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泛舟瓜州为例谈古诗词阅读教学

带着感情读古诗词,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和神韵。是全面感受语言美和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词阅读教学要注重用韵、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韵、读诗、读诗。下面就以“瓜州泛舟”为例,谈谈古诗词阅读教学。

第一,抓韵,读好韵

诗韵是古诗词阅读中潜在的情感声调,主要是通过准确读平调、表达好韵调来实现的。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明白,在读古诗词时,要想把诗韵表达出来,首先要把平调读准。比如泛舟瓜州的“见”字是平调,如果读作见,音节的和声效果就会被破坏。其次,要注意正确、中肯地读出每个韵部的音节。古诗词中的绝句和格律诗一般不与奇数句押韵,而与偶数句押韵。朗读时要适当重读押韵,轻读无韵音,使上下音节和谐对应。这样才能有韵味的效果。当然,重读押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登瓜州》诗中有四个韵:“山、岸、归”。如果把四个韵脚都重读一遍,会让人觉得重复、枯燥。此时,根据诗歌表达的需要,对“空与岸”给予适当的强调,而对“山与归”的朗读则应稍弱一些。此外,诗歌阅读是介于阅读和吟诵之间的一种形式。为了更好地展现诗歌的魅力,朗读不宜过短,有些词要适当拉长,整体展现古诗词的跌宕起伏和委婉含蓄之美。

第二,正确理解和阅读诗歌。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内容,才能在朗读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含义后,还必须引导他们阅读古诗词的节奏、重音、语调,准确表达诗歌。

1,节奏:

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

先把句子分成两部分:五言句分成“△△ △/△△△”,七言句分成“△△△△△/△△△”。然后根据结构和内容的具体情况,将句子的最后一部分分为“△/△”、△ △/△”或△△ △”如诗《登瓜州》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划分节奏,用符号来表达:京口瓜州/中山一水涧/只隔/几重山。春风/绿色/江南岸,明月/我何时归来?

2.压力:

一首诗的意义和情感的表达依赖于情感基调,其中语音是关键。所以一定要根据诗歌表达的重点,确定几个但精确的词来强调,用一颗子弹标记出来。例如,这首诗应该读“只有,再次,当”作为重音,强调诗的内心感受。

3.语调:

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个句子(部分)用了升调,哪个句子(部分)用了降调,分别用“↑”和“↓”表示。注意诗前后语调的对立或相对配置。比如明月几时照我?另一句话可以当作下面的语调:明月几时照我?读语调时,音量逐渐增大,力度逐渐加强,最后音节升调拖沓;读降调时,强度由强时减弱,语速平缓。而且就全诗而言,第一句和下一句、前两句和后两句的语调配置也要错开,以达到跌宕起伏和相应的幽默效果。

三、拓展想象,读诗境界。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乡随俗,读古诗也不例外。因此,要在学生读韵准诗的基础上,诱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阅读诗歌,首先要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关于诗歌的背景信息,让他们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

比如《瓜州泛舟》这首诗,就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抒情名作。经考证,这首诗是他再次入相时,在去北京的路上,停泊瓜州古渡时所写。这次重聚意味着对他早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了一种将为国家展示才华的喜悦。然而,他毕竟是一个久经风雨的政治家,对未来不抱幻想,但也不乏悲伤。回首第二故乡——中山,他在想:我什么时候能成功,我就在明月下回到中山;万一遇到障碍,这座山和绿野就是我最好的归宿。没有以上的背景资料,我们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情感体验自然会与万里不同。其次,要引导学生想象入境。

例如,虽然教材中没有插图,但教师可以简单地用简笔画的形式勾勒出长江、瓜州、京口、中山的空间位置,以及诗人和月亮的大致意象,为学生的想象提供视觉支持,然后播放“春江花月夜”的片段,通过教师的诱导语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扮演诗人吟诵的角色。这时候大声朗读,真情实感自然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