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和政策文件: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趋势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走向

随着中国经济的企稳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逐步复苏,2010年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将进入“后危机”时代。人类会发展,但历史不会简单重演。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将出现一些重大的新趋势。只有基于这些大趋势,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格局将发生深刻调整,中国发展面临新的重大机遇。

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正在改变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新兴经济体将逐步增加消费,减少储蓄。“美国消费、中国制造、中东俄罗斯提供资源”的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结构调整方兴未艾,国际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和资本流动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保持低增长。

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将继续调整。金融危机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权,加速了全球经济多极化的进程。特别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基斯坦“金砖四国”成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居于首位。G20取代G7成为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场所,标志着全球治理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全球金融体系正面临重大变革。金融危机削弱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欧元地位上升,这将加速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特别是中国政府加快了人民币双边互换和跨境贸易试点进程,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加速提升。世界各国也就加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机构达成共识,这必将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在蓄势待发。金融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催生了以低碳经济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绿色经济和智慧地球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大力支持其发展。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调整和转移势不可挡。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方面的差距有望首次缩小。

总的来说,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环境总体上对中国有利。百年危机也为中国发展创造了百年一遇的战略机遇,中国经济发展将迎来更健康、更稳定、更有活力的“黄金十年”。

“以转型促发展”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虽然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外部因素取决于内部因素。中国加快发展,关键在自己。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要素供给条件良好,内需潜力巨大,仍可保持8%-9%的增速。而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收入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方式不科学,过度依赖外部需求、投资、资源和要素投入,直接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加快发展的核心问题不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转变发展方式作出了系统部署。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把保增长和促转型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可见,“以转型促发展”正在取代“以增长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不仅是2010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

2010宏观政策的取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们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规模将继续增长,但支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重点是加大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保、节能环保、中小企业、居民消费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投资资金将保持适度增长,但重点是完成在建项目,新项目将被严格控制。可以预见,保障性住房投资、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节能汽车、医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都将大幅增长。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将中小企业、服务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工薪阶层作为政策支持的重点。

我们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根据新的形势进行适当微调。货币信贷规模将低于2009年,货币信贷节奏将更加平稳。投资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重点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三农”、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振兴和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困难,确保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求,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投机性购房信贷政策将明显收紧。在调控措施上,货币当局可能会优先考虑控制信贷规模和公开市场操作等常规数量型工具,其次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如果通胀压力或预期较强,将考虑调整利率。利率调整也会参考美国货币政策的走向。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快速上升的情况下,央行不太可能早于美联储加息。同时,央行和监管部门也将加强对信贷投放节奏的调控,防止季度间和月末的异常波动。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基础,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将出台相关政策,在收入分配、保障性住房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城镇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扩大对外开放。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干部政绩评价机制等改革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中,垄断行业体制改革将继续深化。继续落实国家稳定外需政策,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支持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出口,支持服务贸易出口。支持企业对外投资,以投资促进商品和服务出口,将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亮点。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优先发展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加公共支出,加强公共服务。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相机抉择的政策手段,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适度变化,但结构调整、深化改革、保障民生等政策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总体而言,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将好于2009年。初步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可能达到8.5%-9%左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中国经济将以更加稳健的步伐步入新的“黄金十年”。

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将以适度的增长速度加速转型。

从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来看,“增长”和“转型”是一对矛盾。高增长往往意味着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适当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中国政府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首要目标和中心任务,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保持适度增长。理论上,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2010年中国经济将保持8.5-9%左右的适度增长,2010以后的增速不能太快。像2003-2007年那样多年保持10%以上增速的时期恐怕不会再出现了。这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伴随这一基本特征的是以下特征。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将大大加快。“通过收入结构的调整促进需求结构的调整,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的调整思路会更加清晰。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将进入更快的增长轨道,新兴产业、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加快发展,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将大大加强。

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加快,质量将提高。城市群将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模式,尤其是皖江城市带等中部城市群将成为新的发展热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受到高度重视。国家将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物联网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占领后危机时代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

区域经济布局将进一步调整。2009年,国务院批准9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近期又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西部地区发展更加受到关注。中部地区成本低、靠近市场的优势更加突出,而远离港口、物流成本高的劣势趋于弱化,沿海企业的制造、营销等价值链环节将加速向中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如果说中国的加速发展是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一大趋势,那么中国发展的基本内涵将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和经济的适度平稳增长,中部地区的加速崛起将成为中国发展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