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知识
摘要:“主动教学”有着悠久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大部分都是打着“课外”的前提。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式教学,既能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同时又能为学生实现自我创造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快乐中学,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活动化?我校生物系的老师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在活动中抓住“动点”,设计“动法”,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激活”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问题动点动法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一些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生动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
1,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活动教学”有着悠久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外早期可以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和杜威的“学校与生活”和“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前,荀子就说过,“不闻则已,不闻则已,不见则已,不知则已,不知则已,不为则已,学而止。”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元感官,使学生动起来,使教与学达到最佳效果。
我国的活动教学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课、活动课、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然而,在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因此,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设计相关教学活动,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生动探究、热烈交流,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生物课堂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由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心、以活动为纽带、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从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学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的开放式教学,集中体现为“做中学”;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将“活动”有效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教学”是一种更适合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
生物课堂教学的活动化也是生物自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索和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学生不仅要用手,还要用脑来获取生物知识。活动将生物知识与游戏中的学习和探索结合起来,既体现了生物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因此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生物课堂教学的活动化也是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积极和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要素."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生物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与实施。
说到“活动”,人们一般认为“课外”是以学科课堂之外为前提的。即使是生物课,为了赶上进度,很多学校还是继续课外活动,学生自己开展活动,所以教学质量很难控制。也要让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开展课堂教学的主动研究,让学生用“主动”的方法学习,在“主动”中学解放学生的思想、双手、眼睛、思维和空间,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活动化呢?我校生物系教师对此课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关键是在活动中抓住“动点”,设计“动法”,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激活”学生。
2.1寻找“动点”
2.1.1“科学与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与人文”的学习氛围是一种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是学科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动”起来比如在探索“人的反应速度”的时候,我先在面前表演了一个抛硬币的游戏,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我成功了,偶尔失败。当我成功的时候,同学为我鼓掌,当我失败的时候,我叹息。至此,师生关系更加密切,不自觉地激发了学生的“动”。我刚停下来,就有很多同学抢着“试试”。马上请了两个同学上台比赛。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时候话题自然就引出了灵感:还有哪些因素与反应速度有关?关于反应速度,你想探究什么?学生:“反应速度和人的性别有关吗?”“反应速度和人的身高有关系吗?”“反应速度和人的注意力有关系吗?”“反应速度和心理素质有关吗?”“反应速度和手指长度有关吗?”等等,全班同时问了39个不同的问题。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极大地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然后,我鼓励大家选择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四人一组进行研究实验。整堂课,大家都在快乐的活动中积极学习。
2.1.2从学生生活中挖掘“感动点”。学生的生活和经历是接受教育、学习和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经历来学习,让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生活中的一门科学。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有趣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比如说鸟类适应空中飞行生活的特点,折纸飞机是大家从小玩到大的游戏,但是折好飞远并不容易,有一定的技巧。通过课堂上的折纸飞机比赛,可以看到谁的纸飞机飞得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的原因:纸质材料是轻是重;纸张大小;飞机的机翼或大或小;鼻子折叠法...最后得出结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和动力。那么“鸟类是如何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的?”引导大家对课本上的材料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出鸟类适合飞行生活的特点,这是自然的。再比如很多同学家里养宠物。宠物随地大小便怎么解决?学生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学生关心的问题和社会正在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点、激发“动点”的有效途径。比如2003年中国的非典疫情,为我们在初中讲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接种提供了活生生的场景和素材。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丰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2.1.3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场景,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在活动初期多放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场景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每节课我都会把电脑桌面的背景换一下,把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家的成果作为桌面。通过猜、听、说、动,我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问题,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老师在课前收集大量科技视频,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类之谜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教学目标。
