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其他介绍
文学艺术系师资力量雄厚,由文、理、工、艺等各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目前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1人,其中80%具有博士学位。他们思想敏锐,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开拓精神。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在教学一线多年,积极参与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书育人,通过学术提升竞争力和声誉,是他们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本系聘请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兼职教授,如马承远、王、、杨宏勋、许、三才、张普生、王伟等。每年都邀请一批国内外充满活力的专家学者登上复旦大学文化讲坛,传递新知识、前沿动态,促进校与校、馆与校、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该系的学科内涵包括:文物学、博物馆学、考古学、文化遗产基础理论、文化遗产管理学、古代园林与建筑、艺术品市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人类学、艺术史等。近年来,该系以科研创新推动整体水平的提高,以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树立了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的学科品牌。力争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政策法规、博物馆学(含数字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特色考古、特色文物等领域的研究中占据学术制高点。创办了《文化遗产研究集》,已出版三个系列,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成立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扩大与学术界和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
80年代以来,本系教师发表了大量专著和论文,还完成了青铜器防锈、远红外技术鉴定与鉴别文物、上海豫园古建筑园林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软件开发等多项重要科研项目。近年来,本系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科学研究,为我国的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做出了更多的贡献。据统计,近三年,* * *出版专著约20种,翻译书籍2本;其可支配的科研项目经费超过400万。承担的项目有:复旦大学文化人类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教育部)、三峡文物抢救性发掘(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三峡办)、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当代中国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问题与政策思考(国家发改委)、 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国家文物局)、大溪墓地人群分子考古研究(国家文物局)、中国高校数字博物馆技术平台(教育部)、博物馆展览工程行业规范与标准研究(国家文物局)、上海世博会与文化遗产保护(上海社科基金)、 “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研究”(上海市社科基金)、“韩国青瓷与中国陶瓷比较研究”(日本POLA财团研究基金)、“18世纪中国与中国瓷器交流互动研究”(日本住友财团基金)、“明清景德镇瓷业发展与地域社会”(上海市教委)和“书法文物研究”(日本文部省
该系教师的科研工作得到了高度评价。如2001中央专项之一的复旦大学文化人类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一期),经过全体教师的努力,于2003年7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根据验收专家委员会意见,本项目依托复旦大学文学艺术学科优势,结合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文物与社会的共享,形成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在线交流系统,突出“文化人类学数字博物馆”的内容特色。数据采集标准,完整的技术框架。开发了一套“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作为数据采集工具和检索系统,满足了教学、科研和科普的应用需求。再比如我多年参与的“三峡考古”,不仅弥补了复旦大学田野考古的长期空白,促进了学科的发展,而且因为我注重发挥我们的综合优势,注重跨学科、学术创新,引入现代高科技的理念和手段,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确立了我们在三峡考古中的独特地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研究》关注中国遗产事业的健康发展。相关成果被《解放日报》引用,并得到多位高层领导的关注和批示,带来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作为一个具有很强行业背景的学科,该系注重与文化界和考古界的交流与合作。这个系的很多老师都是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他们经常参与国家文物局等地文物管理部门的项目评估等专业活动,接受有关方面的学术咨询,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论证和合理化建议。与国家文物局合作招收培养“文化文化干部专业班”,18届500余人,覆盖全国各地,为我国文化文化人才培养做出了特殊贡献。2003年6月5日至10月,我部承办了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文化与文化教育培训研讨会”。2004年5月至7月,该司还在国家文物局举办了“全国省级文物局局长专业管理培训班”。
系里有一个文物保护实验室,长期为科研教学服务。2003年,实验室得到了学校的重点支持,购置了一批仪器设备。系资料室多年来订阅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和各种报刊杂志,购买专业书籍,向全体师生开放。该系还管理复旦大学博物馆,免费向学校和社会开放。该博物馆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拥有2000多件藏品,包括中国古代陶瓷、古钱币、青铜器、绘画和书法。其中台湾省高山族民间文物400余件(套),由我校原生物系刘闲教授收藏、珍藏,后捐赠给学校。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这批文物都是中国大陆同类文物中的佼佼者。即使在台湾省,很多也早已难觅踪影,极其珍贵。近年来,博物馆不仅对两个常设展厅进行了调整和更新,还推出了一系列临时展览,如庆祝中国建党八十周年邮票展、2003年夏季展、中国古代科举文物展、复旦大学三峡考古回顾展、现代艺术视角下的设计、原画展等。其中,“复旦大学三峡考古回顾展”也应邀移师朱屺瞻美术馆,向社会传播复旦的学术思想和校园文明。
本系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广,基础扎实。他们可以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惯例和发展趋势,同时能够结合中国的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注重学术理论,又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该系学生参与考古发掘、博物馆陈列设计、数字博物馆建设、文物修复、文物摄影、博物馆公众调查等活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专业兴趣、创作热情和参与学术的信念。这个系的学生成立的博雅社团影响很大。先后举办了四届“博雅节(文博周)”活动,既传播了专业知识,又以“博雅”的理念推进了素质教育和校园文明建设。
本系的目标是培养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艺术品经营单位、旅游部门、新闻出版和教育单位中,具有文物考古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该系毕业生因为实力和竞争力强,就业面广。他们不仅活跃在博物馆、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关出入境管理机构,还受到出版社、书画社、报社编辑部、广播电视台、古玩店等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