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创业战略研究论文
把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下,曾国藩的辛酸历程、执着信念、捍卫传统、残暴杀戮、虚伪以及诸多瑕疵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有一点需要明白的是,唐郝明曾国藩是小说,可以允许艺术加工,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和立场,不能完全视为历史,也没必要太苛刻。
从曾国藩丧母到丧父,在湖南组织应永,组建湘军,再带湘军出湘,收复武昌,下长江打江西。
唐郝明没有按照普通人传记的时间顺序,而是直接把曾国藩放在太平天国运动的舞台上,叙述了他早年的科举和在京为官的经历,在情节上比较吸引人。
这段经历是曾国藩一生中最坎坷、最艰难的时期:
第一,官场排挤。
由于诚实坦率的性格,他痛恨邪恶,成为湖南官场的众矢之的。辛辛苦苦爬起来的项勇被长沙绿营军排挤,爆发多次正面冲突,自己的据点被绿营士卒摧毁。只好把部队拉到衡阳,远离官场。
二、秀才领兵,赶鸭子上架。
曾国藩出身于科举。他在北京做了十年的钦差大臣。他顶多读过几本孙子兵法的书。甚至骑马都很困难。他最初立志成为政治家、圣人和科学大师。谁想遇到乱世,被勒令回家办丧事?
而且他没有历史上儒家将领的才华,谈笑风生,一蹶不振。后来战场实践证明,他每战必输。凡是亲自带兵打仗的,都是惨的。在他的第一次远征中,他损失了一半来之不易的海军师,并被迫两次跳入河中。
但他有三样东西是人做不到的:
(1)决心或辞职。
没有人能改变已经决定的事情。
我写了一辈子日记,每天的一言一行甚至每一个想法,反思是否符合圣人之道,记录所有的违背。
在衡阳练兵期间,太平军已横扫湖北,进军安徽、江西,威胁朝廷安全。八旗和绿营在一战中崩溃,咸丰帝几次上书催他增援。他以军备不全为由拖延,一直等到所有储备的大炮都装上战船才向北进军。
(2)识人用人。
这很像三国里的孙权。他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擅长打架。他选拔了许多有军事才能的将军,如塔齐布、、李、鲍超、弟弟、。他们大多是像他一样的学者,将来会成为全能的雅典和地方长官。
(3)善于治军,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不出奇招,不刁钻,打硬仗,打硬仗。走到哪里都要深沟高垒扎营,可攻可守。
尤其是安庆和南京周边,军队不能在城下久留,也不急于攻城。第一,在城外挖战壕,建造坚固的堡垒。兵法云,十面包围,湘军敢于以弱兵围城,打持久战,逐渐切断太平军外援,生吞活剥对方。
第三,老师不明。
朝廷颁令治理应永,为什么说老师不明?
湘军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常尴尬。这是应永的民兵性质。为保卫湖南而建,却要主动进攻湖南,军粮粮草都要由湖南供给。更有甚者,还可能给人一个借口,从重心上支撑自己。该法院从未给予过与生俱来的权利,它一直可以自称为项勇。
如果我们只是响应朝廷的号召,建立一个应永来保卫湖南,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了。
曾国藩的一大优势在于战略格局。他要么不开始职业生涯。他既然参军,就要建王师平定天下,同时不引起朝廷的怀疑,还能让自己的军队赢得民心。
太平军深受穷人支持,却宣扬基督教,全盘否定儒家传统伦理。曾国藩以铲除异端为大旗,争取士子文人的支持。
第四,军费没有来源。
项勇属于当地的应永,没有正规军的建立,他无法从朝廷得到任何援助。
曾国藩为了保证兵员质量,借鉴明朝戚继光的征兵理念,要求只招农村农民,要老实听话,不能投机取巧。
但是农民兄弟比较现实,很难说服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以忠君爱国赴汤蹈火。曾国藩只好利用自己的名声,动员当地乡绅挨家挨户捐款捐物。
第五,法院存疑。
满清王朝一直对汉人官员保持警惕。自吴三桂之乱以来,基本没有汉人有重兵。
在八旗绿营一战皆败的形势下,太平军所向披靡。曾国藩率项攻陷武昌后,本来就是功勋卓著。但朝廷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奖励,反而加强了警戒,使得项处处受制,自己筹措军费,孤军奋战,无人援助。落败的官场同僚冷嘲热讽。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湘军攻占安庆,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全军覆没。朝廷别无选择,只能依靠项。
所以《血祭》基本上讲的是曾国藩参军后艰难的二次创业历史,认为母亲的葬礼是湘军备战的开始,父亲的葬礼在他离开江西战场时已经告一段落。
平原上一望无际的草,随着季节来来去去,野火从未完全吞噬它们,它们在春风中又长高了。战火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寸草不生,重复着历史兴衰的剧本,那些被烧掉的野草在受苦。
