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答辩论文的老师对别人来说那么难?

希望找到的资料能帮到你!

我当老师很久了,从硕士生导师到博士生导师,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我不知道我们前面有多少学生。所谓“打官司”,也就是回复,无非就是问一问,答一答。问答看似简单,结果却因人而异。有的很顺利,安全通过;有些人跌跌撞撞,侥幸逃脱;有些人掉进了沙子里,没有成功地回到了家。

想要顺利通过答辩,还真得琢磨一下答辩的门道。因为提问的技巧,所以有巧妙的回答问题的方法。

我曾经在一次去外地的旅行中总结了一些学员的防守经验,叫做“防守十二法”,传给了我所有的弟子。这十二种方法是:观字观色;通过删除复杂性来简化方法;扬长避短;偷梁换柱;狐假虎威法;拍马屁法;含糊不清;自问自答;自我检讨法;善良时接受法律;低眉顺眼;留给未来吧。他们用了之后普遍觉得不错,反复让我写下来让更多的同学受益,但我有很多顾虑。第一,这些经验对学生可能是实用的,但对老师是负面的,因为基本上都是教学生如何“忽悠”答辩委员。如果它们被传播,后果将不堪设想。第二,有些方法是群众自发创造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没有被我收录。例如,当评委和老师之一处于危急情况时?如果你接电话,上厕所,或者抽烟上瘾离开桌子,或者睡着了一点感觉都没有,就不停地回答他的问题。这种方法用更专业的说法叫“钓舟”;比如感觉很急的时候,就不能考虑温柔。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就能博得老师们的同情。姑且称之为“哭哭法”。总的来说,一个是因为他们偏科?基本上都是负面的,第二,因为它们是片面的?就是不全面,所以总是很难做到优雅。所以一直憋着没写。

一段时间以来,我从正反两方面仔细观察、总结、思考、提炼了一些论文答辩的技巧和方法,我认为是一种进步,比之前的十二种方法更全面,至少不那么片面。所以我稍微放心了一点,觉得可以写了。以下是论文答辩中的“十四问”、“十四答”、“十二忌”。

十四问:1。请问;2.提问;3.提问;4.问;5.请问;6.问题;7.责备;8.反问句;9.质证;10.提问;11.修正问题2;12.质证;13.审讯;14.酷刑前12种是老师常用的,后两种很少用,因为时代进步了,刑讯逼供是法律禁止的。前面的问题比较客气,后面越来越严肃,从提问者的面部表情可以大致看出。

十四个答案:1。察言观色,见风使舵;2.唱赞歌,请好好卖;3.避重就轻,避实就虚;4.宣扬自己的长处,自我否定;5.偷梁换柱;6.含糊其辞,蒙混过关;7.装聋作哑,装疯卖傻;8.趁人之危,赶紧吐出来;9.从悬崖上拉回来,转回岸边;10.坦白从宽,抗拒从严;11.振振有词,推卸责任;12.借力分化瓦解③;13.痛哭认罪;14.执着,死亡。当然,如果真要用最后一个方法,那就是两个字:死!

十二忌:一忌过于自信自大;第二,避免疏忽和忽视;三忌不分轻重,虚实不分;四忌犹豫,心无数;五忌凝练,贻误战机;六忌纠缠不清,近身肉搏;七忌固执,越陷越深;八忌负隅顽抗,顽固到底;九忌惊慌失措,语无伦次;十忌失语,给人把柄;十一不要自投罗网,自找麻烦;十二忌沉默怔怔。

可能有人会说,前面的问答都是十四,为什么不是十四禁忌呢?其实有两个禁忌,都是针对上面的问答。一、忌信以为真,本本主义。如果你认为这些方法已经在书上公布了,它们都是真理,你可以依靠它们走遍世界。第二,切忌偏听偏信。一切都分为两部分。你认为你已经洞察了防御的策略,你可以高枕无忧了。众所周知,仙外有仙,天外有天。学术界就像武林,专家多,人才辈出,更别说那些修行几十年,功夫高深莫测的学术大师和大师了。上述小动作能否逃过他们的法眼,能否与他们的神通和大解相抗衡?所以奉劝后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好论文,认真备考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我也是坚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者,相信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至于以上方案,选好的用相机就行了。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本文讨论的技巧和方法基本适用于所有的口试、面试等场合。