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服装的历史
中国的衣冠制度在夏商时期开始出现,到了周朝逐渐完善,被纳入“礼治”的范畴。当时的服饰根据穿着者的身份和地位而有所不同。皇帝、皇后、官员、官吏的衣着、服饰、等级制度日益严格。
商周时期的服装形式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制度,衣服为正色,即蓝、红、黄、白、黑五种原色;服装的间断性色彩是一种混合了正色的混合色。小袖是最受欢迎的服装,服装长度通常在膝盖处。衣服的领子、袖子、边缘都有不同的花纹,腰部用细条扎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服装,名为“深衣”,是连体服装的一种。深衣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服装风格,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不仅被用作祝福、礼服,还被用作祭祀礼服。
战国时期,胡夫的诞生打破了旧的服装风格。胡夫的夹克、裤子和皮靴被设计成擅长骑射和便于移动,在军队中广受欢迎。
先秦时期的鞋主要是鞋、鞋、靴等造型。在所有的鞋子中,ponding是最贵的。在周朝,君主和国王有三种颜色,白色,黑色和红色,在不同的场合穿着。鞋子是一种高帮休闲鞋,用皮革制成;靴子来自西域,是胡人骑马射箭时穿的。后来汉人逐渐接受了他们。
2.秦汉服饰
在秦朝统治中国的十五年间,秦始皇接受了六国的旗帜,建立了衣冠制度。秦朝的服饰仍然是连体的,宽袖大袍,严禁服制。
汉代服饰的等级主要通过冠帽和绶带来体现。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和帽。所以汉代服饰中的冠制特别复杂,多达16种。汉代对鞋履也有严格的规定:所有祭祀服装都要穿,宫廷服装的穿着率高,出门都要穿鞋子。女人结婚要穿木屐,还要在木屐上画五颜六色的画,系上五颜六色的丝带。
3.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的服饰,还是继承了秦汉的旧制度。南北朝刚建立政权的时候,各少数民族还按照自己的习俗着装。后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始穿汉族服装。
中原人民的服饰,尤其是便服、制服,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了许多北方民族服饰的特点,衣形合体。六朝时,男子穿袍加低裙,女子穿袍加双裙,非常漂亮。这一时期的服饰,可以参考《洛神赋》、《列女传》等卷轴。
北朝的服饰特点是合身的裤子、短袍和各种靴子。服装窄而短,裙摆和腰身微翘。女装多以簪花、珍珠、各种花冠装饰,导致宋代有凤冠的定制。
南潮服饰北潮服饰
洒脱的魏晋风度,绣着同心的菊苣——金。
4.隋唐五代服饰
隋朝初期的服饰比较朴素。长袍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隋代杨迪以来,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服饰也日趋华丽。这种华丽的风格一直延续到唐朝。
唐初的车服制度是从隋制度中继承下来的。直到公元621年,车服令才正式颁布,冠服制度开始建立。唐朝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全盛时期。唐朝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吸收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外来的服饰采取了包容的态度。这使得这一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具有时代特征。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唐代出现了许多新颖的服饰,胡夫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裤子和褶裥的制作上。秦汉时期的服饰,如横领、脱衣短衫、长裙等,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立领、紧袖、合体短衫、薄裙。服装逐渐敞开,强调体态美感,配挂披肩或胡帽;除了高跟鞋,还有小靴子。再加上纺织品的发展,开发了很多轻薄柔软的面料,所以透明多层次的穿着开始引领风骚。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饰特征是:袒胸、高腰、披肩、艳服、男装、胡服以及所谓的“时髦服”。
