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圣人观的比较与评价
在对待人性上,孔子主张“仁”为基础,孟子主张“义”为第一位。如果我们稍微注意一下他们的观点,就不难发现,孔子在许多场合要求人们尊重“领地为王之地,天下之民为王之臣”的愚忠思想,所以他也要求人们忍辱不悔地接受统治者的奴役,做到“温良恭俭让”,而不是“锋芒毕露”;但孟子主张“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如果“贵大则谏,屡不听则易位”,孟子还说“贵臣视之如粪土,则臣视之为敌”,“我闻所未闻。”
可见,孔子要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限制在“礼”的范围内,防止人们反抗统治阶级;孟子认为“鱼,我所欲也;熊掌才是我想要的。二者不可兼得,还得舍生取义。”换句话说,孟子主张一个人要有个性,不要畏首畏尾,言听计从。据说孟子初到齐国时,有意劝齐王不要好战,不要快乐,要“为民乐”。反而以生病为由拒绝了采访,派手下去应付孟子的到来。孟子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是宣称病未至。周围的人怕得罪齐王,都劝孟子“遵王命”,要孟子三思而后行,但孟子还是坚持己见。更有甚者,孟子为了表示对齐王的蔑视,第二天一早就若无其事地冲出去参加主人的葬礼。在孔子看来,孟子的这种行为是“蛮横的”、“不可教的”,而孟子却认为“其越轨的原因也是——这也是可笑的。如果是,那就选择和野兽在一起?为什么和动物在一起很难?”。这是多么具有挑战性的反叛啊!其次,在人格修养方面,孔子一味强调“克己复礼”,无怨无悔。他让自己的弟子磨砺意志实际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孟子认为“故天降大任,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乱其行止,故忍耐而得其所不能。”人是不变的,然后才能变。困在心里,平衡烦恼,然后去做。色签,音发,然后隐喻。一个国家,如果国内没有大臣和足以辅佐国王的贤士,往往会有邻国覆灭而外国不与之匹敌的危险和来自国外的祸患。然后我知道,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也就是说,孟子主张一个人只有经过磨炼,才能真正具备“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和德才,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造福他人。他不认为磨炼意志只是为了统治阶级,也是为了个人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