这部电影讲的是湘军和太平军艰难的僵持,生死搏斗。天京内讧后,湘军开始占上风,在左和李鸿章的帮助下,终于破金陵,定天下。
但是,作者为什么把曾国藩回乡划分为对父亲的孝敬呢?原因是曾国藩在家的这段时间思想变化很大。
回到湘乡荷叶塘的老家,曾国藩静下心来,反思过去几十年的经历。他终于在老子的思想中找到了答案,寻求出路。世间万物都是阴阳相生,相辅相成。太死板了,就坏了。如果太软,就容易刚柔并济。
野火烧的时间轴,太平天国的内斗,被极大的破坏了。曾国藩和向君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历史的天平开始向清朝倾斜。尽管如此,洪秀全大胆提拔任用的李秀成、陈玉成,也是叛逆英雄,天下奇才,用的是奇招。曾国藩和项历尽艰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河之变中,项率领专家李和曾国藩的六弟等六千人,浩浩荡荡。他们深入李秀成精心布置的包围圈,全军覆没。李自杀了,失踪了。小说中曾国华九死一生的情节是根据野史虚构的。
安庆是天京的门户,拿下安庆天京很危险!项和太平军对这座城市的战争成败心知肚明,于是在这里展开了拉锯战。一是项饿了,安庆外围通道被切断后,城内太平军开始挨饿,吃杂草树皮吃老鼠,吃老鼠吃人肉。这是人间地狱。围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陈玉成派出的援军也陷入了绝境。六千人放下武器投降,全部被曾国荃杀死。一百人被带进大营斩首一整天,只留下一名大将在大门口当众肢解。曾国藩写信愧疚地安慰弟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显菩萨之心。”安庆城毁后,成年男子全部被杀,妇女成为湘军私有财产。
天京也是如法炮制,围城,打援,封锁出口。随着左收复杭州,李鸿章收复苏州,天京成为孤城,被攻破只是时间问题。在此期间,瘟疫在曾国荃蔓延,每天都有许多人倒下。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对他的病赞不绝口。
天京城被毁后,仍在烧杀抢掠,尸体堆积成山。在战争中,所谓的道德仁义荡然无存,人性最极端的一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这一部分主要谈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后的一系列经历。从鼎盛到日落,废湘军,任两江总督,设洋务,出山,办理天津教案,也是曾国藩复兴梦的经历。
破金陵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曾国藩声名如日中天,手握数百员猛将湘军,俨然天下第一武装。与此同时,他面临着一生中最大的危机。死兔烹鸟藏尸的历史血案成了挥之不去的噩梦,身边很多人劝他效仿宋太祖的黄袍,推翻腐朽的满清朝廷,恢复汉人的山河,否则很可能遭受灭族之灾。
从小沉浸在儒家忠君爱国思想中的曾国藩,始终不接受自己走上谋反之路,于是决定斩断羽翼,废掉大部分湘军,让朝廷安心。对于曾国藩的忠诚和卓越功绩,朝廷也给予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和嘉奖,封了侯,并正式拜为两江总督,这在清朝历史上汉族人中是最高的。
最后,他有地方总督的实权,而且是中国最富的地方。曾国藩可以放开手脚实现自己的中兴野心,恢复科举,惩治腐败,主持建造现代化的船只和新式武器,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到欧美留学,包括詹天佑等后来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的火种。
如果说魏源是中国第一个看世界的人,那么曾国藩就是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人。
然而,捻军叛乱打乱了他的计划,桑戈林钦死了。朝廷无人可用,只好重新启用曾国藩。裁军之后,曾国藩没有精兵,也没有重兵可用,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结果徒劳无功,学生李鸿章收拾残局。
征服捻军的失败已经看到了他的没落,天津教案的处理更是让他丧失了操守,身败名裂,为朝廷打上了汉奸的烙印。
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有世俗的欲望。他从小是农民的儿子,资质一般。一半努力,一半运气,他爬上了一个又一个更大的平台。同时,他一生都在与人性的弱点作斗争,不断地解脱自己,更新自己,终于有所成就。
为什么我们一直如此热衷于研究曾国藩?他的家书、日记、书信,说的不多,但很多都是散漫的细节。无论是做儿子,做兄弟,做朋友,做臣子,都是简单的道理,比如勤奋,坚持,真诚,读书,早起。普通人可以学他们,但大多数人不可能像他一样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