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拉与庄子

庄子与柏拉图诗学之比较

作者蔡溪(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摘要

作为中西诗学的源头,庄子诗学和白诗学的诗学理论各有不同,反映了中西文化独特的心理构成、思维方式和文化积淀。本文从比较诗学的角度,从道家与唯心主义、美本身与大美、摹仿与表现、功利与逍遥游、灵感与斋戒、和谐与自然、不同的诗学影响等七个方面探讨了庄白诗学的异同。最后,笔者认为庄子诗学是一种以道家自然哲学为基础,追求真善美统一,以达到“逍遥游”境界的审美诗学;白石诗学是一种以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石,追求善与美的和谐之美,以道德教化为方向的精神诗学。

诗学,审美诗学,心灵诗学

摘要:作为中西诗学的源头,庄子和柏拉图诗学中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的诗学理论,在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积淀等方面显示了中西文化的独特性。本文从比较诗学的角度,从七个方面探讨了庄子与柏拉图诗学的异同:(1)道与意;(2)自美与大美;(3)模仿与表现;(4)功利主义与“逍遥游”;(5)心灵的启发与斋戒;(6)美的和谐与“天籁说”;(7)完全不同的诗学影响。最后,笔者认为庄子诗学是一种审美诗学,它以道家的自然哲学为基础,追求“真”与“美”的统一,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而柏拉图诗学则是一种心理诗学,它追求美与善的和谐,以理想为基础,以德性为目的。

关键词:诗学审美诗学心理诗学

介绍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孔子、老子、孟子和庄子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中国,奥义书和佛陀出现在印度,荷马和柏拉图出现在希腊。“轴心期产生了,这仍然是我们今天思考的基本范畴”(1)庄子(公元前369-286年)和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作为中西诗学的渊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虽然一个在爱琴海,一个在黄河。诗的方式是本体的,诗可以达到本体的真实。"艺术是生活的最高使命,是生活的原初形而上学活动."(2)庄子的哲学是他的艺术,庄子的艺术也是他的哲学。白的《对话录》是对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诗性的深刻反思,白的哲学也是古希腊诗歌的本体论。只有这样,他们的诗学才依然显示出不朽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但从意识形态上看,国内学术界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庄子诗学中的“主义”、“相对主义”或“诡辩”,伯特兰诗学中的“客观唯心主义”。作者认为,先入为主的观念不利于诗学的发展。相反,以问题意识为分析批判的先导,在古今视野的融合中与庄子、白的诗学进行对话,不仅有利于“发现人类的‘诗心’和‘文学心’以及各民族对世界文论的独特贡献”,更重要的是从这种‘诗心’和‘独特贡献’中发现文艺的本质特征和根本。⑤

诗歌本体论:道家与唯心主义

《庄子》是哲学著作,很少谈诗学和美学。柏拉图不是专门的文学理论家。但是,由于他们的诗学建立在深厚的哲学基础之上,表现出深刻的形而上学精神,他们的诗学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文学理论,分别成为中西诗学的源头。

“道论”是庄子诗学的中心范畴,“理念论”是白诗学的核心概念。他们是一致的。

首先,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道”和“意”都是形而上的本体论,都是第一存在和终极意义上的事物。庄子的“道”是不可描述、不可命名的绝对抽象,是不可分解的“有”或“无”;白的“理念”就像太阳,是万物之根,是最高的“善”。两者都存在于万物之前。是本体论的。

其次,“道”和“理”都是难以捉摸的东西。伯特兰的理念是世界万物之源,普鲁丁的理念是“上帝”,浪漫派的理念是“理想”,黑格尔的理念是“绝对精神”。所以“概念”很奇妙,很难把握,也很难解释。同样,“道”是物,“只是模模糊糊”(《老子》),庄子认为“道不可说,言不可真”。

第三,在价值意义上,观念的世界是真善美的世界,真善美的和谐美是最高的美。而庄子则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与天和谐者,谓之“天乐”。

第四,在诗的起源问题上,两人都认为“道”和“意”是诗的源头。“道”是万物之母,“文”自然是道的派生物。“观念”是世间万物的本源,美是通过分享观念形成的,诗歌是对观念的模仿。

虽然都是形而上的本体,但还是有不同的内涵。

首先,这个想法是怎么产生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确指出,思想是上帝创造的。在白看来,观念就是上帝、天国和诸神的代名词。但庄子的“道”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自然的产物,所谓“道即自然”。《庄子》中的“自然”,就是顺其自然,顺应宇宙规律。“自然”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所以庄子哲学也被称为“自然哲学”。

其次,理念是独立于客观世界和人脑的精神实体,是“一”。一切都是通过分享“想法”来实现的。复数形式的观念的总和构成了观念的世界。“道”不是一,而是“有”与“无”的统一。“世间万物皆生而有之,万物皆生而无之”。所以庄子的道就是从无到有的转化。

