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讲课的目的和方法

论讲课的目的和方法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接触到论文。论文是研究某些学术问题的手段。那么如何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讲课目的和方法的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为什么要“讲课”

目前,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更大范围的同伴交流活动中,“讲座”已经成为许多幼儿园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工作经验交流方式。既然是交流工作经验的一种方式,目的自然很简单:一是通过同行交流分享一些工作经验,希望同行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其次,通过与不同熟悉程度的同龄人交流,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自信;第三,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机会,听听同事们的不同意见,让我们重新思考,开阔视野,提高设计教学能力。

这几年,我亲自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同行聚会活动,从年级组或教研组,或幼儿园,到市级、省级、全国甚至国际会议。无论在什么范围内,讲课实际上都是用清晰明了的语言向同事“解释”自己的教学活动计划的设计意图,并引发他们对相关问题的回应。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能够激发我思考的讲课方式,因为作为一个听众,我花时间坐在这里听,是因为我有动力受到演讲者的启发。而且一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如果我的思维得不到刺激和提升,大脑很快就会感到疲劳,会不由自主地走神。所以,最好不要把听课当成独白,而是当成对话。

二、怎样才能“讲课”

“说课”是相对于“听课”而言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讲师并没有在同行面前真正表演自己设计的课,而是为学生描述或讲解自己将要表演的课或已经表演过的课。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同行观众没有刚刚看完讲师讲的课,激活相应的体验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也很难进入讲座中描述的情境及其* * *音。

根据我看到过的,感觉可以激发的演讲类型,简单说一下一些可能的演讲技巧。

(一)“直接”技能

在大部分同行刚刚看完讲师授课的前提下,我们的讲课可以直白,但不要过分追求“华丽演讲”的效果,直奔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讲师认为最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发现,一个“金点子”或者一个教具、学习工具的设计;也可以是一种怀疑,一种教训,或者是一种迷茫和困惑的感觉。而且,演讲者在提出这些观点时,要尽量提前想象自己的发言是否能与同行的经历“对接”,是否能激发同行的积极思维和与你交谈的兴趣,而不是激发同行的赞赏表情和热烈掌声。如果不能有效激发听众,他们很快就会陷入厌烦的状态,自然也不容易达到演讲者所期望的* * *效果。

(二)“记录片段回放”技巧

如前所述,听者很难进入说话者的情境,至少部分原因是他们没有与说话者相处的经验。即使是同行的听者,也很难根据说话人的语言,在脑海中迅速再造一个可以和说话人一起唱的情境。所以,当讲师面对大部分没有经历过观摩课的听众时,有条件的讲师可以将课堂记录中需要讲解或讨论的片段回放给听众,让听众在听你的讲解或参与你的讨论之前,用自己的感官直接体验现场,大家的参与热情自然会高很多。

(三)“辅以分部经营设计”的技巧

再者,听者很难进入说话者的情境,部分原因是他们对说话者的学生或说话者本人没有经验。俗话说“看人不难。”即使是幼儿园老师,如果不参与教学老师和孩子的实际操作,很多时候也未必能和上过课的老师和孩子体会到类似的喜怒哀乐。所以在必要的时候,讲师也可能会邀请自己的听众做“自己”或者课堂上的孩子,让大家去体验需要分享或者讨论的具体设计片段。让观众全心全意直接体验现场情况,然后听你的问题讲解或者参与你的问题讨论。大家的参与热情自然会更高。

(四)“邀请观众先试”的技巧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技术。也就是说,讲师会先把自己的素材或目标提供给同行观众,激发同行观众的设计热情,然后邀请同行观众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最后提出自己不同的设计进行交流。这种授课方式往往能调动同行听众的积极性。而且对于讲师和听众来说,可以开阔视野,从相互交流中获得自我完善和提高。

第三,几个相关的讲课例子。

(A)相对“简单”的技能

1,观摩课刚结束,授课老师:今天下课后,我最疑惑的问题是,我设计的这个图集到底有什么用?最初的想法是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这种舞蹈的节奏,但我看不出它能如何帮助孩子学习这种节奏。不知道是地图本身没有设计好,还是不能用来教学。希望大家能帮我澄清一下这个问题。大家踊跃参与讨论,很多人提出了‘图集设计本身的问题’并给出了比较合理的建议;很多人甚至直接指出,根本不需要使用地图,只需使用“步、跳、步”的密码就可以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2.刚上完观摩课,我就教老师:我第一次在家上这门课的时候,大家都给我提意见,说我“教”的太多了,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发展。调整后第二次上这个班,大家都给我提意见,说我根本没有帮助孩子提高。今天是我第三次上这个班,还是觉得“教与不教”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希望大家能帮我弄清楚:我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

主持人:我们是不是要帮教学老师思考一下:在最后一个蝴蝶自由飞翔的地方,老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引导孩子提高表现?观察老师A:节奏...(与音乐和谐)

观察老师B:交流合作,如齐飞...(与他人和谐相处)

主持人:很好,想法出来了!蝴蝶的翅膀如何做出不同的变化?(动作变化,创意)

老师C:可以放在身体的不同位置,朝不同的方向飞...

