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温室效应?

1)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含氯氟烃、二氧化碳。

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如氮气和臭氧,导致了大气成分的变化。

2)臭氧层的消耗和破坏

影响:

1)地球上病虫害的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4)土地干旱,沙化面积增加。

详细介绍

名称:温室效应

中文:温室效应

摘自IPCC术语表中温室效应的定义。

温室效应又称“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使地面和低层大气温度升高。因为它的功能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所以得名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中不存在这种效应,地表温度会下降3度左右甚至更多。另一方面,如果温室效应继续加强,全球气温也将继续逐年上升。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引发了全球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环境污染导致的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

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能做什么?

温室效应主要是现代工业社会过度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造成的,这些燃料燃烧后向大气中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作用。其在大气中增加的结果是形成了一层看不见的玻璃罩,阻止了太阳向地球辐射的热量向外太空扩散,结果地球表面变热。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和大气本身的相同气体和云发出的红外辐射。大气辐射向四面八方发射,包括向下面的地球表面辐射。温室气体在地面-对流层系统中吸收热量。这就是所谓的“自然温室效应”。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水平密切相关。在对流层,温度一般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一定高度发射到太空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在平均温度为-19℃的高度,由太阳辐射的收入平衡,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可以保持在平均温度1 4℃。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对红外辐射的不透明度增强,导致有效辐射从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高度向太空发射。这就产生了辐射强迫,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地面对流层系统的温度升高来补偿。这就是“增强型温室效应”。

[编辑本段]出处

温室效应主要是现代工业社会过度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造成的,这些燃料燃烧后向大气中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气体。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作用。其在大气中增加的结果是形成了一层看不见的玻璃罩,阻止了太阳向地球辐射的热量向外太空扩散,结果地球表面变热。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

人类活动和自然也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如氯氟烃(CFC)、甲烷、低层臭氧和氮氧化物。在地球上,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

为了减少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一方面,人们需要尽可能地节约用电(因为发电需要烧煤),少开汽车。另一方面,保护森林和海洋,例如,不要砍伐森林,防止海洋被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减少一次性木筷子的使用、节约纸张(纸木)和不践踏草坪来保护绿色植物,让它们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新理论

自1975以来,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9华氏度,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学术界一直公认,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然而,美国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詹姆斯·汉森博士经过几十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温室气体主要是碳尘等物质,而不是二氧化碳。

碳粒粉尘是一种固体颗粒物,主要是燃烧煤、柴油等高碳燃料时碳利用率低造成的。它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大量的碳粒子聚集在对流层,导致了云层的堆积,而云层的堆积就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地面热量的40%到90%来自于云层产生的大气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向外扩散越少,地球就越热。

汉森博士记录了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发现二氧化碳的含量在1950和1970之间增加了近两倍,而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则有所下降。用目前流行的理论很难解释日益恶化的全球变暖现象。

汉森博士认为,除了碳尘之外,还有一些气体物质可以导致温室效应,比如对流层中的臭氧(正常的臭氧应该集中在平流层)、甲烷以及毒性极强的氯氟烃。但这些污染源的治理相对困难。幸运的是,近几十年来,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所下降。如果对流层中甲烷和臭氧的含量也能逐年减少,再过5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的变化几乎为零!

碳粒粉尘不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内燃机质量的不断提高,甚至不使用内燃机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可以减少残留的碳颗粒。如果汉森博士的理论能够成立,将为地球降温带来新的希望,希望地球早日发烧。

在工业革命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280ppm。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到2100年,二氧化碳的含量将增加到550ppm,也就是说,几乎增加一倍。世界各地的许多气象学家都在努力研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后,全球平均气温会上升多少2100。

目前具体的方法是根据大气运动和物理状态变化的规律,设计一个数值模型进行计算。但由于人们对大气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不完善,采用不同的简化计算方法,各模型的计算结果往往差别很大。因此,在80年代,美国科学院组织了一个评估委员会,对这些模型的结果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估,最终得出的结论是,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3℃,即1.5℃,即1.5℃-4.5℃。这是在这个问题上最权威的组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一份报告中使用的数字。

近年来,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考虑了大气中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的作用。因为燃烧化石燃料时,会释放出CO2,同时会释放出硫化物等巨量气溶胶。这种气溶胶会阻挡一部分阳光到达地面,从而降低地面温度,起到降温作用。气专委估计其值为-0.5瓦/平方米。即1/3相当于CO2的增温效应(1.56W/m2),略大于甲烷的增温效应(+0.47W/m2)。主要基于这一改进,IPCC在1996年发表的第二份报告中,将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气温的增暖值由1.5℃-4.5℃改为1.0℃-3.5℃。评估报告还指出,由于海洋巨大的热惯性,2100的增暖值只会实现50%-90%左右。