第三,理念是柏拉图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个体与一般二分法的产物,后者是绝对的。道是一个充满感情的具体感性存在,体现了感性与理性、人与自然世界的融合。理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所以是静态的,绝对同一的,超越现实的。庄子之道的本体论意义是基于道是道、道是方法的原初意象,重在道、道、道。因此,在庄子的道论中,方法论的意义远远强于本体论的意义。他要探索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和方法,并沿着这条道路通向“逍遥游”的境界(即精神自由和审美自由的境界)。所以,庄子的道是“变”,是“动体”。

第四,在柏拉图看来,理性与感性的对立导致了哲学与诗歌的对立,他将哲学置于诗歌之上。庄子从“天人合一”出发,将哲学与诗歌、真理与美学结合起来。白认为,哲学家是在一种忘我的状态下寻求观念世界的真知,庄子是通过“心斋”、“坐忘”来实践道的。

第四,唯心主义强调真善美,“善”是最高理念;道教强调真善美。道是天地之大美。

美的本质:“美本身”和“大美”(或终极美)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探索了美的本质。在《希庇阿斯》中失败后,柏拉图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明确宣示了美的本质:美是一种理念。概念美是“美本身”,它是真实的。在中国,是老子翻开了探索美的本质的第一页,庄子在扬弃老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大美论。那么,庄子的“大美”与柏拉图的“美本身”有何异同?笔者认为有两个相似之处。

首先,“大美”和“美本身”是无色、无形、不可预测的。庄子在《山林寓言》中说:

“洋子之歌,宿在逆旅。一个旅行者有两个小妾,一个漂亮,一个邪恶。恶人贵,美人贱。洋子问他为什么,逆程的男孩对他说:“美者自美,不知其美也。我不知道邪恶的人是不是邪恶的。"

在庄子看来,这种“美以自我为中心”只是个体的美,是个体的观念美,不具有普遍的有效性,所以不是“大美”。他说:“能用视觉看见的人,他们的形状和颜色是一样的;能闻能闻者,形声也。悲伤的丈夫!世人的口碑足以赢得对方的好感。丈夫的名声不足以赢得他的爱。那么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人又如何能知?(《天道》)也就是说,具体的个别事物的美并不伟大,仅仅从感官的各种声誉中无法捕捉到美的真谛。伯特兰的“美本身”与此类似。他说,“有一个真实的实体就在这一天之外。它无色、不可见、不可预测。”(《费·德·若比安》)“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无增无减。在这一点上不美,在另一点上很丑;这个时候的美,在另一个时候就不美了;这方面的美是另一方面的丑;不因人而异。对某些人来说很美,对另一些人来说很丑。而且,这种美并不表现在某一张脸,某一只手,或者身体的某个其他部位;它不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门知识,或者某一个别的物体,比如动物,地球,或者天空。它只是永远地存在于自身中,并且以整体的形式与它相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以它为源泉;有了它,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变得美好,只是那些美好的东西时不时地生老病死,它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从世界上个别美的事物开始,逐步上升到美的最高境界,像登梯子一样,逐步上升,从一个美体到两个美体,从两个美体到所有美体,从美体到美行为系统,从美行为系统到美知识,最后从各种美知识到那种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知识,深刻理解美本身。”显然,这种“美本身”就是美的本体。它不是各种美的个别现象和事物,而是“一切美的事物都随之变美”的品质。(希波克拉底大帝)

其次,“大美”和“美本身”都认为美的标准是相对的。

庄子在《万物之论》中说“人之美也,鱼之深,鸟之翔,麋之突。四者知天下正色乎?”“所以,是以扬色而蜚,锐而美,复奇,而为一。”

“人类之美”是鱼、鸟、麋鹿无法分享的。可见,这种“美”不是美的对象,而是人的主观感受中的美。因人而异,所以审美是相对的,和“美即是自美”的美没什么区别。同样,在《伟大的希庇阿斯》中,希庇阿斯对美提出了许多定义,如美是美丽的小姐,美是美丽的母马,美是汤锅,美是金子。“美丽意味着家里有更多的钱,身体健康,所有的希腊人都尊重它,长寿。”这些都被苏格拉底否定了,表明了柏拉图认为个体事物的美是不确定的,是相对的。

审美判断是相对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可以相互转化。庄子在《知北游》中写道:“万物为一,其美为神奇,其恶为恶臭;臭腐化为魔,魔化为臭腐。”在白那里,对美的追求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经历了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几个阶段。从美的形式出发,逐渐上升到“美本身”的最高境界。

