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山水画的意义1800字论文

山水画是一种表现山川之美,能为人类寻求某种精神寄托的绘画。中国的山水画起源很早。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就有山水画,但实物并未流传。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山水画是顾恺之的《一幅妇女史》和《一幅洛神》中的背景山水。我们在人物画一节已经提到,顾恺之的两幅画主要表现人物,山水只是人物的背景。

而作为人物背景一部分的山、兽、林、鸟,却完整真实地结合在一起。岩石开始以线条变化呈现不同面貌,以层次呈现不同山势变化,以俯视呈现纵横山川。以上是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手法。这种表现虽然还处于比较幼稚的阶段,但却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顾恺之的名字不仅与中国人物画的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也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顾恺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山水画迅速崛起,出现了一批会画山水画的画家和第一批专门研究山水画的论文。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一幅当时流传下来的山水画。我们只能根据当时有关山水画的文献来了解当时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水平。但此后,山水画艺术以相对完整的表现手法和系统的理论进入中国画坛。

中国山水画在隋唐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隋代以詹子谦为代表的画家的作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詹子谦是今山东人。他是北齐、北周、隋朝的大夫。他是绘画方面的多面手。据说他精通人物、山水、界画和车马。被世人誉为“唐画始祖”。但他最突出的贡献还是在于山水画,他唯一流传至今的作品是《游春图》,现保存于故宫博物院。

《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风光的绿色山水画卷,表现了人们在春天的郊游。画家以恰到好处的管理,细致的笔触,绚丽的色彩,描绘了一幅青山绿水,花木繁茂,山清水秀,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艘华丽的高层游艇随着波浪荡漾的春光。船上的三个女人环顾四周,陶醉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流连忘返。湖边几个人或骑马,或漫步山间小道,或伸开双手站在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写,成功地体现了游春的主题,虔诚的游春图为唐代绿色山水画派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唐代父子直接继承了詹的山水画风格。李思训是唐朝的宗室,曾经担任过“武威将军”。他继承了井,发展了詹子谦的画法,用笔工整,用鱼刚劲沉稳,画面花纹瑰丽,气势磅礴,装饰性强。他在李昭道继承了他的画风,被称为“变父之势,妙哉妙哉”,创作了海景和山水。

就这样,从隋代的詹子谦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中国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青绿山水画派。到了唐代,形成了山水画派的另一个源头,那就是水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的创始人是王维。据说他擅长诗、书、画、乐,还当过尚书右丞。王伟的画有雪景、剑阁、栈道、远足、钓鱼等。他的画的特点是笔触细腻,渲染细腻,有“重”和“深”。王维山水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诗画有机结合。我们之前提到过,绘画史一般把他视为诗画结合的奠基人。王维之后的中晚唐时期,山水画发展出现了一场“水墨画运动”。这样,中国山水画在唐代发展成一个自由的新世界。

五代至宋代,山水画家辈出,山水画流派重叠。这些画家继承和发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将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五代北派、南派的山水画,北宋的中原画派、庭院山水画,北宋后期的“米甸山水”、青绿山水,南宋的庭院山水画。

五代时期,郝静和他的学生管同是北方山水画的代表。郝静,北方人,曾隐居太行山,接触过北方大山和太行山的雄伟风光。所绘山水“自峰而起,远眺穷谷”,多为以规整布局为中心的全景布局的巨大山谷,而主峰为中心,白云则用以衬托中间和前景的整体布局。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空间感很强。据说《匡庐图》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弟子管同是长安人,师从郝静,但有“照你”之誉,自成一家。他喜欢关和陕西周围的风景,那里的秋山寒冷,村庄荒凉。他的代表作《关山行旅图》代代相传,群峰高耸,神韵深远。画出来的树,枝繁叶茂,无所事事,给人的感觉是“凌乱而整体,简单而有趣”。

