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德清孔庙
中国高中网()
广东每年全国高考放榜,新“状元”一曝光,“状元礼”就成为话题。7月26日,被誉为岭南古建筑明珠的广东德清夫子庙上演了第七届“状元大典”。“状元”骑着高头大马拍了张照片,炫耀自己的威望。“秀才礼”一直被外界质疑,褒贬不一。按照寺庙的说法,内容最重要,形式可以任意。“冠军仪式”有其积极意义,否则很难受到学生和游客的欢迎。(7月27日中国新闻网)
是敲钟敲锣,是“喊”的方式,也是“状元”走过宋街到夫子庙门口,过青云桥的方式...这种“状元礼”再热闹再巧妙,你也会觉得它是那么的遥远,那么的诡异,那么的不合适。要说“状元大典”有什么积极意义,无非就是通过古迹搭建舞台,让游客唱戏。就像在各地旅游景点上演的节目,只是通过所谓的冠军仪式来娱乐游客,活跃气氛的噱头。
说实话,不管是尊孔还是读经,不管以前有多猖狂,到现在还不是半死不活,无声无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孔家店被砸,到莫名其妙的对森林和孔洞的批判,人们早已剔除了中国文化的封建糟粕。现在谁要想通过磕头来表示对前辈的尊敬,只能被人耻笑。当然,如果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人们在节目中玩给皇帝磕头之类的游戏,大家都笑了,那还好,但是如果严肃起来,就难免有嫌疑了。
我相信各种所谓的高考状元,他们的学业都很出彩,但我敢说,他们以前可能不知道,在德清有一座孔庙,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大、建筑最有特色、儒家思想最丰富的孔庙。至于他们平时有没有想过孔子,甚至对孔子了解多少,这些都是疑问。而他们能参加为状元颁奖仪式的唯一可能,就是德清孔庙奖学金基金会对高考状元的奖励。主办方的目的是以所谓的状元为道具,让“广东高考状元”与广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学习经验,以此吸引尽可能多的游客参与其中,获得振兴旅游的效果。
想想吧。如果家长和孩子能趁着一次旅行,不仅能放松身心,还能见证很多高考状元的风采。更重要的是,他们会从中学习学习方法。为什么不呢?毕竟现在的父母不遗余力的教育孩子。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当下,想让孩子考个好成绩,将来上个好学校,有个好工作,是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心愿。——创意真好。可以说,高考状元和状元典礼的主办方在这个活动中各有所需,剩下的就是游客中的家长和孩子是否愿意积极响应和配合。
以前有的企业为了打广告的奖励而奖励高考状元,德清夫子庙则是用“状元礼”赚眼球,目的是为了振兴旅游业。手段不同,目的却是一个。但是,我感觉它的吸引力真的有限。毕竟试图用一个奇怪的仪式来激发学生的斗志,总感觉有某种颓废的意味。鲁迅先生曾称之为“对尸体的迷恋”,但就娱乐而言,随他去吧。
谈论礼貌
礼貌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对每个人都有礼貌。礼貌在任何场合都很重要。一个有礼貌的人不仅会给人留下好印象,还会得到很多便利。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的木头车坏了,掉了一个螺丝钉。他看到路边有个人在修车,就走过去说:“喂,借我一把钳子。”那人看了他一眼,没理他,继续修车。孩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哥哥,哥哥教他要有礼貌。于是他去找修车的人说:“叔叔,你能借我一把钳子吗?”那人抬头问:“怎么了?木头车坏了,我来帮你修吧。”因为男孩的礼貌,他不仅借了钳子,还得到了叔叔的帮助,修好了木车。
汉武帝刘庄做太子的时候,桓荣博士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承了王位,成了皇帝。他曾经亲自到太常府,坐在桓荣的东边,立了几根棍子,像当年讲课一样听老师指点。他还召集了数百名朝鲜官员和桓荣所教的学生到泰昌殿向他的弟子们致敬。当桓荣生病时,明帝派人去慰问,甚至亲自去看望老师。每次拜访老师,明皇城一进街就下车走,以示敬意。进门后,我常常握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地哭很久。当朝皇帝这样对桓荣,于是“问病的侍郎、将军、大夫,不敢再乘车上门,都拜在床下。”桓荣死后,明帝换了衣服,亲自参加了葬礼,并妥善安排了子女。
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你认识的人,你应该礼貌地打招呼。在公共汽车上应该给老人和小孩让路。在餐馆吃饭时,不要狼吞虎咽和大声咀嚼。在剧院买票时,要有序排队;当你有麻烦别人的事情时,不管是请别人,请别人做事,还是请别人,都要善良谦虚;当别人帮助你时,你应该说“谢谢”;说话的时候,不要摆架子,自然大方,不要忸怩作态。别人说话时,不要插嘴;不管你的地位有多高,都不要摆架子,任何阶层的人都应该与人合一;不要粗鲁,先吐口水再行动,说话要有礼貌,至少不要骂人。这些都是礼貌用语。经常检讨自己,改掉不良作风,礼貌待人,会让你受益匪浅。
有礼貌的人在任何场合都会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