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价值观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是不协调、不对称的,但它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有积极的矫正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

在深化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艰难过程中,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受到迅速变化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发生演变、重组甚至改变面貌。因此,有人认为建立在自然经济结构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是根本对立的。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学习和移植西方文化,消解和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其主要依据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两种对立的经济形式。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自然经济结构为基础的伦理文化,以善为目的,注重人际社会关系的研究,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缺乏科学精神。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具有流通性、开放性、社会性特征的市场经济难以协调融合。这种观点只考察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却忽略了它的反作用。从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反作用的唯物史观来看,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不对称、不和谐、不同步,才在价值取向上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具有积极的矫正作用。西方文化传统是什么?主客二分?,充满实证的科学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和谐?,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判断。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正好弥补了西方文化对市场经济的浸染,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观念,有利于缓解市场分配机制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经济实践最有效率的运行形式,但市场机制在调整产业结构、分配国民财富、治理环境污染等问题上无能为力。这些方面也需要国家作为经济管理和建设的主体,并实施必要的调控。在如何分配国民财富的问题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存在公平与效率的冲突。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富裕?。换句话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的对立不能一概而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规定了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关系。既要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效率和经济快速高效发展,又要重视社会发展、社会公平和社会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容忍度。同时,我们应该探讨分配与生产关系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职工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拉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初衷是鼓励合法经营,勤劳致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是通过投机、腐败和欺诈致富的。为此,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按劳分配,对有特殊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精神奖励。我们也主张一部分人、一部分地方先富起来是因为多劳多得,这是坚定不移的。但也要看到一种倾向,就是有些人、有些单位只顾得多,不仅不顾邻居,甚至不顾整个国家的利益和纪律。这就导致苦乐不合理的失衡,产生新的社会问题。?政府运用经济法规的硬约束来处理这些不合理的财富分配问题,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仅仅通过完善二次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很难有意识地使所有利益相关者在财富分配上走向* * *繁荣。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深刻的贫富平等观。?当大道盛行时,一种公共精神将统治天下。选贤任能,言而有信,重修旧好,故人既是亲人,也是独子。让老有所终,老有所强,老有所用,老有所强,所有的孤寡、孤寡、病残都有人赡养。男人有积分,女人有回报,货弃于地,没必要瞒着自己。你不必为自己而做。是不是为了大同而求封闭而不求繁华,贼不作乱,所以不在外面关门?。这种心理惯性显然对抑制贫富差距扩大有积极作用。也是公民支持、理解和执行政府转移支付,在二次分配机制中建设公共设施的社会心理基础。来自秦末的农民?如果你有钱,不要忘记对方?然后到太平天国?有田一起耕,饭一起吃,衣一起穿,钱一起赚,处处不平,谁不保暖?,始终贯穿着贫富大同的理念。所谓?有国有家庭的,不因为寡而遭受不平等,不因为贫穷而焦虑。封面没有穷,没有寡,没有倾向性?这些观点与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精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很明显,它纠正了市场初次分配的不公平和政府二次分配的漏洞。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亲和力,通过捐赠和慈善来保证社会公正,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合理平衡,最终实现* * *与繁荣的相对平衡,即全体公民的利益。

二是总体本位、国家和民族至上的价值观,有助于遏制和消除市场经济条件下极端个人主义和本位主义的滋生和蔓延。

中国古代哲学的走向?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世间万物?为最高境界。与此相联系,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中,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形成了整体的标准,在整体的基础上融化了个体的心理定势。说明传统文化注重社会人格而非个体人格,主张以忠孝等伦理原则来认知、体验和评价个体存在及其与家庭、国家的关系,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市场经济是以价值积累为目的,以交换为形式的发达的商品经济。从法律上看,交换经济是有条件的权利转让,不可能有交换主体。交换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政府,还包括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所有自然人和法人。经济主体摆脱了过去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和从属关系,通过金钱与物之间的依赖进行交流。换句话说,市场经济是一个独立的经济,每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都有独立的利益。它们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循价值规律,以利润积累为目标,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导向,自由参与市场竞争,自由决策,自负盈亏,谋求自身发展。树立自己独立的人格,培养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价值观。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每一个以价值增殖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形成独立、自主、平等意识的同时,极端个人主义和单位本位主义也会潜在滋长。在社会转型期,法制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1,分权自治倾向削弱中央宏观调控。没有完全及时准确的信息,各部门、各行业、各地方、各单位根据供求规律盲目追求区域市场的利润积累,参与市场竞争,很可能导致国民经济比重失衡,出现地区封锁、行业壁垒、信息独家等人为垄断现象,阻碍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2.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会诱导企业以邻为壑,转嫁成本,增加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解决第一个问题,除了完善相应的经济法律和行政法规外,倡导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家至上和整体本位的价值观是有益的。什么是经典之书?以公灭私,人民会允许吗?,“公安政策”?为国忘家,为公忘私?苏洵说:?圣人不哀其身死,而优其国衰?顾严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这些传统观念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根深蒂固,那么在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指导思想下,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就会平稳、问题少、成本低。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是界定和明晰产权关系,以完备的产权法律法规等硬件机器为后盾。但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外差效应,必须辅以能够内化为人格境界的软件控制元素。大象?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我老了也老了,我也年轻了也年轻了,世界在我手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互助友爱、和谐生财的传统价值观,有助于消解各种道德沦丧、损人利己的动机,遏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外差效应。