但模式计算的结果也表明,全球平均增暖1.0℃-3.5℃在全球分布不均匀,但赤道和热带地区没有或几乎没有增暖,增暖主要集中在高纬度地区,量可达6℃-8℃甚至更多。这会造成另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两极和格陵兰岛的冰盖会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纬度大陆的永冻土带也会融化或变薄,造成大面积的沼泽。还有,海洋变暖后海水的体积膨胀也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在IPCC的第一次评估报告中,预计海平面将上升70-140 cm(对应的气温上升1.5℃-4.5℃),在第二次评估报告中,比第一次评估结果(对应的气温上升1.0℃-3.5℃)下降25%左右,最有可能的数值为50 cm。IPCC的第二份评估报告也指出,自19年底以来的百年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5厘米,因为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

全球海平面上升,会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沿海低地,后果非常严重。1995 165438+10月在柏林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次缔约方会议上,44个小岛屿国家组成了小岛屿国家联盟,呼吁获得生存权。

此外,指出CO2的增加不仅会引起全球变暖,还会导致全球大气环流的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的扩展。包括中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会减少,蒸发会因气温升高而增加,所以气候会变得更加干燥。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的气候异常和灾害。比如低纬度的台风强度会增强,台风的来源会向北扩展。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重传染病的流行。以疟疾为例。在过去的五年里,世界上的疟疾发病率翻了两番。现在全球每年约有5亿人患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然而,温室效应并不全是坏事。因为最冷的高纬度地区变暖最大,农业区会大大推进到极地。CO2的增加也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直接增加有机质的产量。还指出,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时期,暖期多为降水较多、干旱区缩小的繁荣期,等等。

当然,在大气温室效应的问题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以前有科学家认为现在的数值模型不成熟,计算结果过于夸张;百年上升0.3℃-0.6℃是正常的气候变化,不能证明是大气温室效应造成的,等等。当然,这是少数意见。

然而,无可争议的事实是,目前大气中的CO2浓度和全球温度正在迅速增加,温室气体的增加将导致全球变暖。如果等到问题到了人类可以清晰感知的程度,往往就很难扭转了,那就太晚了。因此,我们现在必须高度重视,以便采取对策,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

[编辑本段]引言

温室效应简图温室效应是指传递太阳光的封闭空间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即太阳的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透入地面,而地面变暖后释放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让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温室。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将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意味着温室效应将使地表温度升高38℃。

大气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面释放的长波辐射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以前的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森林砍伐,大量农田被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降低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此外,地表水域面积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减少,吸收和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减少,二氧化碳生成和转化的动态平衡被破坏,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改变了地球的温度。然而,一些乐观的科学家声称,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远远少于火山等地质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他们认为最近地球活动频繁,比如喀拉喀托火山和圣海伦斯火山的接连爆发。地球正在从腹部释放二氧化碳。所以温室效应不完全是人类的错。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能解释工业革命后二氧化碳含量直线上升。都是来自火山吗?

在空气中,氮气和氧气所占的比例最高,它们都可以透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但是二氧化碳不行。它不能穿透红外辐射。因此,二氧化碳可以阻止地表热量向太空辐射,具有调节地球温度的作用。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将比现在低20℃。但如果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使地球仿佛在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形成“温室效应”。除了二氧化碳之外,还有其他气体也会造成温室效应。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烷烃约占15% ~ 20%,甲烷和一氧化氮有30多种。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 5℃,极地可能升高10℃,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上升将导致一些地区降雨量增加,一些地区干旱,飓风强度增加,频率增加,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上升,极地地区的冰川将会融化,海平面上升,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噬。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撒哈拉以南的牧区发生了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乏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屠杀,超过654.38+0.5万人死于饥饿。

这是“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典型例子。因此,必须有效控制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地球,防止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性灾难。

科学家预测,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 ~ 4.5℃,极地地区的气温升幅将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上升必然会融化极地冰层,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严重。如果海平面上升1 m,直接影响的土地约为5×106 km2,人口约为1亿,耕地约占全球耕地总面积的1/3。如果考虑到极端风暴潮和盐水入侵,海拔5米以下的沿海地区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全球的1/2。部分沿海城市可能会向内陆转移,大部分沿海平原会盐碱化或沼泽化,不适合粮食生产。同时也会对河流中下游造成灾害。海水入侵,会造成河流水位上涨,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河流下游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前正在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公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大势所趋。

科学家预测,如果我现在开始适度砍伐树木,到2050年,全球变暖将减少5%。

[编辑本段]功能

温室有两个特点:温度比外面高,不散热。生活中能看到的玻璃大棚、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大棚。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做温室,让阳光直接照射进温室,加热室内空气,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可以阻止室内热空气向外散发,从而保持室内温度高于外界,提供有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的条件。

