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钱德勒的生平
钱德勒出生于一战结束前60天,也就是1918年9月。在此期间,美国公司走出国门,进军欧洲和亚洲。钱德勒后来决定研究美国公司发展扩张的历史,这迎合了时代的潮流。
钱德勒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学术生涯影响很大。他妈妈卡罗尔?钱德勒是杜邦公司一位高级经理的女儿(钱德勒名字中的“杜邦”一词由此而来),她的父亲是一位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水手。这位水手曾经带领家人沿着查尔斯·达尔文追溯物种起源的路线航行到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一年。或许是父亲的探索精神影响了钱德勒追踪企业60多年的进化史。钱德勒的曾祖父是美国《铁路》杂志的主编亨利·瓦努姆·普尔,在管理史上非常有名。在所有亲戚中,普尔对钱德勒的学术影响是最直接的。在那个年代,钱德勒研究企业史所依赖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就是普尔的遗产。另外,钱德勒也是美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车王亨利?福特的远房亲戚。最近,钱德勒的祖父从1903到1916一直是杜邦公司的首席化学工程师,并帮助杜邦公司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重组。钱德勒出生在一个有那么多企业名人的家庭,他对大公司的看法自然会打上家族的烙印。理清大公司的来龙去脉,解读大公司的发展奥秘,或许是钱德勒未来研究公司历史的动力。
钱德勒天生就是一个擅长写旁白的天才,少年时就鹤立鸡群。六岁(有人说是七岁)的时候,父亲送给他一本适合小学六年级阅读的《美国历史读本》。据他自己后来回忆,他读了19遍,当时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历史学家。
少年时期的钱德勒是一块璞玉,他还需要专家的指导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学生时代,钱德勒就读于埃塞克斯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哈佛大学。1940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钱德勒加入美国海军,在大西洋舰队摄影特遣队服役。在部队,钱德勒的具体工作是对航拍照片进行分析和判读,这不仅需要对整个航拍区域的宏观把握,还需要对具体细节的敏锐观察。这种工作方法上的训练,有利于他以后学习企业史。此外,在军队服役期间,钱德勒深切感受到政府官僚体系的效率,这让他对大型组织的运作有了切身体会。
二战后,钱德勒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回到哈佛研究生院。哈佛的学术氛围和治学传统造就了钱德勒独特的学术品质和深厚的历史素养。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师从著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在帕森斯的指导下,钱德勒研究了马克斯·韦伯和埃米尔·杜尔凯姆的作品,从而对社会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帕森斯提出的“角色理论”和“结构功能理论”对他的影响最大,为他后来运用社会学理论研究企业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还参加了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建立的企业家历史研究中心,成为一名年轻的研究助理。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尤其是“创新”理论,也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赋,家世,经历,名师等等。为钱德勒的学术生涯铺路。在哈佛读博士期间,他住在曾祖父普尔的家里,他的曾祖父留下了许多当年铁路建设的第一手资料,这促使钱德勒选择博士论文的题目作为普尔的传记。于是,一部以其曾祖父为主题的关于亨利·V·普尔(Henry V Poole):商业编辑、分析师和改革家的论著诞生了。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本传记,但实际上,其内容远远超出了传记的范畴,是美国早期企业发展史上的一部杰作。1956本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普尔传记的写作中,钱德勒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归纳法”和“比较研究法”。历史学本身就离不开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本素养,而他在这方面得益于帕森斯和熊彼特。普尔绝不会想到,他留下的那一堆资料会成为后人进入学术殿堂的阶梯。写博士论文是钱德勒学术生涯的开始。博士学习期间,他还参与了罗斯福书信的编辑工作。
1952从哈佛大学毕业后,钱德勒去了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日子里,钱德勒的学术风格逐渐成型。除了修改和出版普尔的传记,他还帮助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小阿尔弗雷德·斯隆撰写了他的自传《我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岁月》。
65438-0962年,钱德勒出版了《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几个章节》。这部巨著后来被称为钱三部曲的第一部,在学术界声名鹊起。这本书以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和西尔斯公司为代表,论述了事业部制管理结构的形成和完善过程。当早期美国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争夺市场份额时,中央集权的职能结构逐渐建立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国门,实施海外扩张和多元化战略,管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上述四家公司发明的事业部管理结构。
从65438到0963,钱德勒转学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在霍普金斯任教期间,他仍孜孜不倦地从事企业史的研究,撰写了《铁路:美国第一大企业》,并参与编辑了艾森豪威尔文集。1971年,钱德勒被哈佛大学召回研究生院,负责该校的企业历史研究。1977出版钱三部曲第二部《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本书通过引用大量原始资料,论证了美国企业诞生和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变化——层级管理团队的出现和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在这种变化的背后,主导这种变化的是对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追求。钱德勒认为,在管理协调的效率大于市场协调的效率的前提下,会导致企业管理层级的出现。
从“进步运动”时期开始,美国人就对大公司充满了警惕。在美国大部分人眼里,大公司的历史都弥漫着邪恶。这种“有钱没心没肺”的观点,符合马克思的论断,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都是带着血和脏东西来到这个世界的。然而,在《看得见的手》中,钱德勒用详细的数据和分析表明,美国的大企业既不是邪恶的强盗,也不是天使般的好人,它们只是在市场竞争中寻求胜利。公司的各种战略战术,无非是为了适应市场情况而做出的各种调整。当市场不稳定时,企业倾向于纵向整合和横向联合;当市场稳定时,如果市场的效率提高,企业会倾向于剥离非核心业务。
经过漫长的学术积累,从65438年到0994年,钱德勒出版了他的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动力》。此时的钱德勒已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他已经将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全球领域。经过详细考证,他论述了上世纪80年代至二战结束前美英德三国企业兴衰的原因,提出了“组织能力”的概念。他认为,组织能力是通过对生产、营销和管理的不断投入而获得的。企业只有获得强大的组织能力,才能建立强大的进入壁垒,或者在市场竞争中突破先行者建立的进入壁垒。企业一旦获得了这种组织能力,即使因为战争等原因暂时失去了市场,也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市场份额。这从一战后英、法、德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巨大反差就可以看出来。
从65438到0993,钱德勒将目光投向了现代转型后的四个高科技行业:消费电子行业、计算机行业、化学行业和制药行业。在这项研究中,钱德勒以其严谨的风格,对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这些行业的发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使他的研究更具实用性。在高技术产业的研究中,钱德勒进一步深化了他创立的“组织能力”概念,强调基于三类知识——技术、职能和管理的组织能力。在钱德勒的语境中,现代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以技术和功能为基础的“综合学习能力”。这并不意味着管理不再重要,而是在事业部管理结构和管理者地位确立后,管理不再是企业竞争的主要变量。钱德勒认为,现当代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在于综合学习能力的获得和保持。有了学习能力,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否则就会被淘汰。
在2005年出版的《塑造工业时代:现代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的非凡历程》一书中,钱德勒总结了他对企业史的研究。在他看来,纵观三次工业革命,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首先,每一次工业革命的长期领导者都遵循了优势战略并取得了成功。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美国大公司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规模收购和剥离活动的内涵了。其次,各种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形成需要50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企业必须抓住机会进行相关投资,形成并保持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构建进入壁垒。一旦错过机会,他们成功进入这个行业的机会将会非常渺茫。
2005年完成这四个高科技行业的专题研究时,钱德勒已经87岁高龄。然而,这位公司史专家并没有因为年龄而放弃创作,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相关研究。2007年5月9日,他在整理妻子的祖父威廉·拉姆赛的传记时去世,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