常青的树枝上,挨家挨户送吉祥话。一个人打竹板,现在编黑话。一人摇春柴(樟树枝叶)为“善”,称为“送元宝”或“喊元宝”。
卖技:在苍南、平阳一带,从正月初一到初三晚上,都有卖技队提着灯笼,在人家门口大声念叨吉祥话,俗称“卖技”或“卖奇”。人家到了会送点年糕,香烟或者红包,一停就是三个晚上。
新年鼓:在元旦期间,民间还有文化娱乐活动,如打新鼓和打击乐。
舞龙灯:春节期间有舞龙的民俗。在平阳,十余人手持彩龙,在寺庙和大屋前舞龙。主家奖励红包,年糕,糖果。
迎新年:在平阳等地,人们在1月1日午夜在房间里点上香,在神灵面前放鞭炮,称为“迎新年”。
点灯: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晚上在宿舍里点着灯笼,直到天亮,这就是所谓的“灯笼”。
迎灶神:在平阳等地,有在初三凌晨或初四晚上迎灶神的习俗。
收宝:正月初五,家家户户都要把除夕夜摆在中堂上的祖先画像和各种宝贝、字画等收起来藏起来。这叫“珍藏”。
新年禁忌:旧时正月初一,不准做饭(除夕多留饭过年,意为“剩饭”),不准挑水,不准探视,不准缝纫。
群体崇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将中国新年定为“春节”,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温州,每年春节,党委和人民政府都会在大年初一举行“团拜”,意思是集体拜年。
电话拜年:拜年是祝贺新的一年生活更美好,事业更兴隆,人更健康。
拥军爱民:目前在春节期间举行拥军爱民座谈会、联欢会,以加强军民团结。
绍兴过年习俗
在绍兴,一进入农历十二月,人们就忙着准备过年:买酒、春饼、包粽子、除尘、杀鸡杀鹅、买鱼买肉、准备过年的衣服鞋帽、给亲朋好友买礼物等等。,可以说是忙得不可开交,生怕筹不到足够的钱,闹出笑话。
浙江东阳的年鬼
古时候,在浙江东阳一,每当腊月到来的时候,就有一个叫“鬼”的民俗。
浙东“猎鬼”的习俗由来已久,始于唐代。从此流传下来。每当家家户户准备杀猪宰羊,祭祖祈福,喜迎新年的时候,就有人用钟馗“鬼”住各家各户,以博取吉祥的新年色,赚点钱维持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