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经典”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近日,台北故宫将颜真卿原作《祭侄文稿》借出日本展览,最流行的声音是希望台北故宫能在本地和内地展出更多珍贵藏品。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8,中国掀起了一股展览热潮。周末做什么?一家三口去参观郭波。去哪里约会?南锣鼓巷在中国美术馆后面。中秋节的月饼要在故宫生产,综艺节目要看国宝...

写一篇几万字的论文,讲讲让普通人有机会接触文物,感受历史文化和艺术之美的意义和重要性,就够了。但是我们普通人是不写论文的。当我们花费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去看那些大多让我们不明所以的“经典作品”时,我们到底在经历什么?

作为中国书法的典范,引发风波的颜真卿《侄儿原稿》,仅在王羲之《兰亭序》中地位较高,但从艺术美感上来说,极难欣赏。涂抹潦草,行书界所谓的“天下第二”的风格,实在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望而却步。

但是,如果你能理解这是颜真卿在五十多岁面对被肢解的侄儿头骨时,悲愤交加写下的悼词,因为他在安史之乱中挺身而出,忠诚反对。

即使你不明白他笔下的苍劲,不明白那字体的变化,你依然可以通过穿越千年的纸墨,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国家被毁灭的悲痛,以及一代作家埋没在这段文字里的悲痛。

写下这篇悼词26年后,年过七旬的颜真卿去叛军敌营投降,被叛军杀害,冒着生命危险讨回公道。

雄心勃勃,想载入史册的人,最后大多有所成就,但别人却能从中读出他的野心和抱负。真正名垂青史的人,往往自己都不想名垂青史。他们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是来自野心和野心,而是来自真诚和信念。

然而,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下,人们追求金钱、成功、权利...而把那些宝贵的精神和品质留在身后,因为它们既不能让你成名,也不能让你财务自由,它们没有短期看得见的高回报,在你短暂的人生中效力低下甚至无效。

那我们为什么需要它们?

因为它们才是真正能够让人类突破重重阻碍,改变世界的基础。

除了父母、学校教育和你自己的生活经历,唯一能接触到的途径就是这些传世的经典作品。这里的“经典”包括书籍、绘画、音乐、建筑、手工艺品甚至优秀的影视剧。

为什么从小就想看、看、听、接触经典作品?不是教你长大后如何成名赚钱,而是因为这些穿越时空的作品,融入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品质。他们不仅塑造了许多改变世界的伟人和英雄,也塑造了你。

这些经典让你在有限的生命中,有机会借助他人的生命重新认识世界。它的伟大不在于它创造了什么或改变了什么,而在于它自身的存在,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传下来的。

体验经典,经典能带给你信念和力量。

愿中国所有的年轻人都摆脱空调,

上去吧,

不用听自暴自弃的人。

能做什么,能发声什么。

有热量,有光,

就像萤火虫一样,

你也可以在黑暗中发出一点光,

不要等待火炬燃烧。

如果之后没有火炬,

我是唯一的光。

——鲁迅《热风·随感录41》

2019.0438+0.15火药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