看区别。

1庄子倾向于美与真的统一,白崇尚美是因为善。

“天生丽质的人会向她们学习。不告,不知其美。知之,不知,闻之,不闻,则可喜,不会有好人。”(庄子-泽洋)“天生丽质”的美,就是庄子所说的“大美”。是一种自然美,一种真美。这种美,不管人知不知道,不管人闻不闻,都是存在的。庄子的“大美”是一种先于语言和“美”的真美。“如果天地有大美,就不要谈了。四点,有明确的方法不用讨论,什么都有道理不用说。圣人,天地之原美,万物之理。故圣人无为,大圣无为,天地观也。(西游记)可见,庄子心目中的“道”是天地大美,是不做任何事而自由生成的。《庄子》中“天真”二字最贵。对伪装的东西极其反感。”朴素而世不能与之争美”(天)“淡泊而无限,美皆随之”(刻意)庄子的“大美”是自然朴素,淡泊而无限的美。这种自然质朴的美,也是直爽的美。庄子主张“天道重真”(《天道》),“真者从天,故自然不易。“(渔夫)所以在庄子看来,美、真、自然是三位一体的。

根据伯恩斯坦的唯心主义,“善”是最高理念,它比“美本身”更具有本体论意义,它不仅是美的终极原因,也是万物的普遍相。善是美、正义、真理和知识的因,所以美与善的关系是因善而美的因果关系。以善为本的道德理想主义是白诗学的最大特色。显然,伯特兰从“善”的概念出发来定义美的本质,容易把审美艺术引向道德化和功能化的道路。

2“美本身”是通过密切关注获得的。“当一个人全神贯注于这种本质的美时,他会发现生命真的值得活下去。”⑦“大美”不是逻辑语言和理性头脑所能寻求的,只能靠直观的观察和真挚的感受去体会。《秋水》中有一则寓言:庄子说:“游之悠然,是鱼之乐事。”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 "惠子说:“我不是儿子,我真的不认识儿子;子固不是鱼,但他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请循其源。孔子说:“你很了解鱼”,他问我,因为他知道我所知道的。我很了解它。”庄子的“鱼乐”在这里是一种带有艺术直觉的审美判断。

论诗歌的起源:模仿论和表现论

关于诗歌的起源,一般认为有模仿说、表现说、巫术仪式说、宗教发生说、博弈论、潜意识欲望说。庄子的答案是情感表现论,而柏拉图则是站在爱智慧、崇理念的立场上,用摹仿论概括了现实艺术的本质特征。

柏柏尔的模仿理论源于三种床理论。“一张是天然的床,我认为是上帝造的。一张是木匠做的床,一张是画家画的床。画家、木匠和神分别是三种床的制造者。上帝造了一张必不可少的床,一张真正的床。上帝从来没有造过超过两张这样的床,以后也不会造新的,所以他是床的天然制造者。自然之床和所有其他自然事物都是上帝的创造。木匠是所有特定床的制造者。画家是上帝和木匠所做的东西的模仿者。)我们把与自然相隔两层的作品的制造者叫做模仿者。既然悲剧诗人是模仿者,就像所有其他模仿者一样,他自然与国王或真理隔了两层。”⑦白的床隐喻表明,自然之床是上帝造的床,是一个原型概念,代表着无形的概念本体,属于理性世界的可知对象,是世间一切床的本源;木匠做的床是生活用具,是现象世界中可见的物体,是模仿原型概念的产物,代表实用技能;画家画的床是木匠做的床的复制品。与上帝造的床相比,它是复制品的复制品,属于虚像,是影子的影子。它和床的物理实体隔了一层,没有实用价值。与床本身隔着两层,没有认知价值,只能代表模仿艺术,但这种虚幻的形象却能混淆真假,打动人心。这样,艺术就是模仿,这在伯特兰的逻辑推理中是成立的。

作为中国古代最具艺术气质的诗学理论家,庄子的表现性诗学有两个特点。首先是“真实”。什么是“真”?“真者,因此受天道影响,自然不易。”(渔夫)可见,在庄子看来,“真”就是“天”、“道”、“自然”。“真,诚至也。不精不诚,不动人。所以,强哭的人虽然难过,但并不难过;生气的人虽然严厉,不骄不躁;虽然强亲戚笑着不同意,但真正在里面的都是在外面动的,所以是真的。——故圣人之法,珍贵而真实,不囿于俗。”庄子的“真”强调真情的自然生成。第二是奇幻的想象力。中国的思维理论起源于庄子的“虚静而集中注意力”。庄子写了《寓言十九》,他自称他的文章是“荒谬的,荒诞的,无止境的。”(《庄子——天下》)“见而不见,听而无声,在看不见中,见而独焉,在无声中,闻而独焉。故深而深刻,能深刻,神神精;所以,万物相连,无所为有。好的时候,就要留下来。”(《天地》)“形在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庄子-让王)“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对想象的描写鲜明地体现了表现主义诗学的特征。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谈论想象力。所以庄子对想象的描述是世界上最早的想象理论。

显然,伯恩斯坦的“模仿论”是建立在自然与理性(感性与理性)的形而上学二元论基础上的;庄子的表现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宇宙观。白的摹仿说是西方诗学的重要基石,庄子的表现说体现了中国主流诗学理论。“模仿论”和“表现论”是中西古代诗学的根本区别和基本特征之一。

/Article.asp?ID=1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