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名人事迹
衣着——在人们的印象中,周恩来总是衣着光鲜,风度翩翩。殊不知,他那几套料子衣服,大部分都穿了几十年了,有的还破损了。仔细织补后,他们继续穿着它们。有一次,他穿着织补的衣服接待外宾,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件“衣服”早就该换了。他笑着说:“还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接待外宾。”“织补片有点痕迹没关系,别人看了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真难看!”他的衬衫已经穿破了,所以他仍然穿着新的领口和袖口。1963年,他走访了亚非欧14个国家。当他到达开罗时,他换了一件已经修补过多次的衬衫。随行人员无法带去国外酒店洗,只好找我驻埃及大使馆的同志帮忙,告诉他洗的时候不要用力,以免蹭到。大使夫人见了,感动得洗了眼泪。至于他破旧的睡衣、皮凉鞋和第一代上海牌国产手表,一直作为珍贵文物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饮食——周恩来的家常菜非常简单。主食往往是粗粮,副食一般是一荤一素一汤。他的工作餐标准是家常饭,四菜一汤。他说:“四菜一汤,既经济又实惠。”他在外地视察或主持会议,和大家吃一样的饭,不做特别的事,走的时候必须把钱和粮票还清。他不仅自己做到了,还要求其他领导干部也这样做。有一次,他在上海出差,听说有的领导同志带着老婆孩子去地方,食宿费用全部由地方出,他很生气。回到北京后,他在第三次全国接待工作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去省里,吃住交通等一切费用都不由当地负担,客人费用自理。这应该形成一个体系。”一个专机机长的记忆,生动地体现了他在饮食方面的自律要求。有一次,队长看他吃饭,掉了一粒米粒在桌子上。他捧了两次,然后放进嘴里,笑着吃了起来。看到这一幕,队长后来感慨地说:“我心里不禁百感交集。什么是诚实?看看总理就知道了。”
住房——建国初期,周恩来搬进了中南海西花厅,在那里住了26年,直到去世。西花厅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老式平房,潮湿阴冷。身边的工作人员不放心,多次提出维修,他坚决不同意。1959年底,他和邓长期出差,对西花厅进行保护性维修。一进北京,他就吃惊地问:“怎么回事?谁让你修的?!"他还说:“作为首相,我开了个好头,影响很大;带坏了头,也影响了大面积。所以,我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他的要求,新添置的地毯、沙发、窗帘、吊灯等陈设都被撤掉了。事后,他在国务院会议上主动对这场“改造风暴”进行了三次检讨,并对在场的副总理和部长们说:“你们一定不能重蹈我的覆辙。”
汽车-周恩来对他驾驶的汽车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后来他经常坐的专车就是红旗车。他说:“别人不跟我坐,我就喜欢国产车。”国家进口了一批先进的奔驰汽车后,有关部门想给他换。他不同意,很认真地说:“谁喜欢坐那辆奔驰,我就不喜欢,我就坐红旗。”在用车问题上,他公私分明,毫不含糊。他去理发,去医院看病,走亲访友,去剧院等等。,都算私家车。他总是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按规定发工资,从工资里扣。
周恩来的基本生活元素,衣食住行的节俭作风,得到了长期与他共事的人的称赞。一位秘书说:“总理这辈子除了工作,别无所求。尤其是生活的简朴是众所周知的。”没有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到什么程度。
一些与周恩来有更多接触的名人也对他诚实节俭的生活方式赞不绝口。宋庆龄说:“周总理在个人生活和作风上是个真正的* * *资本家,就像他在政治上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