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分析:熊海子该不该打?

作者|李晨阳

4月30日是国际打屁股日。对此,熊海子的父母深感欣慰:

“还好,毕竟还有364天可以玩。”

“很好,那就等到五一假期吧。”

打孩子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就在今天上午,中国新闻网推出了一个小调查:你小时候被父母打过吗?

短短8个小时,6万多人参与,其中只有7000多人表示从未被打过。“幸存”的比例只有12%。

但作为家长,你有没有认真想过:自己的宝宝会打架吗?你能打电话吗?怎么打?

最新进展:打屁股会影响大脑发育

今年4月发表在《儿童发展》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仅仅是打屁股就能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而这种影响其实类似于更严重的虐待。

研究发现,不同的孩子看到一张充满恐惧的脸时,大脑的反应是不同的。

与从未被打过屁股的孩子相比,被打过屁股的孩子在大脑的某些区域会有更“热情”的反应。

尤其是在前额叶皮层(PFC)的很多区域,差异尤为显著。

前额叶皮层是大脑中最重要的位置之一,控制着我们的情绪、道德、思维等。,也应对来自外界的威胁。

更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只被打过屁股的孩子,面对恐惧面孔时的大脑反应,和那些被虐待得更严重的孩子,并没有明显的区别。

还有很多关于打孩子对大脑发育影响的研究。美国科学家在对1500多名儿童进行跟踪研究后发现,经常挨打的儿童智商测试平均分最多可以比从未挨打的儿童低5分。而且孩子年龄越小,挨打对智商的影响越大。

其他研究表明,体罚或仅仅是严格的纪律会导致儿童大脑体积和灰质的减少。

事实上,除了少数真正暴力的父母,大多数父母打孩子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但是这些研究指出,即使像打屁股和掌掴这样的小事件也可能会造成大问题。

2017的一篇论文甚至建议将打屁股直接列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因为这种行为的性质和影响类似于身体虐待和精神虐待。”

看完这些研究,再看看小屁股,谁家的孩子胖乎乎的,是不是突然觉得自己再也打不动了?

但其他科学家认为,打屁股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打”的方式。

这里有一份“最佳打屁股策略”

美国一个科研团队通过大规模的回顾性研究总结出了一个“最佳打屁股策略”,它的名字叫“条件打屁股”。

具体操作是:先用相对温和的方式控制孩子,当这种方式对孩子无效的时候,尤其是孩子反抗甚至挑衅的时候。先冷静下来,确定自己没有处于愤怒失控的状态,然后冷静地张开手掌,拍两下孩子的屁股。

“这种方式就是告诉孩子:不要‘不吃不喝地敬酒’,当父母还在温和地管教你的时候,就该配合了。”研究人员是这样解释的。

本研究将“有条件打屁股”与13非体罚方式进行对比,如说理、口头制止、剥夺孩子喜欢的特权等。

结果显示,“条件打屁股”的效果超过13种管教方式。

对了,最有效的管教方式就是著名的暂停(隔离反射法)。就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让TA去一个安静的角落单独呆一会儿,什么时候冷静下来,然后心平气和的教育。

得分最低的是“收回对孩子的爱”,即“因为你犯了错,爸爸妈妈不爱你”。

研究人员认为,只有当体罚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或者体罚的强度过大(比如打脸或者打头)时,体罚才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在这三种情况下,千万不要打孩子。

能不能打孩子?打孩子的“红线”在哪里?科学家们似乎不同意。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这些基于大样本的研究通常只关注‘打人’这一行为,很难沉入个体的具体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在接受《中国科学杂志》采访时表示。

她认为,打孩子是有“红线”的,但这条红线是“隐藏”的,藏在人们的心里。

林曾见过这样一个案例:

父亲一进门,就看到小儿子在哭。他忍不住问女儿:你怎么又打你弟弟了?然后他踢了他女儿的屁股。

“玩命?不重。但是这个孩子已经记了几十年了。她不记得痛,只记得你偏心,你委屈了我。”

林列举了三种绝不应该打孩子的情况:

1.不要打内心特别敏感的孩子。有些孩子会特别注意别人的评论和态度。对于这种性格的孩子,体罚往往更加严重,无法挽回。

2.不要因为父母自身的感情问题打孩子。研究表明,抑郁的父母、经济压力大的父母和有创伤经历的父母更倾向于惩罚孩子。这种拿孩子当出气筒的情况,往往打击的力度更大,频率更高,对孩子的伤害很大。

3.不要因为孩子改变不了的事情去打他。比如,一对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疏于管教,到了小学年龄才发现孩子的智力水平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当妈妈和孩子约定,约法三章:同一个问题三次不懂,就打三次。孩子很害怕,因为无论他怎么拼,都学不会。

怎么能打孩子呢?答案就是一句话。

在2018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对观察到的家庭体罚描述如下:

从口头警告到动手打架,平均时间只有30秒——孩子在这30秒内的“不听话”引发了家长强烈的情绪反应。

孩子会暂时屈服于父母的武力,但在短短10分钟内,73%的孩子会恢复之前的死亡行为。

体罚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很短暂。这进一步加剧了父母的纠结。

2015国内学者对某幼儿园200多名家长进行调查,发现64.8%的家长认为“孩子可以打”。

但是打完之后,超过一半的人后悔了,还有三成的家长只觉得难过和迷茫。只有不到2.4%的人真的说自己特别酷,特别日本。

对于大多数普通家长来说,打孩子是“没办法的事”。我忍不住要打,但又担心有什么不测。

你的脸有多硬,你的心就有多胆小。

林对轻度体罚的态度可以理解,但并不鼓励。

“当孩子确实犯错时,一顿饭可以暂时控制他的行为。关键是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在管教他,而不是虐待、报复或发泄情绪。”

但她也强调:“无论如何,不一定要打,打永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那么如何在不打孩子的情况下有效管教孩子呢?林对提出了三条规则:

1.要明白孩子有很多事情是他们做不到的。很多大人认为简单的事情,小孩子真的做不到。更不用说有些家长会用自己做不到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

2.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帮助。就像刚才说的那个学习不好的孩子,打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父母要和他一起面对困难,引导他逐步进步。

3.用其他更好的方法代替体罚。比如“暂停”让犯错的孩子独自冷静一会儿;或者取消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权利,比如暂时不吃冰淇淋,不看动画片。

最后,林提醒,如果你后悔打了孩子,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告诉孩子,父母也会犯错,我们需要一起成长为更好的人。

所以,不要问孩子的“怎么会好?”

答案就是一句话:打孩子有时候可能管用,但我们总会有比打孩子更好的办法。

参考资料:

ki.com.cn/Article/CJFDTotal-ZLCY201202027.htm

ki . 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sdjx 201506011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