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身份视角下文化电视节目的整合与发展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文化电视节目的整合与发展:1500字

摘要: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中国掀起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热潮。大众传媒方面,以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电视节目,一方面承担着新形势下塑造中国文化认同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在经历着媒介融合的发展阶段。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文化节目往往呈现出各种不利于中国文化认同的方面。最后,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结合新媒体融合功能和媒体融合理论,提出了文化类节目创新融合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新媒体;文化认同;文化节目;媒体融合

第一,文化节目的整合与发展对文化认同的挑战

首先,文化节目融合趋势下中国文化身份的变化。2014 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此为契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引发了文化电视节目制作的一系列变革。比如,由于播出频道的变化,文化类节目往往叫好不叫座,所以传统文化内容也出现在科普教育栏目中。在融合发展阶段,脱口秀、真人秀、竞技节目更适合与传统文化结合,拓宽了文化节的播出渠道;再比如受众维度的变化。传统文化节目的“文化灌输”以被动受众为前提,而新兴媒体参与融合发展,直接将受众带入文化传播过程。由此看来,文化认同在时效性上受制于新媒体文化的快节奏;文化认同的空间性也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特殊地理空间,增加了虚拟空间的维度;文化身份的对比也因为文化节和多屏融合的目的而有了交叉的受众群体,相应的集体意识也渗透到了受众的不同维度;文化认同的互动不再局限于个人和群体,也存在于不同认同的个人之间和多个群体之间。

最后,文化项目在发展中融合了文化身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文化节目整合发展中的文化认同问题具有两面性。节目融合讲的是“媒体端”的发展趋势,文化认同讲的是“观众端”的状态。可见,“媒体方”融合发展的种种变化引发了“受众方”文化认同的变化,“受众方”文化认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会影响“媒体方”的融合发展。有学者将文化认同分为六种形式:社会认同、职业认同、地域认同、民族认同、* *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3]。作为一个多民族的中国,从政治经济中心到边疆的文化认同,围绕着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形态、现代民族国家形态等关键问题。因此,中国文化认同也呈现出多种模式。

相应地,中国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融合与发展必须考虑中国文化的地域差异、民族差异和意识形态实力。这可能是文化节目多元化发展的契机,也可能是文化节目一体化发展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文化风险。

第二,新媒体的整合功能体现在文化节目的创新上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不仅推动了文化节目本身的创新与转型,更广义的新媒体的整合功能,“整合了人类社会的器皿、传播、产品和服务”[4]。具体来说,新媒体的整合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功能整合。在功能上,观众不再满足于机械地接受通过数字电视传输的节目产品。新媒体的功能融合是指将信息和媒体内容从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和宽带通信网络逐步传输到用户。这与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是观众在使用和满足过程中对文化节目各方面功能要求的逐步提高。

第二,产业整合。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侧重于功能性内容的生产,而新媒体作为具有产业属性的文化产业的讨论较少。新媒体的产业融合功能主要是促进计算机产业与信息技术、电子通信和传媒业的产业融合。有学者指出了传媒业的四大趋势:资源禀赋从渠道稀缺向内容稀缺转变;盈利模式从单一收入渠道向多种收入渠道转变;产业格局从产业分离向产业融合演变;市场结构从高度垄断市场演变为竞争性垄断市场[5]。

第三,产品和服务的整合。产品和服务的融合是指媒体和信息产业利用宽带设施、数字功能并与产品和服务进行互动,以迎合客户口味的便利性的一种合成形式。湖南卫视率先在电视节目中加入弹幕,一场直播分为频道和网络两种观看模式等创新尝试,都丰富了媒体内容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