第三,以义为先,义利统一,追求高尚的价值观,有助于从社会心理上遏制和抑制金钱拜物教的滋长和蔓延。

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商品拜物教?然后呢。钱第一?不可避免的,他的思想会越来越深入,如果在绝育的观念上没有相对的克制,最终可能会成为燎原之势。在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使得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客观上刺激了人们的逐利欲望。改革开放前,由于收入水平相对平均和固定,加上供给和财富的短缺,人们的利益欲望普遍维持在较低水平,大家平等相处,相安无事。在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差距越来越大的今天,追求金钱财富、追名逐利、崇尚享乐的唯物主义实用主义和名利思潮冲击着现代人的观念和生活,人们对利益和享受的欲望迅速膨胀,出现了道德滑坡、人格丧失等一些丑恶、黑暗、卑劣的社会现象。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无处不在。它把生命价值和商品价值一视同仁,用财富和金钱来判断人的价值。人际关系被认为是纯粹的金钱关系。有些人甚至把人格、良心、权力货币化、商业化,只想要钱,不要理想的情操。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理想和生产,中国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如果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会受到损害,走弯路。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仅靠物质条件是不能成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避免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的唯一尺度,使人成为物的奴隶和纯粹的自然人、经纪人,避免人的主体性逐渐全面丧失。对此,政府显然不能用法制来规范治理。所谓?道以政治,以刑制刑,民以自由无耻;道是德,气是礼,耻是格?。消除市场经济的这些负面影响,除了广泛倡导社会主义道德思想外,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合理的价值资源是一条捷径。比如?君子比喻义,小人比喻利?,?为什么王者要天天盈利?他也有仁义。?等等,拜物教金钱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消解词。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尚超,寻找失落的个体人格家园,利用传统文化设定的精神境界来教育民众,或许更有效、更持久。?天地之性贵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如果这些关于个人操守的古老侮辱能够代代相传,内化为每个个体的精神境界,那么市场经济固有的负面效应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拜金主义的温床也会崩塌,各种堕落、堕落、犯罪也会有所收敛。

四、诚实守信的价值观,言行有利于培育市场契约精神。

在高额利润的诱导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企业和个人巧取豪夺。中饱私囊,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欺骗人民,危害国家,严重阻碍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经济秩序复杂,效率高、业绩好的企业和经营不善、亏损的企业被烧,客户和消费者受害更大。避免这些情况的途径是:一方面,国家要完善各种经济法规,杜绝生产活动和交换活动中的各种欺诈行为;一方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的价值观,言行一致,防止进步缓慢,使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既有客观的强制性硬约束,又有主观自觉的软约束。所谓信任,就是信用、可信、真诚、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信用是合同生效、执行、变更和终止的基本条件,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信用经济。?自古人死,人无信。商界有句话:?生意无极限,是船吗?。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信誉,尤其是产品质量的信誉,往往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衰。?人们不相信,也不知道是否可以信任,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基本道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仁、义、礼、智、信?五德之一,崇尚守信用,建立信誉,对于企业合法经营,维护消费者权益,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因不对称而艰难,但这是因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能够在中国诞生、发展和繁荣,是因为社会主义精神与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经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锤炼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在冲突和对抗中缓解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丰富发展中拓宽了内涵,趋于认同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和任务。面对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融化其精神,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既要理性分析和化解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各种矛盾,也要尊重实践中的历史积淀。从实践出发,因势利导,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中合理有益的成分,使之在矛盾和互动中整合、发展和完善,从而建立起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