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命题能力的现状
数学备考的重点是巩固基础,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所以,复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逐一复习知识点,巩固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全面复习,实施双基;规范解题,训练思维;掌握方法,运用思路;注重运营,提升能力;掌握技巧,提高速度。第二阶段是精选习题,提高解题技巧。在对知识点逐一复习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课本,深刻理解和掌握各种数学概念、定理、性质、公式、规律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进行归纳和类比,达到沟通和串联,从而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网络。复习题的选择要紧扣大纲,具有典型性;全面。应该有利于“双基”的掌握和巩固,有利于能力的提高。同时,探索“一题多解”和“一题多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具体来说,基础知识、技能、方法的复习要以巩固、熟练、全面为基础。
(1)横向比较相似易混淆的基础知识,达到准确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及时认真地做好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工作,通过做相关练习或练习之前试卷中的错题,找出自己知识技能上的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巩固。
(3)通过综合练习,巩固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要重视数学与生产生活及相关学科的关系,提高数学的综合应用能力。熟悉各类题型的特点、常用解法和要求。
能力的提高要通过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来实现。
(1)要探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以高中数学整体为基础,挖掘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形成横向的知识网络。
(2)注重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在做每一道综合题时,都要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思想,促进从已知到未知、从复杂到简单的转化,找出从已知到未知的通道,不至于盲目。
(3)通过解题实践,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综合题时,首先要了解问题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回忆解决(证明)这类问题的常规解法,确定解决(证明)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要着重探索解决难点的方法。
受访者补充2009-11-05 10:07一、每个人都能学好数学。
数学对很多人来说枯燥、深奥、抽象是不争的事实,但并不代表它难学。一位著名的数学人物曾经说过,“掌握数学就是善于解决问题,但这并不完全取决于解决问题的数量,还取决于解决问题之前的分析、探索和解决问题之后的透彻研究。”也就是说,解决数学问题不是把自己当成解题机器或者解题奴隶,而是努力成为解题的主人。就是吸收解题的方法和思路,锻炼自己的思维。这就是所谓的“数学题要考察考生的能力。”那么解决问题前后如何“分析探索”“深入思考,认真学习”呢?其实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不知道学生喜不喜欢语文?想写一篇优秀的作文,一定要细心,一定要有创意,一定要有写作提纲。这种创意一定来源于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和想法,绝不可能靠瞎编就能写出好文章。那么要解一道数学题,也要审题,搞清楚问题是什么已知的。还在等什么?这叫“有的放矢”。“得”就是打开“已知”与“待求”之间的通道,也就是“创造性”,即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来沟通这种联系,或者把问题分解成部分,或者变成熟悉的问题。这种“创造性”是数学思维的长期积累,是自己解题经验的总结,是解题后的一种感受。所以解决问题后的总结是最重要的。我记得从小学开始,语文老师总是要求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后说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目的是甚麽?当我们做完一道数学题时,也要思考总结其中心思想:题目涉及哪些知识点;在解题中采用什么解题方法或思路,从而与命题者“交流”,达到“理解”的境界当然,解题后的总结也要考虑:问题是否有其他解法;能否推广解决类似问题。只有“举一反三”,才能真正“触类旁通”。总之,任何学习都不能贪完美,要精益求精。
2.注意改善学习习惯
1.掌握知识过程中的三个坏习惯
忽视理解,死记硬背:认为只要记住公式、定理就万事大吉,而忽视了对知识推导过程的理解,不仅难以提取应用知识,也失去了对一次次知识推导过程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方法的吸收。比如这就是三角公式“常记常忘,反复记不住”的根本原因,然后就谈不上用三角变换解题的意识了。
重结论轻过程:数学命题的特点是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忽视条件的掌握,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果,甚至是正确的结果和错误的过程。如果在学习中看不到什么时候怎么讨论。原因之一是数学知识的前提条件模糊(如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不等式的性质、等比级数求和公式、极大值定理等。)
忽视及时复习,加强理解:大家都知道“温故而知新”这个简单的道理,但很少有人在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懈地运用。因为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每节课的内容似乎都“看懂了”,所以舍不得花八到十分钟复习当天的旧知识。不知道课堂上的“理解”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想要“认识”自己,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记住,从“了解”到“见面”一定有一个“了解”的过程,这是谁也禁止不了的。
2.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四种不良心态
缺乏对已学过的典型题目和方法的积累:有的同学做了很多习题,但收效甚微,效果不好。原因是他们为了完成任务被迫被动做题,缺乏必要的总结和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可以强化“主题性”和“主题感”,逐渐形成“模块”,并不断从中汲取智力营养,从而实现隐藏在模型中的数学思维方法。这就是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只有“积累-消化-吸收”才能“升华”。
在解决新问题时,缺乏探索精神:“学数学不做题,等于入宝山而归空”(华语)。在我们面临的社会中,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无处不在,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学习数学需要在解题实践中不断探索。害怕困难,过度依赖老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不积极学习的习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先思后说,先做后评”的方法,正是为了激发学习者主动探索的热情。希望学生增强自信心,勇于猜测,积极配合教师,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习者思维活动的交流过程。
忽视解题过程的标准化,只追求答案:数学解题的过程是一个化归转化的过程,当然离不开规范严谨的推理判断。在解题中,跳得太多,乱写字母,手绘,用这样的态度对待稍难的问题,很难产生正确答案。我们说解题过程的规范化,不仅仅是写作的规范化,更是“思维方法”的规范化。学生要学会不断规范自己的思维过程,努力做到解题完美。
不重视算术,忽视运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数学运算是按规则进行的,一般的规则和方法当然要牢牢掌握。但是,静止的相对性和运动的绝对性决定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因此,在运用一般性、概括性、一般原理解题时,不能忽视算术,而应更加注重猜测、推断,选择合理、简单的运算方式。不动脑筋,顺水推舟的解题方法必须改进。用“看”题或“想”题代替“做”题,是计算能力差、计算复杂的根本原因。
3.复习巩固三个误区。
认为多做题可以代替复习理解:学好数学,做大量的配套练习是必要的。但是光练不思考,思考总结不一定有好结果。只埋头做题,不向上思考的学生,虽然做了很多题,但是很难保持随机学到的知识。只有滚动总结,知识才能永远“保存”,才能实现知识水平的飞跃。我们平时复习、期考、月考中的习题,正是为了引导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复习和理解,让知识连成网络。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良好的思考和勤奋的总结是必要的,也是积累知识和方法的有效途径。
不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的系统化:高考数学的命题往往在知识的交叉点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如果仅仅依靠单一的知识去掌握,对知识与知识体系的关系缺乏充分的认识,必然导致理解肤浅,综合能力差,当然也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平时教学中的“前后”和“解题规律总结”都是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希望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不善于改正已经犯下的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就是学习进步的过程,人类社会也是在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善于纠错,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也是学习的重要一环。有的学生在老师批改的作业上往往止步于“√”和“×”,甚至视而不见;只问试卷分数,不关心或者很少关心为什么“错”了。注:回忆,无论是甜的还是苦的,永远是有益的,也是美好的,永远鼓励自己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改正错误的过程就是学习进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