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怎样才能写好展览主题论文?

中国会展业理论研究蓄势待发--写在中国会展理论研究高峰论坛上。

目前,我国会展理论研究领域正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不久的将来将形成“中国特色的会展科学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现状展望未来,根据会展业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科学规划我国会展研究的战略发展方向。

一、现阶段中国会展理论研究领域。

自21世纪初,中国的会展业经济已初具规模。然而,无一例外,中国会展业的理论研究必然会受到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理论研究领域自身发展的制约。中国会展科研体系和科研队伍的建设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培育期。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会展业的理论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对近年来各类会展研究项目的统计分析,项目委托主要涉及场馆规划与管理、会展组织与管理、上下游行业研究、区域会展经济、城市会展经济、会展策划、品牌会展、资本运作、国际市场竞争、行业政策研究等方面。它直接关系到会展业的构成要素。因此,它属于典型的行业“要素研究”,从而成为我国现阶段会展理论研究领域的特色,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我国会展行业对会展研究的需求所决定的。

二、现阶段中国会展业理论研究领域的四大问题

1,国家对会展业科研经费的投入。

国家对会展科研的投入很少,科研经费总量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会展业的理论研究创新和研究水平。

国家投入的会展科研项目类型可分为三类:部委、地方政府和各类学术项目。例如,2003年9月,国资委委托中国展览馆协会进行中国会展业的长期规划,2004年6月,商务部委托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进行中国会展业的现状和政策研究。此外,北京市会展业发展规划、长春市重点展会条例、长春市重点展会评估等省市科委、教委等垂直单位在各高校建立了科研项目。自2000年以来,国家在会展科研方面的总投入粗略估计约为300万人民币。按照国际惯例,科研投入一般应占总收入的5-15%左右。如果把中国近几年的科研投入和中国会展经济80亿人民币的产值相比,大约占0.0038%,简直是杯水车薪。

2.科研项目供需矛盾整体来看,会展科研项目总量很少。一方面由于科研投入极小,另一方面行业对会展科研项目的需求很大,他们更渴望获得对市场运作和企业管理有指导价值的研究成果。目前行业与理论、实践、学术界之间存在亟待弥合的鸿沟,会展科研项目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供需矛盾不仅表现在双方“见面难”,还表现在供需“渠道不畅”,缺乏相应的“市场机制”保证双方有效沟通。比如目前行业的热点之一就是会展业的服务能力。从去年年底到今天,我们一直在做相应的研究。由于投入不足,进展非常缓慢。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面临着如何将其转化为商品的问题。如果有相应的科研经费,类似的前瞻性、学术性、创新性、实践性的研究就有了保障,一些科研项目的供需矛盾就可以有计划地解决。

3.会展研究机构存在的大量问题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全国共有16家专业会展研究机构。从成立时间来看,继2000年全国首家专业研究机构重庆海纳会展研究院成立后,2006年仅有1,438+0,2002年上升到2,2003年9,2004年3。不难发现,2003年,中国会展研究机构成立的高峰期,56%是专业的。从研究机构性质来看,16会展研究机构中,近12为高等院校,占比75%,3有一定政府背景的占18%,只有1为纯市场化研究机构。

与国外会展研究机构相比,专业研究机构和独立的专业研究机构并不多。比如科隆大学只有一个会展经济研究所,德国高校只有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所以,笔者认为,短短四年内出现10多家研究机构,是只有中国才有的独特现象。这一现象与目前中国会展业从“量级”到“质级”的转型阶段非常吻合。它不仅是中国会展业繁荣的表现之一,也说明中国会展研究领域的资源已经积累足够,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未来几年,将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理论研究领域势在必行。

4.科研队伍的问题面对会展业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些机构除了新成立的北京联合大学以外,70%隶属于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主要任务是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缺乏时间和条件介入会展业的实践环节,即使能通过横向项目进行实证研究,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来自会展行业的研究人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其业务侧重于会展实践,缺乏相应的研究环境和条件,一般很难持续从事研究。