唐朝的仕女穿裙子,腰特别高,甚至比胸还高。裙子颜色有红、紫、黄、绿,其中红色最受欢迎。礼服袒胸短,宽长肩巾,高头云鞋。女性服装展现性感魅力,其中亮色服装的运用是著名的。伊名原本属于单衣,由透明薄纱制成。以前只当内衣穿,到了盛唐,明服作为外套,成为服饰。
男扮女装也是唐朝的服饰特色之一。穿窄袖圆领长袍、腰带和长裤,此外,还可以穿胡夫、胡帽和女扮男装;这些衣服有宽袖、窄袖、圆领、翻领、鞋帮,在当时很有特色。
5.宋代服饰
宋朝初期,所有的服装服饰都沿袭了晚唐的服饰制度。新制度颁布后,逐渐分为祭祀服、御服、公服(宋代又称官服)、时令服(按季节给文武臣子的衣服)、军服、丧服。宋代妇女的服饰与汉代妇女的服饰相似。她们都身材修长,窄袖交叉领,穿着各种颜色淡雅的长裙。通常将长袖双排扣翻领穿在衣服外面,在领口和翻领前面画上绣边,称为“擦领”。宋代服饰的主要特点是清新、朴素、自然、典雅。
宋代女性主要穿裙子,但也有裤子。它的裤子是一种特殊的形式,不仅包括贴身的裤子,还包括多层的裤子。宋代女性有缠足的习俗,所以裙子没有地面那么长,以露出脚。女式肘靴小巧玲珑,造型精致。
到了宋代,织物非常发达,泥、印、鎏金、绘画、刺绣广泛应用于服装。面料的质感轻盈飘逸,给人一种美感。
6.辽金元时期的服饰
五代十国之后,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以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这些民族的服饰虽然有一部分用中文保留了下来,但是更多的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特点。
辽朝的服饰制度并不统一。金代的服饰一开始并不完整,直到元代,服饰才越来越成熟华丽。元朝的服饰统称为长袍,男女差别不大。由华丽的编织金布和珍贵的毛皮制成;但由于民族性质,又可分为蒙系和汉系。典型的蒙古族冠服是以“姨妈冠”为主要部分的长袍。长裙及膝,软皮靴,是元朝贵妃穿的礼服。汉代制作的女装,一般沿袭宋代的风格,大袖或窄袖,常穿长袖窄袖、百褶裙、长裤、浅底鞋,这是当时服装的特点。
7.明代服装
明朝非常重视整顿和恢复汉族传统礼仪。首先抛弃了元朝的服饰制度,然后根据汉族的传统习俗,采用了周汉,采用了唐宋,对服饰制度做出了新的规定。
明代男装恢复了唐宋时期的传统特色,以长袍、衬衫为主。袍子还是免冠的;文武百官祭祀时穿关良和红色衣服;冠上的梁数和佩戴的绶带等级;官吏穿袍,有领,右开衩,袖宽三尺,用丝或纱制成。龙袍颜色定制:一至四品费,五至七品绿,八至九品绿,按等级绣各种图案。制服比较简单,一般由一顶黑帽子、一件有领衬衫和一条皮带组成。
明代女性主要穿着衬衫、夹克、夏装、裙子等。衣服的款式大多抄袭唐宋,还原了汉族的风俗。明代普通女子礼服只能是紫粗布,不允许有金绣。长袍只能用紫、绿等浅色,不允许用红色和黄色。明代的女装可分为正装和便装。正装是宽上衣、长袖,休闲装是合体、窄身、修长,以长外套、长裙为主。在这一时期,云剑和加比(长背心)的使用是最具特色的。明代仕女穿窄袖百褶裙,崇尚窄身。在明朝,女人喜欢穿加比作为一种出远门的服装,搭配薄裤子或大裤子。
明代流行缠足,很好看。服饰多以花卉装饰,喜紫、绿、粉及各种浅色。至于红、鸦绿、黄,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使用。
8.清代服装
慈禧太后、皇后、贵妃、贵妃、贵妃的冬装,都是用金片、海龙边、红金缎、石青缎装饰的。
清朝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代女装的内容主要是旗装,包括:旗袍、罩衫、长衫、宽口裤、宽百褶裙等。这类服装多为闭领、右开衩,领、驳头、袖子用宽下摆装饰,袖子短而宽,直抵双手;长袍侧面有高开叉,底部是宽裤子,花盆鞋。有些清代服饰沿袭了明代的风格,以长衣大衫为外套,立领右袖口,短袖,宽大;穿宽大的百褶裙,满身及地,穿宽口裤,不穿绣花鞋。
清朝的服饰融合了汉族和满族的风格,有满族的长衫、高领、宽袖、及膝袍,有中国人的发式、长裙、绣花鞋,有时还有长大衣,这是明朝的遗风。有些外套有一件高领右肩的无袖上衣。领子、翻领、裙子也是宽边装饰,穿的是宽大的裤子和尖头绣花鞋。这些都是典型的清代穿衣风格。
9.现代服装(西风东渐的转变)-辛亥革命后的服装
自乾隆以来,西方商品日益输入中国,外国的制造和包装原料极大地吸引了国内妇女,因此在服装和家具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崇尚“新风格”和“西式”的氛围。
辛亥革命后,服役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清朝的官服和高帽被淘汰。最突出的就是剪辫子。那时候,“切”与“留”已经成为创新与保守的分水岭。编辫子的先驱是城市里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但在偏远的乡村还是不太容易接受。当时旗手服装虽然消失了,但旗袍依然存在,女学生中的“蓝布大褂”是主导款式,之后日渐流行。