主持人:可以把手放在不同的姿势吗?

老师D:当然,你也可以画出不同的路线...

老师E:你也可以走出不同的路线...(空间运动和变化的概念)

观察老师F:还可以飞,停,停造型...(因素较多,组合思路复杂)

主持人:现在我们收集了这么多想法。你们都写下来了吗?其他类似的活动也可以用吗?老师,你对你的帮助满意吗?(老师微笑着点头)我们对自己的建筑工作都满意吗?(大家笑着鼓掌。)

(二)相对的“录音剪辑回放”技能

笔者刚刚在4月27日至29日参观了奥地利奥尔夫研究所。以下是古丽娜教授现场讲课的一个例子。

1,民间舞学习

(1)坐成一圈,我们学习做三个动作:拍腿、拍手、双手绕圈。

(2)坐成一圈,我们跟着音乐学做三个动作:拍腿、拍手、双手绕圈。

(3)坐成一圈,我们跟着音乐学做三个动作:拍腿、拍手、圈手。拍手的时候会把自拍换成旁边的固定伴侣。

(4)在拍腿的音乐中自由行走。在拍手的音乐开始时,坐在任何一把椅子上,做另外两个动作。鼓掌的时候把自拍换成圈里假想的伙伴。

(5)在拍腿的音乐中自由行走,在拍掌的音乐中迅速找到拍档一起拍掌,双手绕圈。

(6)在拍腿的音乐中自由行走,在拍掌的音乐中迅速找到拍档一起拍掌,在音乐开始时和拍档一起旋转。

(7)在拍腿的音乐中与之前认识的伙伴自由行走,在拍掌的音乐中迅速找到另一对伙伴。个人和他们的新伙伴一起鼓掌,他们的手在音乐开始时和新伙伴一起旋转。

2.教学设计概念解读

(1)从我们刚才的练习可以看出,我们不是在学习技巧,而是在一起玩游戏。

(2)我们用舞蹈和音乐交流,通过游戏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关系。

(3)我们通过简单的方法获得了很多回报。

(4)我们的游戏里有很多潜规则。通过这些潜规则,发展人的音乐性、个性和社会性。

3、综合性音乐表演学习

(1)我们观察并模仿了一个4拍(手、手、胸、手、胸)的简单拍打动量。

(2)我们转过身,单纯通过听觉模仿,练习4拍的简单拍打动量。

(3)观察并模仿另一个4拍的简单拍打动量(手、手、胸、腿、腿)。

(4)我们转过身,单纯通过听觉模仿,练习新的4拍简单拍打动量。

(5)我们将一起练习两个不同的4拍拍子。

(6)如上所述做一个8拍的手势,停下来看老师做一个8拍的即兴表演。(每次重复,我们的气势不变,老师的总是不一样。)

(7)我们一起做上面的8拍动量A,我们每个人做一个8拍即兴b,每次重复,总是可以随意即兴。

(8)我们一起做上述的8拍动量A,每人轮流单独表演一段8拍即兴B。

(9)我们来做一个8拍的虚张声势,停下来看老师做一个8拍的即兴创作,加上有趣的语音节奏。每次重复,我们的气势不变,老师的总是不一样。

后来老师逐渐加了旋律,歌词演唱,大键琴演奏,打击乐演奏。每次老师开始,我们就观察,模仿,然后即兴发挥。每次都是A模仿大一统,B先集体即兴再独立。最后被打造成了一场有前奏,有渐入尾声的大型综合性音乐合作演出。

4.教学设计理念综述

(1)我们都是通过正规(循序渐进)的程序来学习的。

(2)我们都体现了让大家自由发挥。

(3)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引导,给你一个体现潜规则的“注”(例),引导你自由地走下去。

四。摘要

不知道大家能否通过以上的分享,理解并认同以“自我提升,相互促进”为目的的讲课目的和讲课方法。无论如何,这种方法达到了目的。既然讲课是给别人听的,当然要特别注意听众是否愿意听。既然同行业的听众是为了上进心和自我提升而听,当然要特别注意文字等辅助方式是否能与听众搭建起专业经验交流的桥梁。这和我们常说的“教学要以孩子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