2.2设计“动态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旨在让学生生动活泼、快乐学习,德、智、体和谐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教学目的和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2.2.1游戏类。人们最快学会他们喜欢的东西。学生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做事上。所以,学习和享乐是分不开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可以快乐地学习和发展。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拼图游戏、智力游戏、填字游戏和角色扮演游戏。比如我们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做一个食物网和“一个都不能少”,和我、猫、老鼠一起做生态球,听声音比赛,神经调节系列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化具体为抽象,将知识融入游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大家动手、动脑、动起来。每次老师走进教室,学生们都会上前询问,今天做什么活动?比如在介绍“生态系统”这一节的时候,我们设计了两个学生参与活动:“制作食物链和食物网”和“不能少”。比如说到生态平衡,我们就设计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活动。提前准备一个网络,邀请10的同学出来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其中一个代表人类。让人坐在网中间,其他同学把他举起来,代表生态系统其他成员支持人。当人类破坏了一个环境因素,比如水污染,学生分析水污染会导致其他相继的污染。说到某个因素的污染,代表相应成分的同学离开,同学们一个个离开。坐在中间的人越来越受到威胁,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摔倒。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员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如果不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破坏环境,最终会受到环境的报复,影响自身的生存;生态系统不缺成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再比如:高一的营养素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医生和病人的游戏,医生背对黑板,病人面对黑板。当老师投射出一种营养缺乏的疾病名称时,“病人”就说出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请“医生”诊断并提出合理建议。课堂气氛很好,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医患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
2.2.2生产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的智慧唾手可得。”这意味着孩子更多的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大脑的结构来说,在人类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分中,控制手的部分占据了很大的面积,所以手的运动可以训练大脑很大的面积。俗话说:匠心独运。练手就是练脑,“十指连心”的灵巧会促进心智。在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耳朵模型、运动中骨骼肌的协调模型、环境污染课件、手抄报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比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们设计了“和我一起做一个生态球”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做一个“生态球”并观察它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谛。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树立环保观念,提高环保意识。老师首先通过展示各种图片和自制的生态球来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用FLASH动画引导学生分析瓶子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通过讨论,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球,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直接体验和感悟,就难以充分发挥活动教学的特殊功能和价值。
2.2.3探究实验课。比如光对鼠女生活的影响,种子结构和组成的探索,种子萌发的条件,脉冲与运动的关系,反应速度等。比如在探索鱼鳍的作用、观察鱼类呼吸时,并没有完全照搬教材,而是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实验材料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学生被给予很大的自由。教师只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设备并提出学科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实验。实验的时候因为当时的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也比较贵,所以选择了小金鱼。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得多。按教法在鱼嘴前滴红墨水,整杯水立刻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我们做什么呢当时老师给予了适当的指导:“可以把鱼抓起来直接丢进嘴里观察,也可以尝试其他方法,不伤害鱼的生命。”最后各组找到相应的方法,观察红墨水从口腔到腮的现象。方法一:“让鱼在沾有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儿,然后放回清水里。”;方法二:“把鱼放在桌子上的蜡盘上,因为蜡盘面积大,水浅”;方法三:“用手阻止鱼游动”;方法四:“在桌子上用绑有鱼鳍的塑料片把鱼拦住”;方法五:“用手抓住鱼,将墨水直接滴入鱼嘴”;方法六:“减水减缓鱼的游速”。并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法过于粗暴,容易伤到小鱼。学生的创造潜力是巨大的。开放式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主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的良好品德和敢于挑战老师和权威的科学探究精神。
2.2.4设计与创作:开展了生物园设计、宠物条件反射建立、新型动物运动模式设计与制作、动物交流模式询问方案设计、营养食谱设计...
此外,还有调查、分析和讨论等等。
以上活动需要经过亲身实践、记录数据、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的综合过程,用眼、用脑、用手、用全身才能完成。动手实践是核心环节,体现了活动的本质特征。没有这个环节,活动的特性就会丧失。
总之,生物学在课程中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的结论上,还体现在它的发现和发展上。知识永远是一条河流,它在不断地进化、丰富和发展。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学习和获得铭刻在其中的情感、态度和认知能力。这些不是只靠接受和记忆就能获得的,只有亲身直接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才能获得。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和价值,培养顽强的探索精神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使学习成为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在教学中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用眼、口、脑,在活动中激活各种感官,获得直接体验,使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作为非中考科目,学生轻松学习,享受学习,热爱学习。
3.有问题
3.1课堂组织。生物课堂活动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对活动充满热情。如果教师组织不当,就容易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的内化。要形神结合,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老师需要很强的组织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能驾驭好的。
3.2课堂评价。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教学进度和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很难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教学的效果。
3.3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生物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所以活动形式要多样化,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进取的精神。而对于新课程,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所以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觉得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所以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收集资料,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
参考资料:
1.全国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吴会清中国活动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前言)
2.《快乐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用培训用书。
3.解读生物新课程标准
4.《活动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用培训用书。
二
研究性学习教学法在生物技术活动中的应用
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更蕴含着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深刻含义和期望。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侧重于学生对学科知识和解题技巧的机械记忆,忽视了对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解题技巧的培养,从而造成了所谓的“高分低能”和书呆子现象。这种状况不适应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进步。而且枯燥的知识灌输和学习无用的思想,也让很多中小学生产生了厌学、学习被动的情绪,充满了功利的学习观念和只为成绩的“装卸货”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有力措施和新的学习模式。