[编辑本段]后果

环境效应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会减少向外太空的红外辐射,因此地球的气候需要改变,以实现吸收和释放辐射的新平衡。这种转变可能包括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的“全球”变暖,因为它会释放出过量的辐射。然而,地球表面温度的轻微上升可能会引发其他变化,如大气云量和环流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的会加剧地面变暖(正反馈),有的会减缓变暖过程(负反馈)。

利用一个复杂的气候模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第三次评估报告中估计,全球平均地面温度将在265,438+000年上升65,438+0.4至5.8度。这预计要考虑到大气层中悬浮颗粒对地球气候变冷的作用,以及海洋吸收热能的作用(海洋热容量大)。然而,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这一计算结果,如对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预测、对气候变化的各种反馈过程以及海洋吸热的程度。

2)地球上病虫害的增加。

温室效应会让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

美国科学家近日警告称,由于全球气温上升导致北极冰层融化,冰冻超过10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重现,导致全球疫情恐慌,严重威胁人类生命。

纽约州雪城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的《科学家》杂志上指出,他们早前发现了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它在大气中广泛传播,因此推断在北极冰盖中也发现了这种病毒。于是研究人员从格陵兰岛提取了四块冰,年龄从500万年到654.38+0.4万年不等,在冰中发现了TOMV病毒。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病毒的表面被一种固体蛋白质包围,因此它可以在逆境中生存。

这一新发现让研究人员相信,在冰层深处可能隐藏着流感、脊髓灰质炎和天花等一系列流行病毒。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力。当全球气温升高,冰层融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中数千年或更久的病毒可能会死灰复燃,形成疫情。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他们当然不能排除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3)海平面上升

如果“全球变暖”正在发生,有两个过程将导致海平面上升。首先是海水受热膨胀,使得水位上升。第二个是格陵兰岛和南极大陆的冰川和冰的融化增加了海洋的含水量。预计从1900到2100,地球平均海平面将上升0.09-0.88米。

全球变暖南太平洋岛屿即将达到顶峰。

全球变暖导致南北极冰盖迅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即使海平面仅略微上升1米,也足以导致发展中国家5600万人成为难民。世界上第一个被海水淹没的有人居住的岛屿即将诞生——卡特里岛,位于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现在岛上的主干道都齐腰深了,所有的农业用地都变成了烂泥。

4)气候异常,海洋风暴增多。

5)土地干旱,沙化面积增加。

对人类生活的潜在影响

一)经济影响

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100公里的沿海地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海港附近的城市地区。因此,海平面的显著上升将对沿海低洼地区和岛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害,如加速海水对沿海海滩的侵蚀,并通过上升的海水将地下淡水推向更远的内陆。

二)农业的影响

实验表明,在高浓度CO2的环境中,植物会长得更快更高。但“全球变暖”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大气环流,进而改变全球降雨分布和各大洲表面土壤的含水量。由于未能清楚地了解“全球变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植物生态的转变尚未确定。

三)海洋生态的影响

沿海沼泽的消失肯定会减少鱼类的数量,尤其是贝类。河口水质的咸度可能会减少淡水鱼类的种类,相反,该区域的海鱼种类也可能会相对增加。至于对整体海洋生态的影响,目前还不清楚。

Iv)水循环的影响

全球降雨量可能会增加。但区域降雨量的变化还不得而知。部分地区可能降雨较多,但部分地区可能降雨较少。此外,温度的升高会增加水分的蒸发,对地面水源的使用造成压力。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继续以目前的速度上升,到205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2-4摄氏度,极地的冰山将大大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幅上升,一些岛国和沿海城市将被淹没,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切题

农田积水和疟疾肆虐

卡特琳娜岛的人们,穿着传统服饰,在知行生活中一直很快乐,几百年来一直独立,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然而,由于人类破坏环境导致的全球变暖,它们正面临着被海水淹没的命运。卡特里娜岛的环保主义者保罗·塔巴希说:“他们受到了海洋力量的袭击,洪水不断。原来的地区已经被改变和破坏,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被海水淹没。

让人无法忍受的是,蚊蝇成群,疟疾肆虐。

专家预测,再过几年,卡特里岛将完全淹没在海水中,全岛居民转移到村庄并撤离势在必行。

亚马逊雨林正在消失。

南美洲乃至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逊雨林正在逐渐消失,使全球变暖危机雪上加霜。

被称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雨林覆盖了地球表面的5%,产生了世界上20%的氧气和30%的生物物种。由于非法砍伐和开垦,亚马逊雨林正在以每年7700平方英里的面积消失,相当于新泽西州的面积。雨林的消失不仅会加剧全球变暖,还会让许多只能生活在雨林中的生物面临灭绝的危机。在过去的40年里,

一个新的冰河时代即将到来。

全球变暖的另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是冰河时代的到来。

南极冰盖融化导致大量淡水注入海洋,海水浓度降低。于是,“海洋传送带”逐渐停止:暖流无法到达寒冷海域;寒流到不了暖海。随着全球气温下降,又一个冰河世纪即将到来。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冰冻,接连不断的暴风雪和龙卷风将席卷大陆。

最终的危害:可能导致恐龙时代再次到来!