由于电影的出现,电影明星成为日益显赫的人物,上海成为中国女装的大本营,粤港服装成为海派服装的一个分支。民国初年,女性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受外来思想的影响,生活在大都市的现代女性走出闺阁,奔向社会,投身电影业、商业、手工艺、教师、舞蹈家甚至官员。由于这类职业的要求,换衣服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由于城市和外界交流频繁,服装的款式和材质变化很快,而在偏远山区和农村,相差差不多150年。比如上海女人已经开始烫头发穿高跟鞋的时候,河北三河县的女人还在戴着三四百年前的皇冠,脚下是一双“三寸金莲”;当北平的贵族妇女已经在穿贴身旗袍的时候,甘肃也有三十年前在上海流行的大袖。民国元年,政府规定男女礼服的形制,男有大礼服,女有常服。大礼服有两种:日装和晚装,都用黑色内衣和领结。有两种服装:西式的和中式的。中式服装是长袍和马褂。女式连衣裙长及膝盖,有领,双排扣。裙子的前后是镜像的,两边都是扎的。都市女性穿着白纱、丝绸礼服、白色花束结婚,举行“文明”的婚礼。农妇们仍然穿着红色的外套和念珠,乘坐红色的轿子,保持着古老的习俗。民国初年,福建一些地区甚至还在继续使用明朝的嫁衣。女人戴着波纹帽或方巾,夏佩和朱冠,而男人戴着红缎子辫子或红丝线的大礼帽。这是男女服饰的不匹配,也是离城市更大的距离。
北伐后,政府规定了新的服装制度,男性采用中山装和西装。这两种衣服都是洋气,比较常用于官员和知识分子。在夏天,它们是白色的,在其他季节,它们是黑色或深色的。长袍马褂还是一种制服。立领、三包、七扣主要是高等院校的制服。用长袍、马甲、背心也很常见。此外,穿上衬衫、裤子或裙子(长裙或短裙)是农村男女常见的服装。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变化较大,部分保留了清式内衣;有模仿西方风格的上衣和裙子;在学校里,大部分女学生都是大开衫,圆底,齐肘袖,黑丝裙。旗袍仍然是社会上女性的主要着装,民国二十年后再度流行。新装的大趋势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各种素色或印花面料的弧形长旗袍,特点是在连衣裙边缘加嵌料、拼布或加背心、丝巾,另一种是上衣和裙子分开的连衣裙。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洋货的进入和西方生活习俗的渗透,中国大城市的女性频繁出入交际场所,使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其中以合体的服饰最为突出。洋装更时尚、更浪漫,手里拿着眼镜、手表和雨伞。欧洲和日本的现代时尚从短裙、内衣、色彩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的女性,越来越多的人在模仿。甚至还有模仿美国的简单服饰。爱好运动的女士们穿着银色铃铛的红色百褶裙,用胸罩取代了老式的中式胸衣。此外,“苏联在50年代称之为“Blagi”的礼服”也比较常见。追根溯源,中国古代传统的着装风格是一件上衣加一条裙子的形式,但再次从西方传入时更加简化,也更方便移动。民国以后的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富人家里还流行裘皮衣服,防毛大衣自古以来就是很贵的衣服。清代的“端盖”也是一种反羊毛的双排扣大衣,不同的是它不是翻领。“斗篷”是出门时常见的服装款式。它别致优雅,在当时上流社会的男女老幼中很受欢迎。虽然上述衣服只有几种类型,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很大,很多地区的衣服都可以利用颜色、装饰、原料的差异,从几种类型的衣服中进行选择和变异。
皮鞋、包、伞都是日本“东方女人”带进来的。这种服饰出现在光绪末年的广州,被称为“自由女性”服饰,表现了她们开放的心态和行为。民国初年,一些人开始“文明结婚”,做“文明事业”,成立“小家庭”。他们穿的现代服装被称为“文明服装”。西方服装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在二战后的时期。我国很多女留学生到欧美名城寻求配偶,于是把东方的装饰艺术带到了西方,同时也把欧州的服饰、饰品、化妆品带回了我国。这些妇女自然成为外国商品的推销者和消费者。
时尚的兴起也推动了童装的发展,迫使不利于孩子身体发育的窄旗袍、短外套被换成适合身体发育的新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