与以郝静、管同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相对应,南方有以董源及其弟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又称“南方山水画派”。董源和巨然都是公元10世纪下半叶活跃在南方的画家。他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不同于孤独、富饶、寒冷的北方,而是生活在一个温和、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地区。他们观察自然,用独特的艺术语言描述自然。在董源的作品中,很难看到险峻陡峭的山峰。他看到的,是平缓连绵的群山,是树脚下一望无际的溪流,是山村里的渔舍,都是江南山川中动人的风景。董源的代表作有描绘潇湘地区风光的《潇湘图》和描绘夏季江南风光的《夏山图》。董源的弟子巨然成为其画风的最佳继承者,代表作有《秋山吐温》。在这幅画中,三个隐士正在深谷丛林中一条小溪旁的草屋里谈论佛经,周围是高爽的秋景,这也可以反映出画家的身份和意图。

北宋时期,出现了中原画派和书院山水画。中原画派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创世纪生活在山东省应丘县,所以他经常以齐鲁大地和原野的自然环境为描写对象。范宽长期生活在钟南山和大华山,他的画山富,石突兀,树葱郁,气势磅礴。继李成、范宽之后,山水画家接踵而至。在李、范的影响下,出现了“齐鲁之民只仿李成,关山之地只仿范宽”的倾向。

北宋统一后,江南画家纷纷北上,受到北宋画院的待遇,冲击了以中原画派为主流的北宋山水画,南北画派开始融合,形成了以郭为代表的庭院山水画。

在北宋山水画中,还应该提到“米甸山水”和青绿山水这两个画派。“米甸景观”的创始人是米菲。他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襄阳、镇江等地。他受到长江沿岸经常可以看到的云山烟树的烟雨景象的启发,于是在山水画技法上进行新的创造,用水墨来画山水,充分发挥了水墨的融合性。水墨晕染的效果,形成了含蓄空灵的韵味趣味。

然后就是青山绿水。如前所述,这一画派从隋代的詹子谦到唐代的李思训父子已经形成。但在五代宋初,这种形式在士大夫和画家中并不流行,被视为职业画家的作品,在北宋一度受到压抑。北宋中期,一些画家挤过人群,重新投身于青绿山水,创作出适合宫廷欣赏的精美青绿山水画。绿松石山水画进入成熟期,著名代表画家有王希蒙、赵伯驹等。

北方民族入侵,宋朝南迁,称为南宋。南宋画院在新都临安成立。由于政治的变化和画家生活区域的北移,南宋的绘画艺术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以唐力、刘松年、马援、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庭院山水画。

南宋的庭院山水画明显不同于北宋的庭院山水画。他们摒弃了北宋以来以主峰为中心的高山激流构图和精细繁复的笔墨,以简单朴素的形式进行创新。对角线构图往往是通过比较两条对角线的距离,使画面的重心偏离中心,位于一半的角上。被誉为“一角半”的艺术境界。

五代两宋是画家辈出,画派众多的时代,但我们还是要说一说另一种付费的画风——文人画。文人画兴起于北宋初期。苏轼最早提到了“文人画”这个概念,文人画是指不同于民间画家和宫廷画家风格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它的主要特点是主张表达作者的主观兴趣。取材于花鸟、竹石、水波、烟云,借物暗示,避实就虚;在创作方法上不受程式束缚,在艺术形式上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文人画的兴起促进了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在山水画领域,通过“元四家”的艺术追求和实践,这种画风成为宋以后的主导画风。

“元四家”是指元代最著名的四位山水画家:黄、王蒙、倪瓒和真武。四家都擅长诗书,诗、书、印的结合成为他们采用的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强调表现个性,强调绘画的娱乐性,强调笔墨的趣味性。但四家的经历、艺术偏好、审美理想各有不同,各有鲜明的个性。黄的画只用两种规格,淡绛和水墨。笔法多变稳定,用笔轻盈苍劲,减少刺激,追求平和和谐。

而王蒙的画,则是品相丰富,有的善写,有的以墨取胜,有的比拼色彩。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三家都很简单,唯独王蒙众多。倪瓒呢?他的山水画的突出特点是质朴、干爽、清淡,即构图、笔墨、意象简单、笔墨干涩。然后是真武,最突出的是其他三家公司都很重视笔,而真武很重视墨,喜欢用湿笔。画面的效果阴郁而湿润,却保留了更多人的遗风。

