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发表的论文
论威特与威特热: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系列之六。
你知道有一首歌唱遍了意大利吗...?“北京阅读”1980 3。
漫谈维克多·北京读书第4期1980
傲慢、铁手与自救——评《铁手骑士》
《武汉外国文学研究》,第3期,1982。
反常,但不是偶然——评保罗·海泽的《在北京读书》,第8期,1983
石的诗化小说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外国文学研究》,第4期,1986。
艺术与生活的哲学思考——评赫尔曼·黑塞的《艺术与生活》
艺术家的小说《水仙与戈德蒙特》,北京读书,第7期,1986
亲和力:解读、接受与本义北京读书1987第8期。
歌德论世界文学北京1987 8月15文艺报
诗人玻尔等人北京人民日报1987 165438+10月4日。
孤风中的旗帜北京阅读1988 1
他不是“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88 1。
亚历山大·洪堡——歌德时代的明星。读书1990三号。
无论是驴还是马,都不是生不逢时。
——论霍夫曼的小说创作与接受《武汉外国文学研究》,第1992期,第1期。
论浪漫主义——艾琪《北京外国文学评论》第2期,1993
威廉·梅斯特的学习时代——脱俗武汉外国文学研究第2期,1999。
论《浮士德》的哲学内涵(上)《北京外国文学评论》第2期,1999。
论《浮士德》的哲学内涵(下)《北京外国文学评论》第4期,1999。
“从西方到东方的问候”
——《论中西合璧》,《武汉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为什么只有“自强不息”
——《浮士德精神》的另一种阐释与反思武汉外国文学研究,2004,1。
思想家歌德《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魔山:一个阶层的衰落》,《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德文学文化交流史研究
中国长春歌德社会科学战线,1982,3号。
新华文摘转载
歌德——《魏玛的孔子》长春社科战线1983第3期。
歌德与中国现代文学阅读1982第3期。
张闻天论浮士德人民日报3月1982。
求道:在北京读书,7号,1983。
中国的书和中国的书读,第2期,1984。
道教收藏工程简介:读书,2号,1985,北京
冯至与德国文学武汉外国文学研究2号,1987
中国读者眼中的歌德和席勒:中国比较文学,第1989号,第1号。
17,18中国文化在西部的传播长春社会科学战线1989第4期。
魏礼贤与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第五辑《文化:中国与世界》。
魏礼贤——《大德中国人民日报》2月22日1990。
冯至与德国诗歌北京外国文学评论1992第3期。
一首回荡百年的歌:《浮士德》在中国的接受:《中国比较文学》,第4期,1999。
歌德与比较文学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智者对话: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3期。
严谨学风与愚昧精神的完美结合《中国比较文学》1,2005。
八十年前,有一家子——中国日耳曼学探源。《读书》2005年第3期
文学翻译理论研究
本人翻译威特,北京翻译通讯1985 10。
新华文摘转载
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关于文学翻译的思考《中国翻译》,第6期,1987
还需要爱北京的《世界文学》1990第4期。
尴尬与自由,傲慢与自怜――论文学译者的心理人格:中国翻译,第2期,1993。
论文学翻译批评:南京译林1994第3期
翻译、口译和口译:香港翻译会议:
《翻译成中文的研究》,论文1998。
歌德与文学翻译:中译本,第5期,1999。
论文学翻译主体《南京译林》,2000年第3期
再论文学翻译的主体:《中国翻译》,2003年第3期
我翻译了《魔山》20年。中译本,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