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敏涉嫌论文造假一事被调查。

复旦大学学术标准委员会发现,王正敏在申请成为科学院院士的过程中“没有实事求是”。

假的

论文“一稿多投”学术成果翻倍

王正敏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医生。200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当王正敏申请成为院士时,王玉成是他的秘书,并目睹了王正敏为成为院士而伪造论文的全过程。王玉成表示,王正敏《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附录材料》所列的271篇论文中,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伪造其论文的方法之一是将其专著《耳鼻咽喉科学》的内容拆分成14篇论文发表在《中华眼耳鼻咽喉科学杂志》上。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内科医生的王玉成说:“他的杂志和他的书的内容完全一样。第一章是耳聋外科学,他的论文也叫耳聋外科学。发表之后,他在2005年当院士的时候把它作为正式的研究论文放进去,所以有14篇。”

王玉成说,王正敏论文造假的第二种方法是“一稿多投”。一篇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后,又在国外期刊发表,所以在计算学术成果时,视为两篇学术论文。

学术成果居然抄袭了别人的作品。

王正敏论文造假的第三种方法是,发表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上的非研究性文章,包括《导论》、《专家笔谈》、《如何做》等栏目的论文,也被收录在《中国科学院增选考生目录》的附录材料中。

王玉成报道称,王正敏当选中科院院士是基于非法的学术成果,而最重要的指控是关于论文抄袭。被剽窃的人是王正敏的导师,瑞士苏黎士大学教授尤格·菲诗,他被称为“神经元科学之父”。

王玉成告诉记者,的第一部专著《耳显微外科》中有100多张耳外科的手绘图纸,与徐教授专著中的图纸相同,但未注明图片来源,书中参考文献中也未提及教授的专著。

王正敏的另外两部专著《颅底外科》和《王正敏耳显微外科》也有类似抄袭。2003年,王正敏开始撰写他的第三部专著《王正敏耳显微外科》。王玉成参与了编辑工作,目睹了王正敏抄袭的全过程。

假二

国外样机的“克隆”获得了巨额国家专利资金。

复旦大学学术标准委员会发现,王正敏在申请成为科学院院士的过程中“没有实事求是”。然而,随着记者调查的深入,隐藏在王正敏院士背后的更多秘密被揭开。2003年,王正敏带领的技术团队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耳蜗,那么这个人工耳蜗是怎么研制出来的呢?

人工耳蜗是一种新的聋人康复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植入后,重度听力语言障碍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通过听力语言与他人交流,融入社会。1982年,澳大利亚Collier 22人工耳蜗获得FDA批准,成为全球首款多通道人工耳蜗设备。王正敏作为中国最早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医生之一,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人工耳蜗。

于是,找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范,让他想办法从澳大利亚高力公司弄来一个人工耳蜗样机。

作为王正敏R&D团队的主要R&D人员之一,上海听觉医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沈负责破解国外人工耳蜗样机的芯片。研发人员承认,他们的人工耳蜗并不是真正的自主研发,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产品。

沈说,他们通过对科利尔人工耳蜗芯片内部电路的提取、分析和整理,研究了他们的芯片技术原理、设计思路、工艺制造、结构机理,然后按照葫芦画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这个过程花了将近两年时间。但是为了避免科利尔公司的麻烦,他们在外观和接线上做了改动。

从65438到0997,王正敏团队研发的多通道程控人工耳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4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上海李生特种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将国产人工耳蜗产业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为争取国家、省、市科研经费,王正敏R&D团队和上海李生特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种名义向有关部门申报项目。

记者了解到,仅2012年,他们就获得国家级项目2项,获得专项资金4000多万,其中“国产人工耳蜗及临床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卫生部2171万元;“上海力声特人工耳蜗建设项目”获得工信部21.3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