最后,我们来看看明清山水画。

明清山水画除少数画家外,大多以摹仿古代为主,突出笔墨趣味。比如明初画坛主要提倡南宋画院和浙派的院体风格。但之后在绘画上还是有所突破。他们强调主观的美感。

结合各派之长,技法灵活多变,构图不再遵循传统的从属格式,自由编排,强调生活趣味。明代中期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家,在山水画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什么叫乌蒙?因为他们四个都是苏州人,所以苏州被昵称为“吴门”,因此得名。

沈周结合了董源、巨然、米芾、真武、王蒙等前辈大师的长处,创造了多种风格的山水画,有的精细,有的古朴,有的瑰丽,有的清丽雅致。有全景山川,小而田园的风景。简单的手法,充满生活意义。他的山水画代代相传,如《庐山高图》、《沧州趣图卷》等。文徵明是沈阳的学生,当然也是他的老乡。师从沈周,擅长诗词书画。他的山水画有工笔和写意两种规格,水墨山水的写意,写意和泼墨。工笔山水,但不刻板,有典型的书卷气和“文人”趣味。唐寅的画,取李成、范宽、南宋之法,也取元人之法,自成一体。作品场景宏大,手法严谨,既阴郁闲适,又诡异婉约,既丰富大方。仇英是画家出身,不是“文人”,但他在艺术上既受文人画家的影响,又受民间画家的影响,所以他的画融合了这两个方面,也为文人所欣赏,有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

吴门四家之后,明代山水画界开始派系林立,热闹程度不亚于宋代画坛。较大的派别是华亭派、宿松和云剑,其中华亭派的影响最大。因为这三个流派同属一个地区(松江),审美理念和绘画风格基本相同,所以人们统称之为“松江派”。

明末派系众多的山水画坛在清代也很有特色。出现了所谓的“正统派”和“革新派”,他们一直影响着整个清代画坛的风气。

清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人系统内部的艺术思想、创作态度、艺术风格都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也伴随着当时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由于清朝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政策和文化专制,极力巩固小农经济,压制商品生产,使明中叶以来滋长的资本主义因素和在艺术上突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失去了发展的温床,全方位的复古主义和禁欲主义盛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绘画领域开始出现了倒退和变异。这以“清初六大家”为代表,他们在艺术上强调“逐日临摹古人”、“形似古人”,脱离实际,执着于前人的笔墨技巧之线。师法古人已成为他们山水画创作的一大倾向。这种艺术见解和风格能迎合清朝的思想克制政策和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很受官方的支持和欣赏,被视为所谓的“正统”。

清六日,大家以王时敏为首,其余有王鉴、王毅、王、、云,似乎都与余时敏有关。王逸、和云都是王时敏的学生,王建是他的同乡和亲戚,王是他的孙子。也许是这种家庭关系造成的。与此同时,王时敏、王鉴、王逸、王并称为画坛“四大天王”。都主张临摹古代,多以临摹所得创作。他们的笔法不凡,功力极深,使山水画在技法上前进了一大步。但后来,云放弃山川,另辟蹊径,专攻花卉,一时名声大噪。

当以六大为代表的“正统”走上复古主义的道路时,一批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创造精神的汉族知识分子画家开始承接明中叶以后突破传统的解放思潮,在艺术上敢于突破和挺身而出,强调个性解放,主张“借古开今”,反对固步自封,运用和改造传统绘画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在绘画史上,这些人一般被称为“革新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清初著名的“四大名僧”和“金陵八派”。

“四大名僧”指的是石涛(元吉)、西施(坤灿)、弘仁和八大山人。他们四人的特点是,都是因为痛恨满清统治而出家,用绘画来避开山林,表达愤怒。他们都反对照搬过去,提倡自然创造。流露真情。但他们的画各有特色:石涛的画奇幻、超然;西施的画古朴典雅;洪仁的画古朴幽静;八大山人的画简洁明了。他们的绘画风格对花鸟画中的“扬州八怪”影响很大。

龚贤是“金陵八家”的首领,与樊圻、高岑、邹喆、吴红、叶欣、胡帽、谢逊并列。因为他们都在南京长大,所以得名。他们的特点是不受师古之风的影响,而是从真实的生活体验和自然中获取灵感,作品更加写实。他们大多隐居,游走于江淮之间,以卖画为生。同时,他们也经常聚在一起,唱关于酒的歌,以诗书画唱。“四大和尚”和“金陵八子”的绘画风格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