探究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和努力,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它要求教师和学生改变教师、教材和课堂三个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改变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发展。作者是一名中学生的生物老师,也是一名科技辅导员。除了在生物课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外,近年来,为了适应探究活动的需要,我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上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创设探究问题情境,拓宽探究思路。
创新并不神秘。这种换位思考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每个人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人一出生就适应环境的天然保证。而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的基础。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过,创新始于问题。有问题才能思考;有了思维,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虽然有不一定探究的问题,但没有不一定探究的问题。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拓宽学生的探究思路。笔者就如何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辅导中创设问题情境,尝试改变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生物课外活动的教学方法和一般的校内课程一样,也是以教学为主的。比如老师先给学生讲解如何制作植物叶脉标本、蜡叶标本、透明浸液标本、蝴蝶标本等。,然后演示。接下来,同学们纷纷效仿,最好的就是自己做得完美的。学生不用动脑。效果就是学生思维迟钝,活动结果都是预定的,学生自然就少了兴奋,少了创新。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笔者在《探索植物叶脉标本的制作》中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河沟里经常会有一些腐烂的树叶,用水冲洗一下也可以得到叶脉标本。为什么?可以考虑浸泡腐烂叶肉吗?有哪些浸泡液?浸泡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哪些植物叶片适合用浸泡的方法制作叶脉标本?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维的火花也闪现了。他们调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种情境下的问题,从多个角度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众说纷纭,激动!有的说用自来水泡叶子,有的说用池塘水泡,有的说用醋溶液泡,有的说用洗衣粉溶液泡,有的说用碱溶液泡等等。这些方案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老师要及时鼓励,拓宽学生的思路。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制作方法,作者并不以质量来评判,而是根据基本原理与学生讨论其可能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筛选,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实验结果下结论,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当然,生产结果再也不会一样了!有人成功了!有些人失败了!通过探索活动,最终得出结论:池塘水和自来水是理想的浸泡液(细菌可以大量繁殖,而酸碱溶液抑制细菌的繁殖),玉兰叶也是理想的材料。学生们对设计自己的方法并通过探索来制作它们充满了兴趣,并且对制作的标本非常满意。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开发叶脉标本工艺品。就这样,经过多次活动,学生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和甜蜜,对探究学习产生了兴趣,并逐渐养成了善于提问、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习惯。叶脉书签、叶脉相框、叶脉花、叶脉灯罩、叶脉生肖等工艺品应运而生,用简单方法制作叶脉标本的实验获得21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三等奖。
2.创造独特的探究个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探究,而探究的过程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和特长。在此基础上,实施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发展探索型人格特征,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展特长,给学生留下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发展空间,塑造鲜明的探索型人格。
2、1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
无论对错,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和最高分是传统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这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上,严重阻碍了探究活动的开展。在生物课外探究活动的教学中,作者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各种问题的讨论,只关注你思维的科学性和你陈述的逻辑性,不强调结果的对错。这样就打消了很多学生怕答错题让同龄人发笑的心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重在找论据,拓宽了说事的途径。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渐进入主体角色。因此,在课外科技活动辅导过程中,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不完全局限于课本,都会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努力塑造鲜明的探究人格。
比如柑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用柑橘皮喷蚂蚁也是孩子们经常玩的游戏。辅导科技活动时,一个同学突发奇想:大剂量的柑橘油可以用来喷蟑螂吗?在这种探究思维的驱动下,我利用情境讲述柑橘油杀虫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学生们用类似的植物材料喷洒蟑螂,如大蒜和洋葱,都兴高采烈,没有被从书中找不到答案吓倒。几经波折和艰辛,环保型灭蟑螂材料“诞生”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实验,还在老鼠身上实验了环保型灭蟑液(防止其对人体产生毒害),最终在家庭中试用成功。一系列的探究过程完全符合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学生的科学意识得到了提高,对科学家严谨的学习态度有了新的认识。探索环保材料消灭蟑螂获21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项目二等奖。
2,2训练学生动手动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用脑的时候可以同时用手实验,用手的时候也可以同时用脑思考,这样才能创造。探究性学习必须为学生提供动脑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用脑动手体验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从而获得研究的初步经验,加深对自然、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理解,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好奇心和体现自身的创新精神,养成独立思考、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在生物课外探究活动中,笔者注重让学生用脑用手,在课程中安排一些用脑用手的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同时要注意诱导他们做好动脑和动手的衔接,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人格。
作者在生物技术活动中尝试让学生设计一顶适合野外捕虫的帽子,要求帽子将捕虫设备合二为一,做到一帽多用。具体的设计方案由学生决定,有一组是这样设计的:普通的草帽用迷彩布装饰,外观大方。帽子顶部装有防虫网,防虫网的把手也可以当拐杖用。帽子底部连接雨衣,可以随时装卸。帽子的边缘缝有五个拉链口袋,口袋里装着一些捕虫的辅助工具,比如放大镜、手电筒、指南针、地图、笔、笔记本、口罩、白纸等。这样,学生们就意识到,有时候想操作问题很容易,但是再用脑-手-手-在实践中做起来就不容易了。相反,有些思维步骤非常复杂,实际应用后,可以跳几步到位。强调动脑和动手、动手和动脑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的手灵活了,还活跃了他们的大脑,给他们跳跃思维的体验,为他们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提供了基础。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不仅能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魅力和乐趣,以及思维方法和实际操作的重要性,还能培养学生凡事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尊重科学真理、重视实践产生真知的科学品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一个好的教师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到无忧无虑的空间,一个让他们可以探索、表达和分享自己想法的空间,牢牢记住和把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原则。只有这样,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才能进一步提高,研究性学习这一重要的课程理念才能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