[编辑此段]新备注

自1975以来,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9华氏度,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学术界一直公认,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然而,美国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詹姆斯·汉森博士经过几十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温室气体主要是碳尘等物质,而不是二氧化碳。

碳粒粉尘是一种固体颗粒物,主要是燃烧煤、柴油等高碳燃料时碳利用率低造成的。它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造成环境污染。大量的碳粒子聚集在对流层,导致了云层的堆积,而云层的堆积就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地面热量的40%到90%来自于云层产生的大气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向外扩散越少,地球就越热。

事实上,全球变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而是一种全球现象。全球变化不仅带来暴雨等气候变化,也对物种生存和人类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就东亚而言,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北极冰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了亚洲的大气环流。当青藏高原达到现在高度的一半左右时,亚洲季风的雏形出现了。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温度正在逐渐上升,而且上升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直接后果是冻土层下移,冰川和冻土(冰冻圈)中多年积累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大量释放。其实我们俗称的温室气体不仅仅是二氧化碳,甲烷也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有人预测,青藏高原整体变暖可能导致亚洲季风减弱或改变,这意味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温度和湿度都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和人口生活。

此外,全球变化也严重影响生物的分布和适应。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地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二氧化碳的增加实际上是一种C肥的释放,会直接导致植被分布的变化。同时,对于对温度敏感的野生动物,如大熊猫,随着温度的升高,其生活的海拔会逐渐升高,这将导致其生活环境逐渐破碎,难以完成交配和繁殖行为,最终导致物种灭绝。很多与生态平衡相关的物种都面临这种情况。因此,不仅仅是南方洪涝、北方干旱、雨雪冰冻寒潮等天气过程,其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全球变化的研究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工作集中在对过去全球变化的研究。通过对冰心(姚潭洞)石笋、泥炭层、古土壤和化石的一系列研究,分析了新生代尤其是近2000年来的环境气候变化及其物种响应。用于了解全球变化的形成机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后者的响应以及对人类的影响,从而分析判断全球变化的未来趋势。传统上,利用海洋氧同位素来确定古海平面、古温度、降水序列等。最近有人用地球生物学的方法(如谢树成)分析了许多样品中有机质的组成。总之,全球变化科学不仅仅是地球化学领域的工作(如全球C计划),而是正在向跨学科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全球变化研究的今天,我们特别重视过程研究。古生物学和地球生物学应该探索更多的研究方法,提供更多的信息来反映过去全球变化的内容。

更不用说工业社会的影响,自然因素:

事实上,全球变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而是一种全球现象。全球变化不仅带来暴雨等气候变化,也对物种生存和人类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就东亚而言,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北极冰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了亚洲的大气环流。当青藏高原达到现在高度的一半左右时,亚洲季风的雏形出现了。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温度正在逐渐上升,而且上升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直接后果是冻土层下移,冰川和冻土(冰冻圈)中多年积累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大量释放。其实我们俗称的温室气体不仅仅是二氧化碳,甲烷也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有人预测,青藏高原整体变暖可能导致亚洲季风减弱或改变,这意味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降水、温度和湿度都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和人口生活。

此外,全球变化也严重影响生物的分布和适应。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地圈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二氧化碳的增加实际上是一种C肥的释放,会直接导致植被分布的变化。同时,对于对温度敏感的野生动物,如大熊猫,随着温度的升高,其生活的海拔会逐渐升高,这将导致其生活环境逐渐破碎,难以完成交配和繁殖行为,最终导致物种灭绝。很多与生态平衡相关的物种都面临这种情况。因此,不仅仅是南方洪涝、北方干旱、雨雪冰冻寒潮等天气过程,其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全球变化的研究有很多方面,其中主要工作集中在对过去全球变化的研究。通过对冰心(姚潭洞)石笋、泥炭层、古土壤和化石的一系列研究,分析了新生代尤其是近2000年来的环境气候变化及其物种响应。用于了解全球变化的形成机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后者的响应以及对人类的影响,从而分析判断全球变化的未来趋势。传统上,利用海洋氧同位素来确定古海平面、古温度、降水序列等。最近有人用地球生物学的方法(如谢树成)分析了许多样品中有机质的组成。总之,全球变化科学不仅仅是地球化学领域的工作(如全球C计划),而是正在向跨学科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全球变化研究的今天,我们特别重视过程研究。古生物学和地球生物学应该探索更多的研究方法,提供更多的信息来反映过去全球变化的内容。

全球变化的研究需要广泛的知识和很强的综合能力。

这里推荐一个欧洲网站earth/有需要的读者可以免费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