我们不妨大胆假设一下,在现有的16会展研究机构中,现有的研究人才数量为80人,整个会展行业的研究人才数量不到100人,以每个研究机构平均5名工作人员计算。可见,我国会展专业研究型人才严重不足。此外,研究人员结构不合理。负责16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只有少数接受过系统的会展专业培训,大部分缺乏会展实践经验。因此,会展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严重缺乏,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下一页]

三。发展我国会展理论研究的建议面对以上四个问题,当务之急是从全局出发,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科研体系,集中力量解决科研供需矛盾。作者建议借助全行业的力量制定《中国会展业科研总体规划》。

规划主要可以涉及三个方面:1,共同努力发布《中国会展业科研总体规划》

2.构建中国会展科学研究的实施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管理学科体系和会展科学理论。

其中,建议在制定《中国会展业科研总体规划》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政府、企业、教育、学术界的四方合作关系、国际国内的双向沟通渠道,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的国际合作研究。

(2)分层研究;分层研究;统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研究,形成研究体系;设立专项政府展览研究基金;争取把会展研究作为省市科委、教委、经贸局的纵向研究项目之一。如“宏观”的政策研究是“中观”的实证,如各种会展城市的规划、会展项目的策划、企业的战略管理、国际国内著名会展的比较研究、同类会展与同类大型会议的比较研究、各种综合研究等。“微观”的研究包括经济性、效益性、功能性、时效性、应急性和实战性的研究。尤其是后者最受工业界欢迎,最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学术与科学相结合在当前的研究中,要注意从国际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从事前沿学术研究,从事比较研究,善于借鉴先进的学科理论和研究工具,倡导创新的研究思维,鼓励创新的理论研究方法。

(4)推进市场化科研,鼓励企业以项目委托方式开展项目研究,结合实际应用有效开展普适性科研活动。提出的研究课题将作为研究项目投入市场,由市场进行立项和测试。通过理论研究形成的权威报告,以翔实、真实、准确的研究报告获得并推动相应的投入,将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5)及时宣传推广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与会展行业相关的主要媒体,并与之紧密结合,使之成为我国会展理论研究探讨和研究成果发表的有效平台,不断推动我国会展科研的发展。

第四,中国特色展示学理论建设的展望。虽然阶段不能交叉,但过程可以缩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展览理论需要几个阶段和时期?可初步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并结合要素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形成中国会展业科研发展蓝图。

当前及未来5至1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我国会展业的理论研究处于“要素研究”的初级阶段,目标是解决会展业“要素研究”的供需矛盾。进入下一阶段,即“系统理论”研究,目标是解决我国会展市场初级阶段产业经济价值的系统理论研究与效率效益之间的矛盾,至少需要5到10年的发展。

形成更加系统、先进的会展科学研究机制,通过创新的理论体系和特色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展科学理论,使其傲然屹立于全球会展理论研究领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必须与我国会展经济阶段性发展的需要相一致,科研投入和研究成果的积累和沉淀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是一个需要不懈努力的长期目标。

据商务部研究院近期统计,2003年,全国31个省市建设了212个展览场馆。到2005年底,中国展览总面积将超过300万平方米,2003年将有3298个展览项目,这表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会展经济国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会展强国。理论研究作为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是中国会展业实现“世界会展强国”目标的坚实基础。中国会展科研领域蓄势待发,10多家研究机构不断涌现,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科研课题多,还有即将成立的国家会展研究机构“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为今后建立中国特色的会展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总之,倡导会展科学,制定中国会展科学研究的总体发展规划,是中国会展业面对国际会展市场挑战的迫切需要。合作构建中国会展学科体系和会展研究理论体系,是政府、企业、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共同愿望。作为会展业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理论研究是中国会展业实现世界级会展大国目标的坚实基础。加强会展科学的理论探讨,反映前沿理论的学术观点,是中国会展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再过几年,中国一定会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展览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