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如何用600字的奏章扳倒晚清重要官员的?
李鸿章和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曾经见过一面。翁心存见到李鸿章的第一眼就断言“此人成就在我们这一代之上”,这应该是对后辈最大的褒奖和鼓励。李鸿章听了翁新村的话后确实很高兴,但因为是在公开场合,而且他的老师孙也在场,所以只是礼貌性的谦虚了一下,并没有和翁新村有太多的交流。
翁心存做梦也没想到的是,这个他仰慕的男人,日后给翁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李鸿章考中进士没多久,太平天国运动越来越发达。曾国藩这位一直被冷落的汉臣,得到了重用。朝廷命令他迅速组织当地应永包围太平军。没过多久,一支强大的湘军队伍就训练出来了,曾国藩在大臣中的声望也越来越高。
李鸿章深深明白,要想扬名立万,就必须在朝廷急需武力的时候挺身而出。但当时他只是一个文吏,能选择的路只有一条:与曾国藩接触。
不久之后,李鸿章来到曾国藩身边,希望拜他为师。曾国藩早就听说过李鸿章,翁心存在公开场合的夸奖让他对李鸿章的才能深信不疑。结果曾国藩和李鸿章一拍即合,立马确定了师生关系。
就在曾国藩围剿太平军显示其优越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由于对翁新村之子翁处理不当,原本向朝廷投降的地方武装苗选择了叛变。朝廷面对太平军的庞大攻势早已是体力不支,这时又跳出来一个苗仟玖零来火上浇油。曾国藩率领的项就这样陷入了被动的泥潭,曾国藩的弟弟也死了。
于公于私,曾国藩都应该和翁一起参与一本书,但因为这本书背后有翁心存做靠山,这让曾国藩很担心。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李鸿章亲自送来了一份奏折,曾国藩采纳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也就是这份600多字的奏折,被很多学者称为“晚清第一奏折”。
笔者经过一番研究,发现这份奏折中有三个地方最能体现李鸿章的机敏和智慧。具体说一下吧。
首先,在奏折的第一部分,李鸿章直接指出“梁园失陷,退守定远;魏氏长时间不接班,还能推脱,但派驻一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梁园失守后,翁舒同直接退守定远。如果是刚上任,他不用负主要责任,但他在地方治理了一年多,没有与敌人作斗争就逃到了定远。他既有败绩之罪,也有政治懒惰之责。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个道理大家一定懂。如果李鸿章只说自己对战败负责,翁舒同就可以用战场上千变万化的局势为自己辩护。但李鸿章直接指出,翁在地方经营了一年多,结果还是被打败了,说明翁的政治能力有问题,从而把偶然的失败追溯到必然的原因,翁新村无法开脱。
其次,在奏章中间部分,李鸿章写道“苗攻取城池,杀得惨,侵占日,翁不能殉身,但有疏力保苗不造反。”
苗起义之初,翁曾向朝廷提出要采取宽容政策,因为当时朝廷的主要敌人是太平军。如果在这个时候彻底与苗翻脸,只会让大清树立更多的敌人,无疑会让原本严峻的局势更加紧张。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翁舒同的做法是合理的。但他到了李鸿章那里却不是这样。他直截了当地指出苗造反夺城时杀人,激起了全世界的愤慨。况且他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说明他早就有了取代清朝皇帝的想法。
所以朝廷根本不应该屈服于这样的反贼。翁舒同不仅没有与反贼作战,还淡化了自己给慈禧太后的建议,有包庇谋反之嫌。
经李鸿章这么一说,即使翁舒同本来是朝廷考虑的人选,但在别人眼里还是成了不忠的大臣。语言的作用真的很牛逼!
最后,在奏折的最后,李鸿章故意加了一句:“官位在哪里,冤案要纠,不敢因翁舒同家的荣华富贵而迁就。”
这句话虽然话不多,却可以说是最机智最犀利的,简单的一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这句话解除了曾国藩内心的忧虑。翁舒同在战场上有过错,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他有父亲翁心存作为庇护,曾国藩很难将他拿下。在古代,把弹劾别人的奏章呈给皇帝是不容易的。如果弹劾成功,那是一份功劳。如果弹劾不成功,对方就会反戈一击,告皇帝是诬陷朝廷忠臣。
李鸿章写下这些话,道出了曾国藩内心的忧虑。慈禧看到后,一定会同情做臣子的艰难。即使弹劾失败,曾国藩也不会受到重罚。
第二,李鸿章的话其实是在捉弄慈禧:如果你看过我的信而没有惩罚翁,那是因为你关心翁的家庭,这实在是掩人耳目。是不是让朝臣心寒?就凭这句话,连慈禧也不得不听!
最后,随着太平军的发展势头一步步被遏制,曾国藩的武装力量更加雄厚,难免有朝臣在朝中说一些闲话,从而使皇帝对曾国藩产生怀疑。
奏章的最后,李鸿章指出曾国藩忠于朝廷。即使得罪了翁新村,他也毫不犹豫地和翁一起参了一本书,为了整个清朝,忠君之心浮于纸上。如此一来,慈禧对他的疑虑也就打消了。
奏章呈上后不久,翁被判死刑,后来又被判流放边疆。翁心存因此受到精神打击,身体也不好,很快就去世了。
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李鸿章写的600字奏折蕴含杀机,绝对称得上是“晚晴第一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